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新文
一、有效教學之我見
何謂“有效”呢?現(xiàn)在學術界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看法,并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解釋,也很難找到一種最佳的界定角度或框架。正如1000個人讀哈姆雷特,就有1000個不同的哈姆雷特一樣,筆者認同的有效教學是這樣的:以師生的生命發(fā)展為價值取向,能夠助長師生生命發(fā)展的一切作為。教學的本質就是塑造健全人格,教學的真正目的就在于幫助生命正常發(fā)展。讓課堂教學煥發(fā)生命的光彩。提高師生生命質量正是筆者的職業(yè)理想追求。那么,為什么要追求這樣的有效教學呢?因為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業(yè),教育除了有鮮明的社會性之外,還有鮮明的生命性。正如葉瀾教授所說,“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xiàn)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yè)。”
對教師而言,教學是職業(yè)生活中最基本的構成部分,它會直接影響其對職業(yè)、對生活、對幸福的感受,因此,教學對教師而言不只是為學生成長所作的付出,它同時也是教師生命價值和自身發(fā)展的體現(xiàn),而教育增值的前提就是教師生命的增值。
對學生而言,這樣的教學可以充分地喚醒每一個學生的生命意識,開發(fā)每一個學生的生命潛能,增強每一個學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個學生的生命境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自由、充分、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自己的生命價值。
把教學提升到生命層次,使教學過程成為生命被激活、被發(fā)現(xiàn)、被欣賞、被豐富、被尊重的過程,成為生命的自我發(fā)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華的過程,這才是有效教學的最高境界。
筆者堅信:教育只有用心靈去碰撞心靈,用真情去呼喚真情。才能用尊嚴去贏得尊嚴。只有充滿生命情懷的老師才會擁有充滿生命活力的學生,才能最終讓課堂教學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人性魅力和對生命的至愛。
二、我離有效教學有多遠
這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所有教師都需要直面的一個問題。因為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具有什么樣的教學理念,采用什么樣的教學策略或手段將直接關系到新課程改革的成敗。如果這個問題不能很好地解決,我們即使有理想的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科書,其結果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因此,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范圍內次第展開之際,筆者認為:教學要有效,教師就要有所作為。
試想:沒有教師的樂教哪來學生的樂學呢?學生的厭學是否與我們的厭教有關呢?教師是學科的形象代言人,有效教學的理念,其落實有賴于教師的所作所為。所謂“教師有為”,就是指教師不斷地以有效教學為一種價值追求,并為此所進行的專業(yè)研究,從而在研究中實現(xiàn)專業(yè)的發(fā)展,在自身專業(yè)的發(fā)展中實現(xiàn)學生生命質量的提升。那么,教師應怎樣做才能實現(xiàn)有為呢?
1要追求教育理想,以形成職業(yè)認同。當我們胸懷理想,才會認同自己的職業(yè),才會對事業(yè)充滿進取心,對課堂充滿激情,對學生充滿愛心和責任心,哪怕是遇到了困難和挫折,即使再苦再累,也不會輕言放棄。一個教師在物質上可能并不富有,但當他體驗到教育所帶給他的內在尊嚴和歡樂時,其精神上一定是富有的。
2要完善自己,走向學生??繌娭剖侄蝸碚鞣W生只能算是淫威;而靠人格、思想感召學生,那才叫權威。教師再也不能一勞永逸地消費在師范院校所學的知識,而必須不斷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修養(yǎng)。沒有理論功底,就沒有實踐的底氣。教師的專業(yè)有為將深刻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它是有效教學的重要保障。
3要帶著課題進教室。面對發(fā)展的時代,面對更新的教育理念,面對變化的學生,教師要有一雙發(fā)現(xiàn)問題的眼睛,要自覺把問題研究作為發(fā)展的重要手段。這樣,教師的工作才不會失去生命的活力。
4要具備反思意識。每一位教師都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并持續(xù)地追問自己:“有效教學所追求的價值是什么?”“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
總之,追求有效是基礎教育課堂教學的永恒追求。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它的實現(xiàn)需要一個過程,需要老師去實踐、思辨、提升。
三、有效:課堂教學的永遠追問
“一分值萬金?!碑敺謹?shù)成為眾多學生和家長所追求的最高目標時,筆者的心情是沉重的,但更是無奈的,筆者真的沒有辦法改變,也無力去改變。甚至在強大的現(xiàn)實面前,筆者也整日向學生叫囂著“競爭不同情弱者,不相信眼淚”、“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狹路相逢勇者勝”等教化之詞而苦心孤詣地執(zhí)著于對分數(shù)的追求,也身不由己地陷進迷惘的泥潭,讓工作丟失了精神的高度和靈魂的歸宿,失去了對學生熱情、真實而又勇敢的關懷和觸摸。可當筆者眼見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被兩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折騰得精疲力竭、心力交瘁時,覺醒的良知又在無情地抽打著自己,從而情不自禁地開始反思、開始追問、開始努力尋找……
教育到底是什么?除了考試,我們的教育還能選擇什么?我是一個怎樣的教師?我快樂嗎?我有希望嗎?我向往過一種什么樣的教育生活?為什么我感覺教師真的很無奈?為什么我失去了成就感?為什么我越來越不 會感動?在尊嚴和飯碗之間我應該選擇什么?為什么我的課堂激情不再?是什么改變了我?筆者深知,目前,在教育界已形成讓學生快樂、健康、成功的共識,可又有誰會想到用心去了解年輕教師的無助,洞察中年教師的困惑,讀懂老年教師的落寞呢?又有誰想到讓我們每位教師也獲得快樂、健康與成功呢?
在一次又一次的追問中,筆者頓悟出:“在任何特定的環(huán)境中,人們還有一種最后的自由,就是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钡拇_是這樣,我們無法改變環(huán)境,但我們能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是啊,筆者又何曾以審美的態(tài)度對待過自己的職業(yè)?又何曾品味過內在尊嚴的覺醒?又何曾享受過與學生共同成長的快樂?又何曾將課堂教學提升到生命的高度……
在無數(shù)次直面心靈的追問中,筆者解讀到了自己的淺薄與無知,也愈來愈深切地感悟到:“行走為師之路,僅有傲氣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教育生命的厚重,更需要對勇氣、智慧、思想、信念的信奉與追求!”
讓我們每天都追問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