王朝暉
[摘要]目前,貧困生的心理資助問題已經成為我國高校貧困資助熱點問題,我們在關注他們經濟困難的同時,更要重視他們的心理問題。對于他們的心理問題,要有針時性的進行物質解困和心理資助,幫助他們正確對待貧困,使他們以積極的態(tài)度消除自卑、增強自信,旱日完成學業(yè)走向社會。
[關鍵詞]貧困生心理問題資助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120133-01
近年來,貧困大學生已經成為校園里的個特殊群體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這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不僅身負經濟拮據難以完成學業(yè)的壓力,而且還承受著難以名狀的心理負荷,國家和社會各界人士應對貧困大學生進行經濟上的幫助和心理上的關懷,以促進貧困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心態(tài),完美的人格,順利完成學業(yè),成為棟梁之材。
一、高校貧困生心理現狀
通過對貧困生的調查,我們發(fā)現貧困生普遍不能靠自己的能力走出困境,他們往往不愿意接收自己是貧困生這個事實,長期的壓抑使得他們有很大的心理壓力。高校貧困生心理現狀:
(一)具有強烈的自卑感和自尊感,缺乏正確的自我認知感。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根源是自卑感,他們的自卑與自尊并重。由于經濟背景的差別及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的差異,貧困生在心理上感受到巨大反差。他們覺得自己無論是在穿著打扮還是在所見所聞上都遠遠不如經濟條件好的學生,于是他們開始低估自己,甚至否定自己,自認為低人一等,往往以人之長比己之短,表現出悲觀失望,對自己沒有正確的認知。他們害怕別人異樣的目光和鄙夷的眼神,逐漸陷入了自卑的泥潭。同時,他們的自尊異常敏感,人格格外脆弱,加上來自貧窮山區(qū)人們所具有的堅韌、毅力和艱苦奮斗的精神,逐漸形成了自尊而又自卑的雙重性格。
(二)焦慮從而導致心理承受能力差。貧困大學生精神常處于一種焦慮狀態(tài),其一,他們?yōu)樯钯M,學費焦慮。不知家中何時才能寄來錢,怎樣才能解決不足的費用。其二,為家庭焦慮。特困生總是擔心家中的欠款是否增多,父母身體不好,害怕家里再發(fā)生意外的不幸。其三,養(yǎng)育之恩無法報答的焦慮。由于特困生的父母都是辛苦勞作,省吃儉用供孩子上學,有的家庭不得不讓其他子女輟學去工作以減輕負擔。對此,他們感到不安焦慮。特困生大都來自偏遠的農村,多數能吃苦,但由于他們的學習方法技巧性不高,在加上從小見聞較少,知識面窄,所以并非人人都能取得好成績,這些過度或過于持久的焦慮體驗會損傷他們的心理活動,使人變得退縮,過度順從或過度恐懼,從而導致心理疾病,嚴重影響了學習和生活。
(三)封閉自我,人際關系不適應。許多貧困生由于具有嚴重的自卑心理,導致他們缺乏信心,往往把自己封閉起來,不愿意與其他同學相處。心理上無形的壓力,使得他們在日常生活和正常的同學交往中非常拘束,在人際關系中往往采取冷淡、回避的態(tài)度和行為。所以,他們不愿意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也不喜歡參加各種文體活動,不愿意展示自己。平日同學們的一些社交活動,他們因為害怕額外的開銷,也不去參加。長此下來,他們與同學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有陌生感,把自己封閉在自我的小圈子里,給人的感覺是難以接近、不合群,性格孤僻,人際關系越來越差。
二、高校貧困生心理資助的途徑和方法
高校貧困生中出現的種種心理健康問題,既有外在物質上的原因,也有內在精神上的原因。因此,解決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必須堅持物質資助與精神培養(yǎng)相結合,依靠家庭、社會和學校各方面力量,多管齊下,使貧困生盡快建立健康的認知方式和健康的人格,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讓他們懂得自強自立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一)健全貧困生資助體系,在切實減輕其經濟壓力的同時培養(yǎng)其健康的心理品質。首先,要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制度。助學貸款制度是解決高校貧困生問題的根本途徑和主要方式。通過助學貸款的形式,培養(yǎng)貧困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和誠信品質。助學貸款是一種解決貧困生經濟困難的有效途徑。應不斷擴大貸款的比例,延長還貸時間。在實際運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學生不能及時還貸,阻礙了助學貸款工作的順利開展。這可以通過建立學生誠信檔案的方式解決,誠信檔案作為一種考察個人、評價個人的尺度,伴隨著個人的一生,它可以起到監(jiān)督、促進的作用,也可以以此對貧困生進行誠信教育,培養(yǎng)他們對社會、國家的責任心和對他人的誠信品質。其次,通過獎勵優(yōu)秀貧困生,培養(yǎng)他們樂觀自信、積極進取的精神。除一般的獎學金外,高校還可以設立專門的“貧困學生獎學金”,獎勵一些品學兼優(yōu)的貧困生。這一方面可以幫助解決部分貧困生的經濟困難,另一方面通過優(yōu)秀貧困生的榜樣作用,鼓勵貧困生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困難,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培養(yǎng)其樂觀自信、積極進取的精神。高校努力完善各種獎學金制度,鼓勵貧困生努力學習,力爭上游,爭取高額獎學金。各種獎學金的設立,極大的激發(fā)了貧困生刻苦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使部分學習優(yōu)秀,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貧困生得到了資助,部分貧困生在校期間依靠獎學金就能順利完成學業(yè)。第三,可以通過提高困難補助、學雜費減免的資助力度,切實解決貧困生的經濟困難,增強其對社會的信心。困難補助和學雜費減免兩項措施是資助貧困生的有效途徑。但是這兩項措施并非只是一種經濟手段,而是體現了黨和政府對貧困生的關心和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優(yōu)越性,蘊藏著深刻的教育作用。能夠切實解決一部分困難學生的經濟問題,使學生親身體會到學校和社會的溫暖,從而激勵他們更加刻苦學習,立志成才,回報社會。最后,廣泛開展勤工助學活動,在培養(yǎng)貧困生自立、自強、誠實勤奮的品格的同時帶領學生融入社會,切實提高勤工助學的實際效益,拓寬特困學生獲得資金的途徑。勤工助學活動可以使貧困生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報酬,這也是一項有益的實踐活動,是資助貧困生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勤工助學活動可以克服學生的依賴心理,培養(yǎng)貧困生自立自強的意識,樹立勤勞致富的觀念。各高校應成立學生勤工助學的專門機構,拓寬勤工助學門路,增加勤工助學崗位,與此同時要進一步加強管理,使勤工助學活動進一步規(guī)范化、制度化。
