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越
摘要在包羅萬象的《理想國》中,本文主要選取了柏拉圖哲學王治國的理念這個角度,結合柏拉圖所生活的時代的城邦的政治現(xiàn)實,對他的哲學王治國理論提出的原因,以及哲學家的素質(zhì)、挑選、培養(yǎng)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柏拉圖理想國哲學家
中圖分類號:B08文獻標識碼:A
卡爾·波普曾經(jīng)說過,“柏拉圖著作的影響(不論好歹)是無法估計的。人們可以說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圖的,或者是反柏拉圖的,在任何時候都不是非柏拉圖的?!痹趲浊旰蟮慕裉?再次拜讀柏拉圖的經(jīng)典著作《理想國》,仍然為其精彩的思辨、嚴密的邏輯、磅礴的語言,尤其是他對不懈追求完美城邦的偉大精神所折服。在充分論證了“正義”這一核心概念的同時,還系統(tǒng)的設計了一套以實現(xiàn)全體公民的最大幸福為終極目的的城邦制度,如公有的經(jīng)濟制度,“全民皆兵”的軍事制度,不分等級的教育制度,化多為一的社會制度等等。當然,柏拉圖的理想國并不是也不可能是憑空想象,而是在其對于現(xiàn)實政治的強烈不滿的基礎上形成的。
1 柏拉圖眼中的城邦的政治現(xiàn)實
柏拉圖認為當時的政治主要有以下兩大嚴重缺陷:
1.1政治無知
柏拉圖認為,政治無知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當下政治存在的都是偽裝成知識的知識。在柏拉圖生活的僭主政治時期,智者的政治思想占據(jù)主流地位。這些智者世紀上是通過把國家變成旨在滿足一個人的僭主制來調(diào)和國家與個人之間的關系的。然而,當他們讓國家去適應某個個人,而不是讓所有的個人去適應國家時,他們的協(xié)調(diào)從目的上來說就是錯誤的,這也就直接導致了他們協(xié)調(diào)的失效。所以,在柏拉圖看來,智者所具備的只是偽裝成知識的知識。因為他們認識到的只是大家普遍認知的問題,而并不是柏拉圖提出的真正的知識——哲學理念。柏拉圖在《理想國》第六卷在提出具有天賦的人要成長為哲學家,必須要在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中才有可能實現(xiàn)的時候,這樣說到“或者你也象許多人那樣,相信真有什么青少年被所謂詭辯家所敗壞,相信真有什么死人詭辯家夠得上說敗壞了青年?說這些話的人自己才真是最大的詭辯家呢!不正是他們自己在最成功地教育著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并且按照他們自己的意圖在塑造著這些人嗎?”“這些被政治家叫做詭辯派加以敵視的收取學費的死人教師,其實他們并不教授別的,也只教授眾人在集會時所說出的意見,并稱之為智慧?!v不出任何別的道理來,只知道稱必然的東西為正義的和美的。他從未看到過,也沒有能力給別人解釋必然者和善者的本質(zhì)實際上差別是多么的大。說真的,你不覺得這樣一個人是一個荒謬的教師嗎?”
