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靜
摘要: 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是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保障,而利用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自主參與又是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法寶。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自主參與可從三方面著手:創(chuàng)設課文情境,調動情感力量;創(chuàng)設質疑情境,培養(yǎng)主動探究精神;創(chuàng)設交流情境,培養(yǎng)學生合作能力。這三方面成為提高課堂教學藝術、實現(xiàn)主體性教學的主要方面。
關鍵詞: 課堂教學情境自主參與途徑
自新課改實施以來,教師對主導與主體的關系理論上已很熟悉,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把握不夠準確。目前,一些農(nóng)村學校以教師為中心、教師牽著學生走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課堂教學時間被老師無休止地講解、分析、提問所占用,而對于學習主體的學生來說,老師交給他們學習的主動權太少,留給他們主動學習的時間太少,學生缺乏自主參與意識,消極等待、被動接受已成為學習習慣。
面臨如此現(xiàn)狀,究竟怎樣激發(fā)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自身的學習潛力,使教師由領路人成為指路人,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下面,我將業(yè)務學習、培訓體會和工作實踐結合起來,主要從三個方面談談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自主參與的途徑。
一、創(chuàng)設課文情境,調動情感力量
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學生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被自身的情感所支配,把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擺在重要位置上,將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fā)揮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體現(xiàn)課堂主體性的教學原則。語文課本中每一篇課文都濃縮了作者豐富的情感,具有形象性、感染性的特點。“文章本是有情物”,教學時創(chuàng)設課文情境是激情的很好手段,不過要根據(jù)課文題材、體裁特點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在與課文內容絲絲相扣的情境中,全身心地投入,積極主動地學習。
1.利用多媒體,突破教學難點,激發(fā)學習動力。
教材中所描繪的一些情境,學生絕大多數(shù)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缺乏感性認識,不易產(chǎn)生情緒體驗,這會直接影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及思想教育的效果?,F(xiàn)代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規(guī)律,恰當適時使用,可以化難為易,創(chuàng)造和渲染氣氛,使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活躍起來,增加學習動力。如《爬山虎的腳》一課,我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演示爬山虎腳的特寫,電腦依次用閃動的亮點展示其莖、葉柄、細絲等,生動形象,學生興趣盎然,接下來的畫、說、背誦等環(huán)節(jié)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第四自然段的教學過程中,我又一次運用多媒體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演示中配樂朗誦)把爬山虎爬的動作:觸——巴——拉——,貼演示得極其到位,然后要求同桌問互說爬山虎爬的過程,指名學生嘗試給媒體演示配音,學生個個迫不及待,競相參與。又如我在教學《麻雀》這課時,為了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愛的力量是偉大的”,在學到老麻雀由于愛的驅使,全然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準備與龐然大物獵狗搏斗時,就選用了一段《雷鳴閃電波爾卡》音樂,再配上沉悶與悲壯的語氣描述,學生深深地被打動了,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2.用語言描述增加教學魅力,誘發(fā)學習興趣。
教師的語言是學生的楷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力求準確清晰、簡潔精練、生動形象,具有啟發(fā)誘導功能,富有美感。因此,教師就應以認真、嚴謹?shù)膽B(tài)度精心設計新穎有趣、簡潔明了的導語;凝練精妙、承上啟下的過渡;提綱挈領、耐人尋味的結束語;是非分明、一語中的的評語。還要根據(jù)不同的課文類型展示多姿多彩的語言風格,有時娓娓輕言,有時慷慨激昂,有時幽默風趣,有時含蓄深沉。這樣,教師在課堂上充分發(fā)揮語言的魅力,用飽含感情的語言去觸動學生的心弦,激起學生感情的波瀾,才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如以深沉凝重的表述進入《十里長街送總理》,以英豪壯烈的導語將學生帶入戰(zhàn)火紛飛的《狼牙山五壯士》。對于《火燒云》這課中顏色變化部分和形狀變化部分之間的過渡語,我是這樣設計的:“火燒云顏色的變化是這般的瞬息萬變,火燒云的形狀變化更是令人目不暇接,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庇袝r我還可以根據(jù)情況隨機應變設計過渡導語,緊緊地吸引住學生,以達到讓學生自主地、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之目的。
3.利用朗讀功能深化課文理解,啟動學習內驅力。