(二)幫助貧困生樹立正確的貧困觀,培養(yǎng)自立自強意識。貧困生產生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正確的貧困觀。高??赏ㄟ^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如咨詢、社會熱點、焦點問題討論、案例分析、專家講座、社會實踐、網絡課堂、社團活動、樹立榜樣等多種途徑,讓學生認識到,目前我國許多家庭的貧困主要是由歷史和自然的條件造成的,而并非某一家庭的責任。更非尚未成為勞動者的學生本人之過錯。要教育學生意識到貧困并不可怕,清貧的生活更能鍛煉一個人的意志;教育學生要正視現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貧困生沖破貧困對其自身認識的束縛,加強自立自強精神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自立自強意識。引導他們樹立集體主義價值觀,加強人際溝通和交流能力,從而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增加他們對社會的全面認識,提高其融入社會的自信心,增強其適應社會的能力;并且通過青年志愿者等公益活動,培養(yǎng)他們知恩圖報、樂于奉獻的道德品質。
(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培養(yǎng)貧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貧困生的心理問題主要是由于家庭條件和他們生活經歷所造成的。在物質上對他們進行幫助的同時,更要注重他們內心世界的發(fā)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消除貧困生心理問題和培養(yǎng)其良好心理素質的主要方法。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應注意開展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開設心理咨詢課程和講座,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和普及,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通過系統(tǒng)學習,讓學生了解自身心理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特點,使學生掌握一些心理調試方法和技巧,如,升華、代償、宣泄、合理化等,學會自覺調節(jié)和控制情緒,及時解決心理問題。二是要成立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配備專業(yè)的心理咨詢人員。通過開展“一對一”的咨詢,對心理問題嚴重的貧困生,進行有效的疏導,消除其心理障礙;解決個性的心理問題。對于貧困生,由于他們的多種復雜矛盾的心理,心理咨詢教師更要主動出擊,主動與他們談話,解決他們個性的心理問題。要開展心理健康測試,進行心理調查??梢酝ㄟ^一些學生社團,由咨詢老師出面,利用一些簡單易操作的量表,對貧困生進行測試,使他們能及時了解自己在性格和氣質等方面的不足。咨詢老師也可以借此及時了解貧困生的心理變化,有的放矢地開展心理輔導。與此同時我們還應建立詳細的貧困生心理檔案,關心貧困生的內心世界,對他們的家庭狀況及個性特點,心理素質,有較準確的了解,做好貧困生的調查、登記、跟蹤、扶助等工作;對性格內向,情緒不穩(wěn),心境低沉的貧困生更要高度關注。還應舉辦心理健康咨詢教師培訓班,對輔導員、班主任進行心理咨詢知識和方法的培訓,輔助專業(yè)人員做好貧困生的心理教育工作。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及健康教育是一個涉及國家對教育的投入、社會的支持、家庭承擔的責任以及大學生本身付出的努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復雜問題。
總之,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幫助他們進行心理解困,已經成為高校的熱點問題。通過正確的方法和策略引導貧困生正確對待貧困,妥善地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他們走出物質困境和心理困境,引導他們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面對貧困、消除自卑、增強自信,是使貧困生們順利完成學業(yè)并健康的走向社會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蔡銀寧、杜爽,關于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調查分析[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07(2):101-105.
[2]歐洪湛,淺談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對策[J].惠州學院學報,2OO4(1):82-86.
[3]劉剛、李衛(wèi)東,淺談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教育對策[J].山東省團校學報,2007(3):20-22.
[4]降責成,高校弱勢群體心理健康問題探究,中州學刊,2006(2).
[5]李曉莉,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的成因及矯正對策,黨政干部論壇,2006(1).
[6]李靜,高校特困生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分析及對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9(3):63-65
[7]康釗,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問題及調適策略[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2006,12(4):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