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衛(wèi)平
【關鍵詞】 血管性癡呆; 補陽還五湯
血管性癡呆,是一系列腦血管因素導致腦血管損害所引起的癡呆,多繼發(fā)于中風后,神思遲鈍、遇事善忘、不能定向、理解多誤、計算力差等為主要特征的神志疾病。血管性癡呆主要為中風損害造成退化的結果,包括多發(fā)梗死性癡呆及腦出血、腦血栓形成后癡呆等。近4年來筆者以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血管性癡呆38例,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38例患者均為門診患者,系腦梗死急性期后或腔隙性腦梗死后,以記憶力減退,表情淡漠,神識呆滯,精神恍惚,或人格改變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診斷符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DSM并笱管性癡呆的診斷標準。診斷標準,長谷川癡呆修改量表(HDS睷)﹤24分。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齡52~76歲,病程最短8個月,最長14年,平均4.6年。合并原發(fā)性高血壓者14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者12例,糖尿病者8例,高血脂者23例。本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智能減弱,其中記憶力減退者32例,計算能力下降29例,判定障礙27例,情緒改變?nèi)缈扌o常、欣快、暴怒、自私狹隘、偏執(zhí)等27例,近期大小便失禁9例,伴有中風癥狀或后遺癥者26例。本組病例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經(jīng)衰弱癥,較多見的有頭暈頭痛27例,睡眠障礙(以早期入睡困難、后期嗜睡多見)36例。
2 治療方法
基本方藥物組成:黃芪30 g,黨參15 g,歸尾10 g,赤芍10 g,地龍10 g,川芎15 g,桃仁10 g,紅花10 g,石菖蒲15 g,郁金10 g,天竺黃15 g,膽南星l0 g,遠志10 g。1劑/d。水煎取汁,分兩次溫服,1劑/d,半月為1個療程。加減:痰熱之證明顯者加黃芩、竹茹各10 g;頭暈目眩加天麻l0 g;失眠多夢加炒棗仁20 g,夜交藤10 g;耳鳴耳聾者加磁石15 g;大便秘結者加大黃10 g(后下);心脾氣虛之癥明顯者加白術、山藥各15 g;兼見腎精虧虛加用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各10 g。治療期間,除合并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者繼續(xù)應用平素所服藥物治療,如無嚴重并發(fā)癥者不再加用其他藥物。
3 治療結果
按HDS睷評分進行評判。顯效:評分上升10分;有效:評分上升59分;改善:評分上升14分;無效:評分不變或下降。治療2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結果:基本痊愈9例,有效24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6.8%,中風后遺癥得到一定改善。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65歲,于半年前患腦梗死,經(jīng)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后遺有左下肢癱軟無力,行走受限,頭暈目眩,耳聾耳鳴,失眠健忘,情緒不穩(wěn),哭笑無常,親疏錯認,形體消瘦,食少納呆,舌質淡,邊有齒痕,苔白膩,脈沉細。查左上肢肌力Ⅱ級,左下肢肌力Ⅲ級。診斷為:血管性癡呆,心脾氣虛,痰蒙清竅。HDS睷評分19分。予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處方:黃芪30 g,黨參15 g,歸尾10 g,赤芍10 g,地龍10 g,川芎15 g,桃仁10 g,紅花10 g,石菖蒲15 g,郁金10 g,天竺黃15 g,竹茹10 g,膽南星10 g,遠志10 g,甘草10 g,1劑/d,水煎服。用藥一療程后癥狀減輕,能認識家人,夜寐正常,飲食正常,仍有耳鳴,情緒不穩(wěn)。前方續(xù)服1個療程后,情志正常,偏癱減輕,左上肢肌力Ⅳ級,左下肢肌力Ⅳ級,能扶拐行走。HDS睷評分30分。繼續(xù)服藥1個療程鞏固治療隨訪至今未見復發(fā)。
5 討論
血管性癡呆是由于腦血管損害所引起的癡呆,多繼發(fā)于中風之后,多見于老年人,屬于祖國醫(yī)學中“癡呆”、“呆病”的范疇。腦梗死病因與年老氣血虧虛,疲勞過度,飲食失常致生痰濁,氣血癖滯,阻滯腦絡有關。各種證型的中風患者,在發(fā)展過程中也多見氣虛血瘀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及癡呆是中風后主要后遺癥。其中半身不遂的患者行動不便,久臥于床,“久臥傷氣”可漸至氣虛,發(fā)展成癡呆的患者年老則中氣漸衰,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易致氣虛血疲。此外,中風為病,其病情重而復雜、病程長,大病久病必然耗傷元氣,致元氣不足,臟腑功能減退,從而加重氣虛血癖證。當氣虛血瘀致五臟失于濡養(yǎng),致喜、怒、悲、憂、恐等情志失常,臨床可見神志恍惚、表情呆板、行為異常、言語不徑等癥狀。治療以補陽還五湯活血化瘀、補氣養(yǎng)血為主方,加用黨參健脾益氣,石菖蒲、郁金、天竺黃、膽南星以豁痰醒神,遠志安神益智。諸藥合用活血通脈、化痰開竅之功,根據(jù)辨證加減,補虛瀉實,療效顯著,病例較少,未設對照組,臨床可進一步研究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