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會江
中藥附子屬烏頭堿類藥物,由于具有較強的鎮(zhèn)痛作用,人們廣泛用于治療關節(jié)炎、腰腿痛等疾病。烏頭堿具有較強的毒性,內服不慎可引起中毒,故中毒事件時有發(fā)生。2000年5月至2008年11月我部共接診急性附子中毒16例,經救治取得較滿意的效果,現將有關資料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男9例,女7例,年齡30~73歲,平均(45±11)歲。所有患者均有明確的服用附子藥史,用量40~90 g。中毒至就診時間:20 min~11 h。
1.2 臨床表現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頭暈、乏力、口、舌及肢體麻木、惡心、嘔吐、心悸、胸悶等癥狀,伴呼吸困難9例,休克1例。嘔吐頻繁,初為胃內容物,繼為黃綠色膽汁。
1.3 心電圖示 室上性期前收縮12例、室性期前收縮14例,伴有多源性期前收縮、陣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二度房室傳導阻滯等2種或2種以上心律失常并存。
1.4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1:5000高錳酸鉀溶液洗胃,硫酸鎂導瀉,予吸氧并心電監(jiān)護,對低血壓或休克者給予多巴胺維持血壓,開通靜脈輸入大劑量葡萄糖及氯化鈉溶液,同時適當補充鉀及鎂鹽;用抗心率失常藥物治療:室上性心率失常、竇性心動過緩者給予阿托品1 mg皮下注射,1次/10 min~1 h,直至心律失常糾正。嚴重室性心律失常,酌情給予利多卡因50~100 mg靜脈滴注,然后再用利多卡因500 mg緩慢靜脈滴注,維持至心律正常后逐漸停藥。
2 結果
16例患者經治療1~12 h后,大部分心律恢復正常,中毒癥狀消失。 2 d后所有患者均痊愈。
3 討論
導致附子中毒的原因頗多,有誤服或服用劑量過大,炮制方法不當,如煎煮時間過短及機體對藥物敏感性等多方面因素所致。因此,凡附子作湯劑內服,必須煎至口嘗無麻感為度,以免中毒。烏頭堿內服0.2 mg即可中毒,口服3~4 mg即可致死[1]。川烏、草烏毒性較大,附子毒性較小。一般中毒劑量:川烏、草烏為5~18 g,附子30~60 g。烏頭堿中毒主要引起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等癥狀體征的改變,其中以血管系統的癥狀最為嚴重,常危及生命。在神經方面,首先是先興奮后麻痹感覺神經和中樞神經;其次是先興奮后麻痹膽堿能神經和呼吸中樞;最后則由于呼吸麻痹中樞抑制而死亡。在心臟方面,由于烏頭堿強烈興奮迷走神經,引起竇房結抑制,使心肌內異位節(jié)律點興奮性增強,產生各種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見,其次為竇性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等。烏頭堿可抑制血管運動中樞,使血壓下降,甚至抽搐、昏迷等。
附子等烏頭堿類藥物中毒后,除常見催吐、洗胃、補液、利尿排毒及大劑量維生素C靜脈滴注外,首選阿托品肌內注射或靜脈注射,以解除迷走神經對心臟的抑制作用,提高竇房結自律性,加快房室傳導,從而抑制異位起搏點,恢復竇性心律[2]。阿托品是循環(huán)呼吸中樞興奮劑,能增加冠狀動脈循環(huán),改善心肌缺血,擴張末梢血管,減少外圍阻力,增加心輸出量。對于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及血壓下降者有明顯效果。阿托品用量則根據病情靈活掌握,以能控制心律失常為度。
加強循環(huán)系統的管理。烏頭堿可致嚴重的心律失常,重者導致心功能不全,甚至發(fā)生阿斯綜合征。因此,加強循環(huán)系統的對癥、支持等治療是能否搶救成功的關鍵。我們認為,對竇性心動過緩、室上性心律失常選用阿托品1 mg皮下注射,1次/10 min~1 h;重者可給予利多卡因50~100 mg靜脈注射。經治療后心律失常仍不能糾正者,可給予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對血壓下降者給予升壓藥;對心功能不全者應及時糾正。
加強呼吸系統管理 對于呼吸抑制者,可給予尼可剎米、洛貝林等呼吸興奮劑;對效果不佳者,應及時給予氣管插管,必要時氣管切開。
總之,烏頭堿中毒的救治是綜合性的,在清除毒物、加強循環(huán)與呼吸的管理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上均須認真對待,任何一環(huán)出現差錯都會導致救治失敗,或失去救治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云霞,顧風云.急性烏頭堿中毒2例.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1 995,2(1):30.
[2] 朱子揚,龔兆慶.中毒急救手冊.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9,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