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英 胡雙喜
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農民包括農村女性從農村向城市的流動和在城市中的流動本身就是一種現代化的過程。農村女性進城務工,改變了傳統(tǒng)家庭的居住模式、家庭結構、家庭關系、家庭功能,促進農村家庭關系的變遷。但是農村女性的盲目無序流動,也會引發(fā)農村家庭問題,對農村家庭關系的變遷產生負面影響。
關鍵詞:農村女性;進城務工;家庭關系;影響
長期以來,我國農民一直生活在一個傳統(tǒng)的狹小的農業(yè)社會之中。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生活,狹小的生存空間,缺少流動,缺乏溝通,導致了我國傳統(tǒng)農村社會幾千年以來處于一種幾乎靜止的、停滯不前的狀況,如費孝通所言,是“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農村女性進城務工,改變了傳統(tǒng)家庭的居住模式、家庭結構、家庭關系、家庭功能,促進了農村家庭關系的變遷。對于農村女性而言,橫向的家庭關系主要是與其配偶的關系,縱向的代際關系主要包括與其子女的關系和與其父母的關系;在內容上主要包括經濟關系、情感關系和權力關系等。
為了進一步了解農村女性進城務工對農村家庭關系的影響,我們在湖南長沙縣、瀏陽縣、平江縣、嘉禾縣、岳陽縣等地,通過問卷和深度訪談等方式,進行了實地調查。通過調查發(fā)現,農村女性外出務工,是一柄雙刃劍,對農村家庭關系的變遷,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
一、農村女性進城務工對農村家庭關系的積極影響
(一)增強了女性的社會參與機會,促進了農村家庭男女兩性之間的平衡發(fā)展
男女兩性的和諧發(fā)展,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前提。農村女性受社會、家庭及自身的各種因素制約,其發(fā)展滯后于男性,造成了農村男女發(fā)展的不平衡。然而隨著農村家庭在經濟上的“非農化”,使每一個家庭成員包括女性有可能去尋求各種非農職業(yè),從而實現經濟獨立,家庭成員在經濟上的獨立是實現其家庭地位平等的前提。當前大量的農村女性外出務工后,女性廣泛參與經濟活動,提高了在家庭中的經濟地位,不僅改變了“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tǒng)模式,一部分家庭還形成了“男主內、女主外”的新的性別分工模式,一定程度上促使農村家庭的性別關系走向了平等。在湖南省岳陽麻塘鎮(zhèn)被調查的72戶核心家庭中,夫妻一同到廣東打工的有39對,占54%。這些女性不僅在掌握家庭的經濟權利,其中的一部分人還成為當地致富女能手、女帶頭人,大大提升了她們的社會地位。總的來說,農村女性進城外出務工的行為,不僅使自己在經濟上得到了獨立,而且還使女性與現代工業(yè)和都市社會有了深入的接觸,使農村女性的社會性別地位得到了提升,從而促進了農村男女兩性之間的平衡發(fā)展。
(二)改善了農村家庭教育的環(huán)境,促進了親子關系的和諧
農村女性進城就業(yè),一方面增加了家庭的收入,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投入有了保障;另一方面,農村女性進城后,大多會選擇將孩子帶到城市一起生活,使子女在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近年來,隨著大量的農村女性進城,隨母親進城的農民工子女急劇增加,據統(tǒng)計,僅2004年秋季學期,湖南省城鎮(zhèn)中小學就接納了約20萬進城務工就業(yè)農民工子女入學,湖南省株洲市蘆淞區(qū)現有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子女的學生人數4000人,占全區(qū)學生總數的26.0%。目前長沙市城區(qū)共有農民工子女35324人,約占學生總數的21.8%。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農村孩子與城里孩子一樣有了均等的讀書機會,在學校里生活、學習得很充實和快樂。據調查,97.3%的農村孩子“喜歡”現在的新學校,90.7%的孩子能“很快習慣”這里的學習環(huán)境;84.3%的孩子很“喜歡”這里的老師;96%的孩子“喜歡”學校組織的課外活動,認為“新穎,有趣”。從總體上說,農村女性進城就業(yè),一方面可以為子女積聚更多的教育資金,另一方面,隨母親進城子女可以獲得更好的照顧、更多的教育機會和更好的教育。
(三)更新了婚姻觀念,穩(wěn)定了農村家庭婚姻關系