另一方面,柏拉圖認為不光是這些流行的政治思想是無知的,連統(tǒng)治者也是無知的,無論這個統(tǒng)治者是僭主制下的某一個僭主還是民主制下的大眾。這里我們主要討論一下柏拉圖對后者無知的論述。柏拉圖承認民主制下的至高無上的自由,“如果你有資格掌權,你也完全可以不去掌權;如果你不愿意服從命令,你也完全可以不服從,沒有什么勉強你的。”但這種毫無限制的過度自由直接導致政治不是由專家而是由業(yè)余者占主導地位。“柏拉圖認為政治無知是民主制特有的禍根。民主制似乎僅僅意味著無知者有神圣的權利來進行錯誤的統(tǒng)治。任何人都可以在公民大會上言說并影響政治決定;任何人不管他的能力如何,都可以由于抽簽的運氣而被委以行政職務?!边@種不被阻止,反倒被認為具有極強合理合法性的無知行為,必然產(chǎn)生效率底下,毫無底線的平等以及在柏拉圖看來的十分不正義。柏拉圖也承認民主制的寬容,但柏拉圖認為這種寬容“對我們那些瑣碎的要求是不屑一顧的,對我們建立理想國家時所宣布的莊嚴原則是蔑視的”。 無知導致了這種所謂的寬容,而也正是這種寬容繼續(xù)縱容了無知的存在和發(fā)展。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在柏拉圖看來同樣是非常不正義的。
1.2政治自私
在柏拉圖生活的年代,極端個人主義精神十分盛行。它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自己的私人目的而攫取國家公職,并把每個城市分裂為貧與富、剝削者與被剝削者兩個敵對的陣營。如果說政治無知是民主制特有的禍根。那么政治自私則是寡頭制的重大弊端。由于寡頭制君主只顧及滿足私人目的,因此他與他的國民一定是勢不兩立的。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同樣會由于利益的不一致而出現(xiàn)內(nèi)訌甚至分裂。這樣就會使“每一個國家都是許多個而不是一個……無論什么樣的國家,都分成相互敵對的兩個部分,一為窮人的,一為富人的,而且這兩個部分各自內(nèi)部還分成許多個更小的對立部分?!贝藭r,國家就不再是不同階級調(diào)和不同利益間矛盾的中立公正的仲裁者,而成為了實現(xiàn)色拉敘霍馬斯所謂的“強者的利益”的工具。在柏拉圖看來,這樣的城邦是十分危險的。一方面,政治自私必然導致對本階級利益的掠奪性的維護,這樣城邦內(nèi)部的穩(wěn)定無法實現(xiàn)。柏拉圖認為,“對牧羊人來說,人世上最可怕最可恥的事情實在莫過于把那些幫助他們管羊群的獵犬飼養(yǎng)成這個樣子:它們或因放縱或因饑餓或因別的壞脾氣,反而去打擊和傷害所保管的羊群,它們倒像是豺狼而不像是獵犬了。”另一方面,這種由于利益分歧而產(chǎn)生的分裂會使整個城邦就像一團散沙,毫無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在這種狀況下,一旦某一外邦入侵戰(zhàn)爭爆發(fā),它將完全沒有抵抗外敵的能力,最終的結果只會是所有人被處死或者淪為奴隸。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盡管在《理想國》一書中,柏拉圖是建構起理想國的模型之后來描述現(xiàn)實國家的。但實際上,他對現(xiàn)實城邦狀況的研究是先于他對理想國家的建構的。因為只有透徹地看到現(xiàn)實國家的缺陷,柏拉圖才能夠清楚要在理想國里追求什么東西,應該在理想國里實現(xiàn)什么東西,才能夠更加有針對性的對理想國進行建構。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對現(xiàn)實國家的批判支配和決定著他對理想國的建構。柏拉圖在理想國里最想要解決的問題,也正是現(xiàn)實問題十分清晰的反映。即便有些制度看起來十分“理想”,“理想”的無法實現(xiàn),就如柏拉圖認為私有制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正是由于他看到了現(xiàn)實社會中每個人為了追求私人利益,想方設法的攫取政治地位,導致整個城邦政治的混亂。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在某個層面上體現(xiàn)了柏拉圖對理想政治不懈追求的偉大精神。這是值得每一個后來人所繼承和發(fā)揚的。
2 提出“哲學王治國”的原因
柏拉圖之所以提出哲學王治國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他認為德治優(yōu)于法治。一方面,柏拉圖認為,良好的美德是法律制度實現(xiàn)的前提和保證。另一方面,柏拉圖認為,制定過多的法律是沒有必要的。相對于以繁瑣復雜的法律對人進行約束以維持城邦秩序,對公民良好美德的培養(yǎng)更為重要。而哲學家在教育培養(yǎng)公民的良好美德方面,作用十分重大。
