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喜平
摘要違約金作為處理違約責任的一種主要形式,一直是勞動合同實踐中最敏感、最復雜、最有爭議的話題之一。本文從勞動合同違約金的性質(zhì)、構(gòu)成要件等方面探討了勞動合同違約金條款的適用,并提出了對違約金問題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勞動合同違約金補償性
中圖分類號:D92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2-117-01
一、勞動合同違約金的概念及其法律性質(zhì)
違約金是合同法規(guī)定的一種違約責任,它是當事人通過約定而預先確定的、在違約后生效的獨立于履行行為之外的給付,是由雙方約定的在違約后一方向另一方支付的一筆金錢,是一種違約責任形式?!案鶕?jù)違約金的性質(zhì),違約金可分為補償性違約金和懲罰性違約金?!必P
勞動合同違約金性質(zhì)的分歧實質(zhì)上體現(xiàn)了個人本位和社會本位之爭。世界各國立法對違約金性質(zhì)的認定并不相同?!按箨懛ㄏ祰乙话阏J為違約金是契約的條款或從契約,承認違約金既有補償性也有懲罰性;而英美法系國家從保護人身自由出發(fā),認為違約合同可以補償,但不能予以懲罰,因此只承認違約金的補償性”。豎我國《合同法》第114條對違約金作了具體規(guī)定,學界也一般認為合同法規(guī)定的違約金以補償性違約金為主,懲罰性違約金為輔。
二、勞動合同違約金責任的構(gòu)成要件
(一)違約行為
勞動合同違約金責任的承擔要以違約行為的發(fā)生為前提。在我國目前勞動合同中約定勞動者承擔違約金責任很普遍的情況下,通過立法全面禁止勞動者違約金責任的約定是不現(xiàn)實的。因而由立法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可以約定勞動者承擔違約金責任的特定情形較為可行。因為這種約定既不會使勞動者陷于不公正的境地,又可以保護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
(二)主觀過錯
支付勞動合同違約金應以當事人的主觀過錯為要件。筆者認為,由于勞動合同的特殊性,勞動者承擔違約金責任的歸責原則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這是因為:“勞動者作為用人單位的一員,不但身份上具有從屬性,而且義務履行上也具有從屬性。”豏而勞動者勞動義務的履行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用人單位的行為,所以,勞動者只需要為自己的過錯承擔責任即可。
(三)損害事實
我國一般的觀點認為“違約金的支付不應以損害事實為條件,這種觀點具有合理性?!必S因為在訂立勞動合同時作為信息缺乏的勞動者很難就其違約行為給用人單位帶來的損害賠償額進行合理的預期,勞動合同的特殊性也就決定了應對處于弱勢地位的勞動者承擔賠償性違約金責任應持有更加謹慎的態(tài)度。
三、對新《勞動合同法》中違約金規(guī)定的分析
(一)勞動合同中不能隨意約定違約金
《勞動合同法》第37條規(guī)定:“勞動者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第25條規(guī)定:“除違反服務期約定和違反競業(yè)限制約定的情形外,用人單位不得與勞動者約定由勞動者承擔違約金。”從《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及其內(nèi)容分析,勞動者的辭職權是受傾斜保護的權利,用人單位不能以任何方式加以限制。此條賦予了勞動者實體上不受約束的解除權,只要符合程序規(guī)定,該解除權的行使無須征得用人單位的同意。故用人單位在勞動合同中約定提前解除勞動合同違約金是不合法的。
(二)勞動者解除權的存在并不抵觸違約責任的產(chǎn)生
《勞動合同法》第90條規(guī)定了勞動者違反競業(yè)限制造成損失時應承擔賠償責任,這條表明勞動者解除權的存在并不抵觸違約責任的產(chǎn)生,如違反勞動合同約定,給用人單位造成的經(jīng)濟損失,勞動者仍應承擔賠償責任。對勞動者人身自由權與用人單位經(jīng)濟損失求償權的兼顧并不矛盾,相反,這種做法切合勞動合同的雙重屬性——人身屬性與經(jīng)濟屬性。
四、對勞動合同違約金制度的思考
(一)違約金應同等適用于勞動者和用人單位
目前在實踐中,違約金只適用于勞動者,是用人單位防止勞動者跳槽辭職的重要手段,而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需支付的僅是法定的經(jīng)濟補償金,違約金并沒有適用于用人單位。勞動合同的當事人本身就具有地位不平等的特點,如果將違約金的責任只加于勞動者身上,只能加重勞動者的負擔,使勞動者的地位更加脆弱,不利于勞動關系的協(xié)調(diào)和穩(wěn)定。違約金的平等適用也可使用人單位利用其強者優(yōu)勢預先確定天價違約金的行為得到一定的遏制。
(二)明確違約金的性質(zhì)為補償性,而非懲罰性
關于違約金的性質(zhì),理論界一直存在爭議,爭議的焦點是違約金在性質(zhì)上是懲罰性還是補償性。王利明先生認為,“違約金在一般情況下應為補償性,如果當事人未在合同中特別約定或法律無特別規(guī)定是懲罰性的,則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應為補償性的”。豑學界也一般認為,我國合同法規(guī)定的違約金以補償性違約金為主,懲罰性違約金為輔??紤]到勞動合同的特性,勞動者的弱者地位比較突出,加上經(jīng)濟能力有限,勞動合同的違約金應當具有的是補償性,而非懲罰性,應與違約造成的實際損失相適應,而不能脫離勞動者的實際支付能力。另外由于在勞動合同的關系中,勞動者實質(zhì)上是處于劣勢地位,規(guī)定用人單位支付的違約金只具有補償性,則無法體現(xiàn)對弱者的保護,故在對用人單位適用違約金時使之也兼具懲罰性,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體現(xiàn)對勞動者的傾斜保護,另一方面也能給用人單位一定的懲罰,使之不敢再任意侵犯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三)賦予當事人調(diào)整違約金的請求權,擴大仲裁員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權
鑒于勞動合同從屬性的特點,賦予勞動合同當事人調(diào)整違約金的請求權,當事人認為違約金過分高于損失的,可以請求予以減少;認為違約金低于損失的,可以請求予以增加。對高額違約金以適當?shù)恼{(diào)整,對保護勞動者的權益是十分必要的。事實上《勞動合同法》關于違約金制度的規(guī)定,相對于現(xiàn)行的法律、法規(guī)來說是比較明確和具體的,無疑是立法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