婚姻是家庭的基礎和起點。夫妻關系是家庭關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關系,其變化最為明顯。農村女性進城務工,對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她們開拓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學到了一些技術;增加了社會關系,提高了能力;各種觀念也發(fā)生了變化。由于能掙錢,經濟上獨立,與傳統(tǒng)的農村女性相比,她們的婚姻觀、擇偶觀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她們對婚姻的要求和期望都明顯提高。許多學者的調查研究表明,近年來隨著農民外出務工人數的不斷增加,農村離婚率呈上升趨勢。年輕的夫婦長期不能生活在一起,容易造成兩性感情的破裂,導致婚姻的解體。目前在農村的離婚人群中,夫妻一方外出務工導致離婚的比例竟達5成以上。為了盡可能地避免或減少家庭的破裂,許多農村女性選擇了同丈夫一起進城打工。我們在長沙等地的調查中發(fā)現,絕大多數的士司機的妻子都是隨夫居住在長沙,她們在打工的同時,照顧了丈夫和孩子,使夫妻和睦,保持了家庭的穩(wěn)定。
(四)增強了贍養(yǎng)意識,改善了農村家庭代際關系
由于女性的感性色彩濃于男性,使得她們情感上更加惦念和體諒父母,再加上受到傳統(tǒng)的孝文化影響,農村女性外出工作以后較多的想到家鄉(xiāng)父母,并給予他們經濟上的支持。調查中發(fā)現她們當中很多人認為父母在她們身上花費很多心血,對父母存有感恩之心,因此有責任去贍養(yǎng)他們。農村女性外出務工,掙錢比在農村掙得多一些,因此,她們也就更有能力增加對老人的經濟供養(yǎng),改善老人的經濟狀況。另一方面,由于農村女性的外出,使得老人贍養(yǎng)問題與代際緊張關系得到緩解。
二、農村女性進城務工對農村家庭關系的負面影響
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是一分為二的,積極作用總是包含了消極作用,沒有負面作用就沒有積極作用。不可否認,農村女性進城就業(yè),給農村家庭關系帶來了許多積極的作用和影響。但大量的農村女性進城,也必然會對農村家庭關系產生一些消極的影響。
(一)形成了農村龐大的留守子女群體,親子教育問題日趨嚴重
農村女性力外出務工,增加對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但由于親子之間交往時間上的長期間斷性、空間上的離性,使互動的頻率極低,從而造成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位,在某種程度上造成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社會化不足。父母的缺位特別是母親的缺位,將給兒童的成長帶來許多不利的影響。西方有句名言,一個母親勝過一百個優(yōu)秀教師,一個父親勝過一百個校長。農村留守子女由于缺乏母親這個“優(yōu)秀教師”的教育,普遍存在著親情饑渴、心理障礙、安全無保障等成長中的重要問題。留守子女由于缺乏母愛的滋潤,上學以后又缺乏父母的管教,造成了心理上的缺陷。如湖南省岳陽市麻塘鎮(zhèn)的曾某,由于夫妻兩人同時外出務工,兩個13、15歲的兒子交由年邁的爺爺奶奶照看,從小缺乏母愛,兩個孩子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像這樣的個案很多,留守子女的教育問題,威脅著農村人口素質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造成了大量的空心家庭,家庭養(yǎng)老危機嚴重
目前我國農村女性受教育程度分布的特點是兩頭小、中間大,即農村女性中的文盲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較低,小學、初中文化程度者較多。雖然在城市人眼中她們是文化素質較低的群體,但她們在農村卻是屬于年輕、有活力、有文化、有見識的一群人,是農村的精英。大量的農村中青年女性外出務工,帶走了兒童和青壯年男子,農村家庭的“核心”被抽空,“空心”家庭增多,老年人比重增加,傳統(tǒng)的庭養(yǎng)老模式受到沖擊,家庭養(yǎng)老危機嚴重。由于隔代家庭的長年存在,使老年人在生病或情緒不佳時得不到子女及時地照料和幫助。生活照料方面的缺位往往造成留守在家的老年人精神上的孤獨,對老人的精神贍養(yǎng)也提出了挑戰(zhàn)。
(三)婚育觀念功利化,威脅著農村家庭婚姻關系的穩(wěn)定
農村女性進城務工后,她們的婚育觀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大一部分流入大城市的農村女性選擇或追求與市內男性的婚姻結合,使異地婚姻增多,這種異地婚姻由于缺乏來自居住地的農村社區(qū)和家庭網絡的支持和約束,從而出現了相對的不穩(wěn)定性。在調查中發(fā)現,農村女性進城后,婚姻觀念的實用和物質傾向的價值取向比較顯著。對于農村打工女性來講,婚姻的問題不僅是情感的問題,還是決定她的發(fā)展前途和未來人生的根本的問題。打工地比較發(fā)達的經濟和優(yōu)裕的生活條件吸引著她們,有些女性不愿意再回到農村老家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于是部分打工女性往往將自己的人生目標的實現寄望于婚姻,將婚姻看作是可以用來換取自己所需的市場等價交易行為,嫁入打工地的目的是希望從婚姻中獲取最大效用,滿足自己向往美好生活的物質欲求,這就給日后的婚姻家庭關系帶來嚴重的隱憂。