二是他認為王政是最正義的政體。與其他幾種政體相比,王政或貴族政治是最能夠?qū)崿F(xiàn)智慧、勇敢、節(jié)制三種美德在社會中分別起到合適的作用,最能夠使每個人的智慧、激情、欲望得以最和諧的統(tǒng)一,用柏拉圖的概念,就是王政或貴族政治才是最正義的。而柏拉圖所謂的貴族政治,實際上就是他哲學王治國理念的又一說法。在他看來,由于哲學王是城邦最具知識的人,是唯一可以掌握“善的理念”的人,因此哲學王治國必將很好的解決政治無知的問題。另一方面,由于這種政體的正義性,使得每一階級在城邦中各司其職,各得其所,這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避免政治的自私與混亂。
3 哲學王治國——改善城邦現(xiàn)狀的核心途徑
通過對柏拉圖提出哲學家治國原因的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柏拉圖要求哲學家做的并不多,只是對公民德性方面進行教育、培養(yǎng)和指導。但就是這一點就需要哲學家具備諸多素質(zhì)。
(1)了解每一事物的實在。柏拉圖認為,哲學家必須是“一個視力敏銳的人”,“決不能是個盲者”。這里的視力敏銳并不單指視力好,能看清事物,更重要的是必須能夠通過現(xiàn)象,觀察到事物的本質(zhì),即柏拉圖提出的“善的理念”。因為只有站在這樣的高度,才可能對愚鈍的公民們進行指導。
(2)愛全部,“永遠酷愛那種能讓他們看到永恒的不受產(chǎn)生與滅亡過程影響的實體的知識”。 “不會情愿拒絕它的一個無論大點的還是小點的,榮譽大點的還是榮譽小點的部分?!?/p>
(3)愛真實?!八麄冇肋h不愿茍同一個‘假字,他們憎惡假,他們愛真?!币驗橹挥袗壅鎸?他才能珍惜一切與之相近的東西。
(4)有節(jié)制。柏拉圖認為,一個人的欲望在一個方面強時,在其他方面就會弱,這完全像河水被引導流向了一個地方一樣。而一旦哲學家的欲望被引導向知識這個地方,“他就會參與自身心靈的快樂,不去注意肉體的快樂”。那么,“這種人肯定是有節(jié)制的,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貪財?shù)摹薄?/p>
(5)心胸開闊,視野廣闊。哲學家以“觀察研究所有時代的一切實在”為己任,在“無論神還是人的事情上總是追求完整和完全的?!?/p>
(6)勇敢,不畏懼死亡。一個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奉獻給智慧、真實的人,是不會懼怕死亡的。有的時候,寧愿為了真理犧牲自己。蘇格拉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7)具有良好的記憶,敏于邏輯。只有哲學家對知識的渴望是無窮的,并且能夠記住并應用,也因此對知識產(chǎn)生了越發(fā)濃厚的興趣,樂在其中。
(8)自身內(nèi)部和諧。一個有節(jié)制,有分寸,不怯懦的人必然是一個公正的人,也是一個內(nèi)部和諧的人,這樣的人的心靈才更容易導向每一事物的理念。
哲學王所需要的這些素質(zhì)并不是天賦的,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塑造出來的。為此,柏拉圖設計了一套十分周密,甚至過于死板,幾乎是完全固化了的教育體制。哲學家的挑選必須從出生時就開始,這也直接導致了共妻制的出現(xiàn)。在城邦內(nèi)部,并沒有家庭的概念,要在適齡青年婚配的階段,讓最優(yōu)秀的男女進行婚配,以生出優(yōu)質(zhì)的后代。在這些嬰兒中同樣要進行挑選。為了挑選出最優(yōu)秀的,柏拉圖甚至提出要將不好的嬰兒秘密處死的變態(tài)制度,受到了許多非議。對哲學家的教育在不同年齡段也是不同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主要接受音樂和體育的教育,以凈化心靈,強身健體。青年時期則要進行一次挑選,在“勞苦的身體鍛煉、學習喝戰(zhàn)爭恐怖中總是表現(xiàn)的最能干的那些孩子,應當被挑選出來”,進一步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到了中年,我們將主要考察他們面對誘惑是否可以做到節(jié)制,并且要考察其是否真正會使用辯證法去發(fā)現(xiàn)理念。50歲以后,“那些在實際工作和知識學習的一切方面都以優(yōu)異成績通過了考試的人必須接受最后的考驗。我們將要求他們把靈魂的目光轉(zhuǎn)向上方,注視著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在這樣看見了善本身的時候,他們得用它作為原型,管理好國家、公民個人和他們自己”。
此時此刻,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真正的哲學王誕生了。而由于柏拉圖建立這個城邦的目的在于實現(xiàn)全體公民的最大幸福,那么哲學王的“入世”成為了義不容辭,“治世”也變成了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本文筆者不想去探討在現(xiàn)實城邦中,當權者主動給哲學王讓位,以及當權者自己努力完善自身使自己變成哲學王來管理城邦,究竟這兩種途徑哪一個更為現(xiàn)實。筆者只是想表達一下自己在讀完《理想國》之后,對哲學王治國社會的向往以及對柏拉圖的無限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