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艷 牟樹杰
長期以來,對教師教學的要求強調領會教學大綱、駕馭教材較多,因此教師鉆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學生思維活動較少,因而選擇適合學生認知過程的教法也少。實踐證明忽視“學”,“教”就失去針對性。
進入中學后,科目增加、內容拓寬、知識深化,尤其是數(shù)學從具體發(fā)展到抽象,從文字發(fā)展到符號,由靜態(tài)發(fā)展到動態(tài)……學生認知結構發(fā)生根本變化。加之一部分學生還未脫離教師的“哺乳”時期,沒有自覺攝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學生因不會學習或學不得法而成績逐漸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學習信心和興趣,開始陷入?yún)拰W的困境。這也往往是初中階段學生明顯出現(xiàn)“兩極分化”的原因。因此重視對初中學生數(shù)學學習方法的指導是非常必要的。
預習方法的指導
初中學生往往不善于預習,也不知道預習起什么作用,預習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問題和疑點。在指導學生預習時應要求學生做到:一粗讀,先粗略瀏覽教材的有關內容,掌握本節(jié)知識的概貌;二細讀,對重要概念、公式、法則、定理反復閱讀、體會、思考,注意知識的形成過程,對難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記號,以便帶著疑問去聽課。方法上可采用隨課預習或單元預習。預習前教師先布置預習提綱,使學生有的放矢。實踐證明,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能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聽課方法的指導
在聽課方法的指導方面要處理好“聽”“思”“記”的關系?!奥牎笔侵苯佑酶泄俳邮苤R,應指導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1)聽每節(jié)課的學習要求;2)聽知識引入及知識形成過程;3)聽懂重點、難點剖析(尤其是預習中的疑點);4)聽例題解法的思路和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體現(xiàn);5)聽好課后小結。教師講課要重點突出,層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滿堂灌”,一定要掌握最佳講授時間,使學生聽之有效?!八肌笔侵笇W生思維。沒有思維,就發(fā)揮不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思維方法指導時,應使學生注意:1)多思、勤思,隨聽隨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膽提出問題;3)善思,由聽和觀察去聯(lián)想、猜想、歸納;4)樹立批判意識,學會反思??梢哉f“聽”是“思”的基礎、關鍵;“思”是“聽”的深化,是學習方法的核心和本質的內容,會思維才會學習?!坝洝笔侵笇W生課堂筆記。初中學生一般不會合理記筆記,通常是教師黑板上寫什么學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記”代替“聽”和“思”。有的筆記雖然記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導學生作筆記時應要求學生:1)記筆記服從聽講,要掌握記錄時機;2)記要點、記疑問、記解題思路和方法;3)記小結、記課后思考題。要使學生明確“記”是為“聽”和“思”服務的。
掌握好這三者的關系,就能使課堂這一數(shù)學學習的主要環(huán)節(jié)達到較完美的境界。課堂學習指導是學法中最重要的。同時還要結合不同的授課內容進行相應的學法指導。
課后復習鞏固及完成作業(yè)方法的指導
初中學生課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書面作業(yè),忽視必要的鞏固、記憶、復習。以致出現(xiàn)照例題模仿、套公式解題的現(xiàn)象,造成為交作業(yè)而做作業(yè),起不到作業(yè)的練習鞏固、深化理解知識的應有作用。為此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學法指導上要求學生每天先閱讀教材,結合筆記記錄的重點、難點,回顧課堂講授的知識、方法,同時記憶公式、定理(記憶方法有類比記憶、聯(lián)想記憶、直觀記憶等)。然后獨立完成作業(yè),解題后再反思。在作業(yè)書寫方面也應注意“寫法”指導,要求學生書寫格式要規(guī)范、條理要清楚。初中學生做到這點很困難。指導時應教會學生:1)如何將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2)如何將推理思考過程用文字書寫表達;3)正確地由條件畫出圖形。這里教師的示范作用極為重要,開始可有意讓學生模仿、訓練,逐步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這對今后的學習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小結或總結方法的指導
在進行單元小結或學期總結時,初中學生容易依賴教師,習慣教師帶著復習總結。筆者認為從初中開始就應培養(yǎng)學生學會自己總結的方法。在具體指導時可給出復習總結的途徑。要做到一看(看書、看筆記、看習題,通過看,回憶、熟悉所學內容);二列(列出相關的知識點,標出重點、難點,列出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這相當于寫出總結要點);三做(在此基礎上有目的、有重點、有選擇地解一些各種檔次、類型的習題,通過解題再反饋,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最后歸納出體現(xiàn)所學知識的各種題型及解題方法。應該說學會總結是數(shù)學學習的最高層次。學生總結與教師總結應該結合,教師總結更應達到精煉、提高的目的,使學生水平向更高層發(fā)展。
(作者單位:1 山東省壽光市實驗中學;2 山東省濰坊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