三、對策與建議
勞務輸出是發(fā)展農村經濟一個新的增長點,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zhàn)略性工程,也是用現代文明改造新一代農村女性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是大量女性的流動,會對農村社會的發(fā)展、農村家庭關系的變遷產生巨大的影響。如何充分發(fā)揮農村女性在家庭中的積極作用,消除其消極的影響,關鍵在于正確引導農村女性有序地向城市流動。
(一)建立農村女性勞務輸出和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雙向互動機制
女性的家鄉(xiāng)情結濃于男姓。如何吸引外出務工的農村女性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改變農村空心村、空心家庭的現象,必須把農村建設為農民“出得去、回得來、留得住、發(fā)得快”的繁榮興旺的家園。一方面要通過政府引導和部門配合,采取有效措施,積極鼓勵有一定文化基礎的農村青年女性外出務工;另一方面,利用農村女性鄉(xiāng)土情結濃厚的特點,加強與外出創(chuàng)業(yè)女性的聯絡,激發(fā)她們的戀鄉(xiāng)情節(jié)和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愿望,“筑巢引鳳”,形成就業(yè)與創(chuàng)業(yè)的共振效應。
(二)建立農村女性勞務輸出的培訓機制
從調查情況看,目前農村女性外出務工者多為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大多數外出務工農村女性基本上沒有任何勞動技能。大多數外出務工農村女性沒有接受過正規(guī)培訓,即使有,時間也很短。同時她們缺乏法律方面的知識,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不知道如何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為此,建立農村外出務工女性的培訓機制,實現培訓-就業(yè)-培訓的良性發(fā)展。
(三)建立農村女性勞務輸出的社區(qū)服務機制
農村女性外出務工有兩大后顧之憂,即子女的教育和照顧、老人的贍養(yǎng)與照料。發(fā)展農村社區(qū)服務事業(yè),是為外出務工女性排憂解難的重要舉措。一是發(fā)展現有的農村托幼組織,為外出務工女性把好孩子早期教育關。二是圍繞著老年人的經濟保障和生活照料兩大方面,挖掘農村社區(qū)的養(yǎng)老潛力,以社區(qū)為依托,利用社區(qū)鄰里資源,建立以家庭養(yǎng)老為主體,以鄰里互助為主要形式的老年人社區(qū)服務照料體系,興辦老年人服務機構,解決農村“空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問題,解決農村女性外出務工的后顧之憂。
城市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農村女性只有外出務工,接受現代文明的洗禮,融入到現代文明之中,才能解放自己,發(fā)展自己,最終促進家庭和社會的和諧。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三聯書店,1985.
2、阿列克斯·英格爾斯,戴維·H·史密斯.從傳統(tǒng)人到現代人——六個發(fā)展中國家中的個人變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3、歐陽力勝.進城農民工消費行為與消費方式探析——湘潭市進城農民工消費的調查與分析[J].經濟與管理,2006(4).
4、王博.長沙市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情況調查[J].人權,2006(2).
5、廣志,張晨.離婚率高出城鎮(zhèn) 外出務工成農村“婚姻殺手”[N].人民日報,2004-09-17.
6、伍海霞,李樹茁,悅中山.城鎮(zhèn)外來農村流動人口的生育觀念與行為分析——來自深圳調查的發(fā)現[J].人口研究,2006(1).
7、汪志強,袁方成.“打工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與對策建議——來自湖北英山的報告[J].寧波黨校學報,2006(1).
*本文為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立項項目的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號:0804021A。
(作者單位:湖南農業(yè)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其中,張云英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