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凌艷
[摘要] 新課改以來,一直提倡要以學生為中心,一切要為了學生的發(fā)展,這也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以如何運用變化技能為切入點,從變化組織形式、變化教學方法、變化教學手段、變化訓練方式進行闡述,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 語文課堂 教學效率 “變”
所謂變化技能,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以一定的教學思想和教育理論作指導,根據(jù)學生學習的情況和教學內容的特點而改變或轉化組織形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訓練方式等教學行為。如果教師以學生為主體,掌握并自覺地運用變化技能,就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主動參與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變化組織形式,激發(fā)學生主體參與學習的意識
目前,語文課堂組織形式大多為“秧田式”,學生面對教師依次而坐,教學主要是“師——生”的交流。這種組織形式比較適合于知識的傳授,但不利于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在多數(shù)情況下,教師為了順利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而把發(fā)言、交流的機會給了那些乖巧聽話、參與教師響應的少數(shù)優(yōu)等生,而大多數(shù)學生則淪為“老聽眾”,沒有發(fā)言表現(xiàn)的機會。這些學生由于得不到教師的激勵,思維處于消極或停滯狀態(tài)。針對這個弊端以及教學現(xiàn)狀,我們采用小組學習和集體授課相結合的方式,并針對不同的學習情況,靈活選擇雙矩形、同心圓形、雙馬蹄形和W型等作為安排形式。這樣,除了師生交流外,更多的是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在相同的教學時間內,每個學生獲得發(fā)言機會猛增了好幾倍。在同學之間,減少了權威因素,每一個學生都能暢所欲言,連那些膽小、內向、少言寡語的學生也有了開口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學習。
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小猴子下山》一課時,我們可以事先搜集或自己制作一段有關小猴子下山的動畫或flash,問學生:小猴子下山以后怎么樣了呢?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之后,再引導學生按照“看——讀——說——演”的方式,分學習小組來學習課文。在小組里,每個學生都有說話的機會,在相互討論中發(fā)生思維的碰撞,發(fā)展了思維以及語言的表達能力……最后,組織學生說出“小猴子為什么會空手而回”。這樣,就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他們的眼、口、手、耳、腦都處于興奮狀態(tài),產(chǎn)生新的思想,點燃創(chuàng)新的火苗。“行動是教育的開始,創(chuàng)造是教育的完成(陶行知語)?!睂W生主體參與學習的意識也必將在行動中喚醒。
二、變化教學方法,調控學生主體參與學習的過程
在課堂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參與學習的亢奮狀態(tài),有賴教師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根據(jù)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教學內容以及不同的教學情境而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荷花》一課時,我們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朗讀欣賞法”、“讀寫結合法”。在上課開始的時候,我們可以先向學生展示一幅千姿百態(tài)的荷花圖,創(chuàng)設了情境。在這樣的氛圍下,我們再運用“朗讀欣賞法”,以讀代講,以讀促思,引導學生品味詞句,深入體會;最后再運用“讀寫結合法”,依照第二段的寫法,引導學生完成“自己喜歡的一種花卉”的短問。三種教法的優(yōu)化組合,使得課堂教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很多時候,在進行一篇課文的教學時,除了遵循一些普遍性的方法和規(guī)律外,完全可以根據(jù)課文的類型、題材、體裁的不同,采取“常中有變”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吸引學生主體參與學習。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雷雨》一課中,有這樣一道題:讀一讀,說說每組兩句話里兩句話有什么不同?
(1)樹上的葉子不動,蟬不叫。樹上的葉子一動不動,蟬一聲也不叫。
(2)閃電亮,雷聲響,雨下大了。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響,雨越下越大了。
按一般的教學思路,就是把題目板書出來,讓學生讀一讀,體會體會,再說出每組的不同之處,這樣學生也能讀懂。我卻打破常規(guī):“同學們,你們認真看書,我來背誦,看誰能聽出老師哪里讀錯了?!痹诒痴b當中,我故意將“一動”“一聲也”“越來越”等詞漏掉。全班同學聚精會神地聽完教師的背誦后,紛紛舉手,爭先恐后地指出教師讀錯的地方。很明顯,這一變化豐富了教學內容,改“讀”為“聽”,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培養(yǎng)了學生認真聽的習慣,改靜態(tài)思考為立體比較,充分發(fā)揮了每一位學生的主體性。
三、變化教學手段,增強學生主體參與學習的效果
小學生的無意注意占優(yōu)勢,為了使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參與學習的亢奮狀態(tài),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jù)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以及具體的條件,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電教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配合運用,做到教學對象不同,運用媒體不同;教材內容不同,媒體組合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同,媒體運用時機不同。恰當?shù)剡\用各種媒體,使之優(yōu)化組合,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增強學生主體參與學習的效果。
如在教人教版第六冊《海底世界》一課時,我將各種教學手段優(yōu)化組合,運用于感知、理解和深化練習認知語言的全過程。(1)創(chuàng)設情境,觀察感知。先播放海底奇妙風光的錄象,讓學生在色、光、音的美妙組合下,整體感知,完成練習:海底是個的世界。(2)展示情境,探索理解。CAI演示過程理解“波濤澎湃”、“閃爍”,用“水中聽音器”聽海底的聲音理解“竊竊私語”,并用“有的像一樣”的句式想象說話,進行語言訓練。(3)深化練習,延伸擴展。在觀看海底動物活動的錄象片之后,引導學生用“黑板貼畫”的形式,用第一人稱介紹書上沒有寫的動物情況,將知識延伸、拓展,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運用訓練,深化了對課文的認識。
四、變化訓練方式,提高學生主體參與學習的能力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講過:“一切語文從實踐中學習比用規(guī)則學習來得容易?!痹谡n堂教學中,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聽、說、讀、寫的實踐中來,組織學生進行靈活多變的語言文字訓練,通過眼、口、手、耳、腦、足的實踐活動,調動學生主動求知,主動探索的精神,那么學生的學習能力定會有很大的提高。
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因為對這個故事,學生早就已經(jīng)知道,對于他們來說已經(jīng)不陌生了,所以,教學開始,我就先進行探索性、嘗試性的訓練:在看畫面、初讀課文之后,要求學生用“小蝌蚪找媽媽先遇到,接著看見,最后”的句式說出課文的大意;在教學中間,進行理解性的訓練,在學習了二、三、四段后,讓學生分組表演;在表演過程中引導學生既理解了重點詞語“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又了解了小蝌蚪變?yōu)榍嗤艿倪^程;教學結束時,再進行應用性和延伸性的訓練。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變化技能,從以學生“靜聽”為主轉變?yōu)閷W生積極思維為主和“師——生”“生——生”多向交流;從以學生的機械練習為主轉變?yōu)槁?、說、讀、寫、做、演多種練習活動的綜合進行為主;從重視結論的掌握轉變?yōu)橹匾晫W生學習過程的參與,這些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體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他們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新《語文課程標準》.
[2]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3]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施.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