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喜
學生在成長進程中,不免會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那樣的缺點,為了促其健康成長,教師必須對其進行行之有效的批評,在批評過程中,要講究批評藝術(shù),才能促使他們健康成長、奮發(fā)向上,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肢體語言,使批評在無聲無息中進行
肢體語言,內(nèi)涵豐富,可以表達不同的感情,它是一種暗示,卻能起到溝通心靈的作用。
教師在課堂或其他場所,不免會發(fā)現(xiàn)學生做一些與當時場合不相宜或不和諧的事,可能有些正在發(fā)生但未造成影響,或準備實施而并未行動,這時,教師的一個眼神、手勢、搖頭等都可以起到制止的作用,避免破壞當時的氛圍,或使學生陷入尷尬的境地,既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制止錯誤行為的發(fā)生,又維持教師的尊嚴、課堂秩序,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批評應(yīng)避輕就重,不能棍子滿天飛
在班級管理和教學中,可能會遇到各種錯綜復(fù)雜的矛盾,在解決這類矛盾時,就應(yīng)避輕就重。避輕就重就是在解決矛盾的進程中,抓住主要的,不能被一些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主觀臆斷,隨意采取行動,要深入調(diào)查,掌握第一手材料,深入思考,認真研究,從各種材料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然后付諸行動,從而達到批評的目的,收到批評應(yīng)有的效果。
假設(shè)一個班的學風存在問題,造成學生學業(yè)下降,如果不深入調(diào)查研究,為什么學生學習不踏實,真的是學生不愛學習嗎?造成這種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就從表面上觀察到的情況,棍子滿天飛,一打一大片,短期看上去平靜許多,似乎解決了問題,其實這種平靜不是真正的平靜,這種平靜中蘊藏著更大的不平靜,結(jié)果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使矛盾更加激化,于事無補,于人無益。同時,是一個學生的問題,決不牽扯多人,更不能牽扯全班,把脾氣發(fā)在全班學生身上。
批評恰到火候,過與不及都不行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教師批評學生要掌握好火候,不能“過”,也不能“不及”。有人認為“過”要好些,最起碼暫時能收到明顯效果,立竿見影,首先可以從氣勢壓倒學生,使他們有所收斂;“不及”卻不同,達不到批評的目的,猶如隔靴搔癢。其實“過”與 “不及”都不好?!斑^” 雖然暫時達到目的,相反,卻容易傷害學生的心,他們只是口服心不服,久而久之,會引起學生的反感,造成師生感情的對立,甚至產(chǎn)生逆反心理,產(chǎn)生抵觸行為。這樣既不利于學生改正缺點、錯誤,還會失去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喪失教師的威信。
以事實為依據(jù),選好批評契入點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在批評教育之前,不能道聽途說,偏聽偏信,主觀猜想,以相當然為依據(jù),這樣做不好,特別是對問題學生更是這樣。教師應(yīng)充分調(diào)查研究,了解情況,不冤枉一個人。要依實事為依據(jù),根據(jù)實事,針對缺陷對癥下藥,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促使學生有效改正錯誤。在批評學生時,一定要多動腦筋、多觀察、多思考,選好契入點,抓住有利時機,使學生深深認識到自己的缺點、錯誤,真誠感激教師的關(guān)懷、愛護,痛下決心,改正缺點,及時校正偏離的航道,順利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化揭短為期望,使批評軟化處理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比魏稳硕疾焕?。學生的身體、心理發(fā)育還未成熟,世界觀還未完全正確形成,各方面都處在成長階段,辨別是非的能力與自我控制的能力較差,犯錯誤是很正常的,應(yīng)該從他們的心理上去理解、體諒他們。因為學生犯錯誤大多是在無意之間發(fā)生的,過后都會產(chǎn)生愧疚心理,都有改過的愿望,想重新得到教師的充分信任。如果錯誤不是那么嚴重,就沒有必要非常嚴肅地、冷若冰霜地對待學生,不能數(shù)落或無故揭短。戴爾?卡耐基說過“用建議的方法容易讓人改正錯誤,因為這樣做可以保持人的尊嚴”。批評學生時,不防換一種說法,比如,“×××,你各方面都做得很好,老師相信你會克服一切困難,在×××方面做得更好”。這樣,可以使嚴厲的批評化為教師的渴望、建議,讓學生覺得教師充滿著對自己的信任,對自己改正錯誤、缺點的信任,從而保護學生的自尊,自覺地改正缺點錯誤。這種批評的軟化處理,能使批評化腐朽為神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會對教師更加信任,與教師積極配合,便于今后工作的開展。
不管怎樣,在批評教育學生的進程中,使用批評這種方式,必須以“愛”貫穿始終,堅持公正、公平的原則。批評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要處處關(guān)心學生,使學生從心里明白,教師是愛他們的,即使是批評,那也是一種愛的體現(xiàn),從而避免批評產(chǎn)生的負面作用,達到批評應(yīng)有的效果。
(作者單位:湖北省鄖縣鄖陽科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