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佳
美術欣賞課不只是向?qū)W生傳授美術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審美趣味、創(chuàng)新能力和個性品質(zhì)。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創(chuàng)造力。那么如何提高學生欣賞能力及審美素養(yǎng)呢?這確非一日之功,需要美術教師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并配合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品的選擇
教師應該為學生推薦最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歌德說過:“鑒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觀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弊顑?yōu)秀的作品最真實地表現(xiàn)美的形態(tài),所以,向?qū)W生推薦的作品應當是本民族或全世界最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譬如蒙克的代表作《吶喊》,凡看過此畫的人都會在瞬間被作者表達的情感所震驚。畫面中有一個人立在橋上,很難辨別出此人的性別,他仿佛正受著死神的煎熬。天空中旋轉起伏的色彩像要鉆入他的耳朵侵襲著,因而他拼命地用手掩著耳朵。整幅畫讓人感受到的便是燃燒著的恐怖。然而,《吶喊》卻被公認為屬于最偉大的藝術作品行列。所以,并不是像許多人認為的那樣,藝術是一項旨在創(chuàng)造那種“狹義的美”的活動。那種有意識地表現(xiàn)“丑”的藝術效果如同悲劇一樣,它將善的東西被惡吞噬,反而更有效地使人們領悟到惡之可惡,善之可貴。
在中國,人們傳統(tǒng)地認為藝術是培養(yǎng)兒童的美感的,藝術應讓兒童欣賞美的和諧與平衡。因此,從很小的時候起,就明確地為兒童區(qū)分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讓他們欣賞美的作品,鼓勵他們畫出美的作品。而在美國的藝術教育體系中,據(jù)美國心理學家加登納介紹,美雖然也是一種價值,但美的觀念卻是開放的,不是預先定死的,而且美也不僅具有美學的價值。人們認為,藝術作品可以真實地表現(xiàn)現(xiàn)實,即使這些并不美,甚至使觀看者感到丑陋、悲傷或不協(xié)調(diào),卻從反面將美襯托得更美,并刺激人對美好、愉悅和協(xié)調(diào)的敏銳和追求,因而,它也發(fā)揮了審美教育的效果。狹義的美實際上就是“好看”,讓兒童欣賞的作品不應以好看或不好看為標準。
教師的引導
教師在藝術欣賞的教育過程中應當自覺地引導兒童學會如何感知和欣賞藝術作品,在這方面應注意以下幾點。
藝術欣賞應重在對藝術的審美感受生硬地執(zhí)著于藝術所表達的意義是不妥的,每一件藝術品都是對某一件事情的陳述。每一種感覺式樣都可以被視為一種陳述,它們都能在不同程度上為人類存在的本質(zhì)作出成功的說明。這種說明不一定是有意識地進行的。阿恩海姆甚至認為,沒有哪位真正的藝術家能夠用文字說明他們要說的事情。在這方面,凡高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有些藝術家干脆就拒絕這樣做。
確切地說,藝術教育如果堅持把藝術品傳達的意義闡釋清楚,那么這種闡釋往往是虛假不真實的,很難與作品的本義相符。所以這種闡釋是危險的,對藝術欣賞恐怕只能是一種多元的感受和有所想象、有所附會的理解。
幫兒童了解藝術中一些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藝術是通過形式上的特征(對于視覺藝術來說,即線條、色彩、形體和結構)來表現(xiàn)其豐富內(nèi)涵的。而且藝術作品所表達的內(nèi)涵往往不同于作品表面上所具有的特征,如一幅畫從畫面上來看是藍色調(diào),只有從隱喻的意義上去理解它才表現(xiàn)憂郁或悲哀。因此,對視覺藝術的敏銳的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關鍵在于要善于正確地、敏銳地把握作品中線條的表現(xiàn)性:垂直線昂奮,水平線沉穩(wěn),轉折突然而生硬的線條總是與某種憤怒的情感相對應,曲折多變的線條是與某種溫存的情感相對應……形成敏銳的線條韻律感、色彩感、形體感、質(zhì)感和構圖感。
尊重兒童的年齡特點和欣賞水平
成人應當尊重不同年齡的兒童對周圍環(huán)境的欣賞方式以及對藝術作品的欣賞興趣。各個發(fā)展階段的兒童對周圍世界的理解往往很不相同。皮亞杰在與兒童相處時,曾通過觀察來研究不同年齡的兒童對生命的不同領會能力,來考察他們的審美感知能力的發(fā)展。他發(fā)現(xiàn),在那些年齡最小的兒童看來,世間一切事物,不管動的還是靜的,都具有生命和意識,如斑駁脫落的墻壁可以看成各種有生命的動物或各種人物;稍大一些的兒童,便開始把運動作為區(qū)別有無生命的標準,舉例來說,一輛自行車被認為是有生命有意識的,而一張不動的桌子就被認為是無生命、無意識的;更大一些的兒童,便能夠區(qū)分哪些是由自已內(nèi)在的力量所支配的運動,哪些是在外力推動下的運動;只有相當成熟的兒童,才能夠區(qū)分出意識和存在,生命的運動和非生命的運動。
由于各個階段的兒童對周圍世界的理解各不相同,因此,審美教育就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審美教育應當尊重兒童對周圍環(huán)境的理解,應當尊重不同年齡的兒童對周圍環(huán)境的理解,應當尊重不同年齡的兒童對周圍環(huán)境的欣賞方式以及對藝術作品的欣賞興趣。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臨淄王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