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說:“……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币粋€陷入絕境的人,為了片刻疏解他被壓抑的沉重心情,就迫切希望能宣泄自己胸中的苦悶,以求得別人的一點點同情。但是,就連這一點微薄的愿望,也有人難以實現(xiàn)。
一代文豪魯迅先生在小說《祝?!分?,滿懷悲憤之情,以飽蘸血淚之筆,展現(xiàn)了祥林嫂的悲苦命運。祥林嫂再度失夫,又痛失愛子;失去了精神支柱,又沒有了棲身之所。在這種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她唯一的選擇就是再回魯鎮(zhèn),再做奴隸。人生路上屢遭慘重打擊,在她的內(nèi)心深處郁積著一潭苦水。她想通過傾訴來發(fā)泄,讓周圍的人來分擔(dān)她的痛苦。因此,本不愛說話的祥林嫂便反復(fù)訴說狼吃阿毛的故事。起初,人們在一種欣賞悲慘的戲劇故事的獵奇心態(tài)驅(qū)使下,還“特意尋來”聽她的故事,之后,“嘆息一番,滿足地去了”。時間久了,講的次數(shù)多了,阿毛的故事便不再新鮮,于是人們“一聽到就厭煩得頭痛”,“立即打斷她的話,走開去了”,可謂避之惟恐不及。“但她還妄想,希圖從別的事,如小籃,豆,別人的孩子,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來?!边@些引來的只是人們又冷又尖的嬉笑、嘲諷?!八谋Ы?jīng)大家咀嚼賞鑒了許多天,早已成為渣滓,只值得厭煩和唾棄?!彼K于意識到“自己再沒有開口的必要了”。
無獨有偶,俄國杰出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世界短篇小說巨匠契訶夫在他的短篇小說名作《苦惱》中,描述了一個發(fā)生在十九世紀(jì)末彼得堡街頭的故事,一個悲苦的馬車夫姚納的故事:姚納有著悲慘的身世,他早年喪妻,為了活命,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臥雪眠霜,在彼得堡大街上為別人趕馬車奔命,正在姚納年邁力衰,需要兒子奉養(yǎng)時,唯一的兒子突然病故了?,F(xiàn)在他掙到的錢還不夠吃燕麥,已到了絕境的邊緣。他悲痛萬分,渴望著和人們說說這件事,講講自己的兒子,訴訴心中的悲苦,以減輕一些心頭的負(fù)荷。可是在彼得堡大街熙熙攘攘的人流中,竟沒有一個人耐心地聽他的話,同情他的悲慘遭遇。他先后四次訴說他的痛苦,但得到的不是對他敘說的冷若冰霜就是橫暴呵責(zé)、揶揄嘲諷……最后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深夜,他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痛苦,向相依為命的伙伴——小馬傾訴了衷腸。
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時空,人物命運竟是如此驚人的相似:心中縱有萬般悲苦,更與何人說?足見在黑暗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是何等的冷酷!世態(tài)是何等炎涼!文學(xué)大師們用他們犀利的筆,寫出了人物心中無比的苦惱,“……要是胸膛裂開,苦惱滾滾地流出來的話,便會淹沒整個世界……”。人物的悲劇人生緊緊地牽動著人們的思緒,引導(dǎo)人們?nèi)ニ伎己吞剿鳎喝伺c人之間的關(guān)系如此的冷酷無情,誰是一幕幕社會悲劇的制造者?這樣的人間地域還能繼續(xù)存在下去嗎?
張威威,教師,現(xiàn)居河北樂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