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萍 畢 艷
[摘要] 目的:總結細胞免疫治療(DC+CIK)過程中患者臨床及心理護理經驗,提高細胞免疫治療療效。方法:2008年7~12月我院收治晚期腎癌及前列腺癌等惡性腫瘤患者17例,對DC疫苗及CIK細胞治療前準備、治療部位皮膚護理、治療后療效及不良反應觀察進行記錄,同時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以消除其緊張情緒。結果:17例患者克服了治療前的緊張情緒,積極配合治療;對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能夠正確對待,使細胞免疫治療取得了滿意療效。結論:細胞免疫治療前充分的心理護理及正確的注射方法、部位,對提高療效、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樹突狀細胞免疫;惡性腫瘤;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3[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5(c)-090-02
樹突狀細胞是功能最強的一類抗原提呈細胞,能有效地刺激原始T細胞誘發(fā)初次免疫應答,使T淋巴細胞致敏、活化和擴增,是聯(lián)系天然防御功能和獲得性免疫的關鍵,發(fā)揮對腫瘤細胞的特異性殺傷溶解作用。DC疫苗早期應用于治療惡性黑色素瘤等,其免疫原性較高,并且總體治療效果較好。近年來,樹突狀細胞在免疫系統(tǒng)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隨著DC體外誘導擴增技術的發(fā)展,及分子生物學技術和基因工程技術應用于DC疫苗構建方法的發(fā)現(xiàn),各種與DC相關腫瘤免疫治療實驗和臨床研究更趨成熟,其在臨床上被應用于多種腫瘤治療。我院對收治的腫瘤患者進行DC疫苗治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治療過程中的護理也有明顯的獨特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08年7~12月于我院進行DC疫苗治療的患者17例,男15例,女2例;年齡40~70歲,平均50歲。GPS評分均在70分以上,其中,腎癌10例,前列腺癌2例,肺癌、腸癌共5例。
1.2 治療方法
培養(yǎng)DC疫苗的組織可來源于外周血,本組患者采集自外周血50~60 ml,在符合GMP的實驗室進行單核細胞的培養(yǎng)、分離、誘導抗原負載、配置和皮下免疫等過程,7~14 d后回輸給患者。DC疫苗的回輸方法為皮下注射和靜脈輸注,皮下注射在抽血后第7、9、11、13 d分4次注射,分別在鎖骨上、腹股溝、腋窩淋巴豐富處注射,4次為1個療程,每次選擇2處進行注射。DC治療1個療程約需20 d,包括外周血單個核細胞采集,4次皮下DC注射,2次靜脈CIK輸注,12次細胞因子輸注及相關的臨床觀察和檢測程序。
2 結果
在17例患者中,除1例因并發(fā)癥死亡外,其他都順利完成了療程。有3例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低熱和寒戰(zhàn),經過物理降溫和抗過敏治療均恢復正常。17例患者克服了治療前的緊張情緒,表現(xiàn)為食欲增加、睡眠改善、精神狀態(tài)好轉等?;颊吣芊e極配合治療,對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能夠正確對待,使細胞免疫治療取得了滿意療效。
3 護理
3.1 皮下注射及回輸過程中的護理
采取標本進行DC疫苗培養(yǎng)時需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DC疫苗為生物制劑,解凍后的存放時間不能超過30 min,如配成滴注液,則點滴時間不超過30 min。為避免標本凝固,可先以肝素原液充分潤滑注射器后再采取標本。
3.2 DC的不良反應及處理
DC疫苗的常見不良反應為發(fā)熱、寒戰(zhàn)、流感樣癥狀,注射部位紅腫、酸痛、瘙癢不適等。發(fā)熱常發(fā)生于靜脈點滴期間或24 h內,因此在輸注后24~48 h內應觀察體溫,每日4次。患者回輸DC疫苗時,應注意在每個療程交替注射的肢體,每個注射的皮丘間隔3~5 cm,注射后使用無菌紗布覆蓋注射部位,至藥液吸收皮丘消失,以防患者抓撓皮丘處。
3.3 心理護理
健康教育在DC疫苗治療中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大多數(shù)患者來說,都存在復雜的心理障礙,尤其經歷了術后復發(fā)及放、化療的患者。在進行DC疫苗治療前,護士應對患者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導,讓患者充分了解治療的原理、效果、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及治療期間注意事項等,消除患者的疑慮,以便患者能更好地進行自我護理。對本院收治的17例患者采用自理模式進行護理,使患者增強了對身體康復的信心。
4 討論
樹突狀細胞疫苗在腫瘤治療中具有顯著特點:①傳統(tǒng)治療手段如放療、化療,在治療腫瘤的過程中對正常組織細胞損傷大,毒副作用強。樹突狀細胞疫苗針對腫瘤細胞表達的腫瘤相關抗原或腫瘤特異性抗原發(fā)生特異性反應有效激活免疫系統(tǒng),殺傷腫瘤細胞,對正常組織卻幾乎沒有損傷。②樹突狀細胞免疫疫苗誘導的免疫記憶功能可產生持久的抗腫瘤反應,防止腫瘤復發(fā)。DC疫苗的應用過程中,注射部位及注射點皮膚準備對DC疫苗療效非常重要,DC疫苗一定要在淋巴引流豐富區(qū)域,皮下注射。
筆者認為細胞免疫治療前充分的心理護理及正確的注射方法和部位,對提高療效、減少治療過程中并發(fā)癥有重要意義。加強治療過程中的觀察和護理,患者就可以順利完成治療,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質量和生存率。
[參考文獻]
[1]賀蘭湘,張桂梅,馮作化.負載不同形式肝癌抗原的樹突狀細胞抑瘤功能的比較[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05,21(1):100-117.
[2]謝紹建,閆慶輝,單保恩,等.傳染自體胃癌細胞總RNA的樹突狀細胞誘導個體免疫化治療的體外實驗[J].細胞與分子學雜志,2006,22(1):92-95.
[3]LanzavecchiaA, Sallusto F. Regulation of T cell immunity by dendritic cells[J]. Cell,2001,106(3):63-266.
[4]Scanlan MJ, Jager D. Challeng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tigen specific breast cancer vaccines[J]. Breast Cancer Res,2001,3(2):95-98.
[5]高斌,陳紅松,李若冰,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樹突狀細胞亞群相對數(shù)量特點的分析[J].免疫學雜志,2005,16(5):85.
[6]張一,童華生,袁鏗,等.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樹突狀細胞體外培養(yǎng)的實驗研究[J].江西醫(yī)學院學報, 2004,14(6):78.
(收稿日期:2009-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