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軼君
瑩瑩小時候,有一回嘗試著自己洗衣服,用去不少洗衣粉,最后還是弄得一團糟,結果招來媽媽的一頓埋怨,父親還差點打了她。從此,她對洗衣服有一種近乎本能的抵觸和恐懼,洗洗涮涮類的活兒一直由媽媽和姐姐代勞。后來,她離家上學,每星期都把臟衣服帶回來交給媽媽,而且還時常埋怨媽媽洗的衣服不夠干凈,早就忘記了這其實是自己的責任。
生活中我們也時常發(fā)現有的孩子什么都不敢做,就是因為害怕犯錯誤受責罰,不敢承擔。還有的孩子不敢面對錯誤,而把責任轉嫁給別人,出了問題就說是別人的過錯。
我們家長應該檢討一下自己對待孩子犯錯誤的態(tài)度。如果孩子總是因為害怕犯錯誤和犯錯誤后會受到責罰,而不敢去面對和嘗試一些新鮮的事物,不敢去做應該獨立完成的事,而等待著別人推一步走一步,就會喪失很多自主學習的機會和體會成功的快樂。
沒有一個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犯錯,可是不犯錯誤的孩子就不能深刻體會責任的重大意義。成長,就應該允許孩子犯錯誤。責任,就意味著孩子要面對錯誤。
孩子的錯誤,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必須立即糾正的,如亂丟垃圾、欺侮弱小等。這類錯誤,一旦放任,就難以收拾;而另一種,是孩子能夠自行糾正的那一類錯誤。這類錯誤,應該允許孩子犯一犯。
佳佳有一次因出于好奇,想“鑒定”一下瓷碗究竟會不會破碎,竟當著媽媽的面拿起一只碗往地上摔。面對滿地的碎片,佳佳馬上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以為將受到責罵和懲罰,但沒想到媽媽只是讓她自己清理好碎片,并告訴她瓷器易碎的常識。后來,佳佳從易碎的瓷器聯(lián)想到同樣易碎的玻璃窗、鏡子、瓶子、眼鏡等,自覺地學會保護和使用它們,再也沒有弄碎過其他東西。
孩子不斷犯錯誤的過程,其實正是不斷改正錯誤、學習技能的過程。假如不給他這些機會,輕易地幫助他順利完成,非但剝奪了孩子尋求正確方法的樂趣,也會使他們變得懶于動手,養(yǎng)成依賴父母的壞習慣。
父母應給孩子犯錯的權利和自由。告訴孩子犯錯沒關系,重要的是面對錯誤的態(tài)度——犯了錯不要緊,只要勇敢面對,坦白承認,就是又回到了正確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