“書聲朗朗”應是語文課的主要特點之一。閱讀教學要堅持“以讀為本”。有感情的朗讀是調動學生情感的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以讀會情,以讀言情,在讀中去想象、去體驗、去感受,可以起到感人動情的效果?!敦S碑》一課,當將軍得知凍死的人就是軍需處長時,他的感情是較復雜的,緊扣“將軍愣住了……”這段進行朗讀訓練,是領悟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精神的關鍵。我先讓學生劃出能夠幫助理解句子的重點詞,如“愣住”、“久久地”、“緩緩”等詞語,再聯(lián)系句子理解詞意,自問為什么會這樣,并且作答,這樣一來,學生體會深刻了。之后,又給學生留了充足的練讀時間,提讀的兩位同學幾乎是用哽咽的聲音讀完的,眼里閃爍著淚花,此情此景,終生難忘。又如《開國大典》一課中,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這是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一刻,這句話應是這篇長文指導朗讀的重點。我讓學生思考讀法,并及時鋪墊歷史背景:苦難的歷史就在今天結束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誕生了,這勝利來之不易,是毛主席領導著苦難的人民用血肉換來的。這句話我們該用什么樣的感情朗讀?有的說激動,有的說喜悅,有的說神圣莊嚴,我都予以肯定,然后給他們時間感情練讀、提讀、評讀,學生自己覺得感情朗讀還不到位,紛紛請求我:老師,您讀一遍讓我們聽聽吧。我醞釀好感情,仿佛自己就是當年的毛主席,伴隨著莊嚴激動的宣告舉起有力的拳頭,剛讀完,教室里爆發(fā)起一陣熱烈的掌聲,學生迫不及待練起來,又不約而同齊讀,這齊讀的聲音把我和學生都好像帶到了1949年10月1日,帶到了天安門城樓。學生個個興趣盎然,積極性特別高。這都是因為朗讀創(chuàng)設了課文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力量。
二、創(chuàng)設質疑情境,培養(yǎng)主動探究精神
在傳統(tǒng)教學中,重視的是基礎知識的傳授,學生被束縛在教師、教材、課堂的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創(chuàng)造個性受到壓抑和扼制。而現(xiàn)代教學在要求學生在掌握教師傳授的知識的同時,更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等各種能力,特別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讓學生自主質疑,學會獨立思考。美國一位著名的教授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問題的學生才是有問題的?!钡拇_,提出問題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和基礎,可以說善于提出和思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檢驗一個人是否具有創(chuàng)造思維和創(chuàng)造才能。因此,我們應該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鼓勵學生突破現(xiàn)成課文答案,去發(fā)現(xiàn)問題、大膽質疑,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由機械接受變?yōu)橹鲃犹骄?從而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個性。
1.開放式教學。
學生不主動思考、不敢提問、不會提問的根本原因是課堂不夠開放,教師的觀念沒有轉變。中國自古以來,教師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者,為勝任“解惑”,教師顯然不能傳授暫無定論的知識,而必須給學生傳授準確無疑的知識,教師通過苦口婆心地講授,學生還有什么問題好問?這樣的課堂教學只能說教師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只是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無從談起?!拔磥淼膶W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使學習者“成為他所獲得知識的最高主人”。因此,應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一種平等、民主、和諧、寬松的氛圍,尊重學生、關心學生、賞識學生,惟有在這種開放式教學的氛圍中,孩子的創(chuàng)造心靈才能被喚醒,孩子的智慧火花才能迸發(fā)出來。教師要讓學生通過閱讀學習,提出不懂的問題,并組織討論,予以點撥,進而解決問題,特別要保護偏離教案之間,超出現(xiàn)有知識之間。這樣學生才能敢想、敢問、會問。如我上《園明圓的毀滅》一課,學生在了解了園明圓被毀滅的經(jīng)過后,急切憤怒地發(fā)問:“老師,被英法聯(lián)軍搶掠走的國寶到現(xiàn)在歸還了沒有?”專家評課中感慨:“這不是問題,這是深深的愛國情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學生提出了“魯迅先生深更半夜寫文章,他都在寫些什么呀?”這樣的問題?!而B的天堂》一課,學完榕樹部分后有一學生發(fā)問:“榕樹這么美,它的葉子會落嗎?”不要責備學生的質疑問難是故意找碴兒,甚至加上“有意搗蛋”的罪名。科學上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新正是在質疑中誕生的,課堂上應該解決也能夠解決的問題,老師要引導學生梳理問題,采取不同形式分類解決,當遇到一時難以回答的問題時,老師不妨這樣處理:首先老實告訴學生這個問題目前自己也沒有弄明白,然后用鼓勵的口氣說:我們一起去請教別人,去翻閱課外書,看誰有本事最先弄明白。這樣就拓展了課外閱讀的空間,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2.重習慣培養(yǎng)。
人是習慣的奴隸。好的學習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就會受用一生。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學生自學、質疑習慣的培養(yǎng),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學、質疑習慣。
從五年級起每一新課上之前,我都要求學生充分預習課文,預習的項目包括初讀課文,寫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并給課文分段;再讀課文,解決課文預習部分的問題,思考課后問題,并利用工具書,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感到疑難的詞語;精讀課文,達到正確、流利,最后把不懂的問題記在預習本上等。剛開始訓練,班上一大半學生都是達不到要求的,但是我認定我的方法是有好處的,因而毫不泄氣,堅持培養(yǎng),每天采取小組長檢查與老師抽查相結合的辦法扎實做好這一工作。六年級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生都已形成習慣,因為我確認學生是主人,是學習的主體,把本該屬于學生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問的權力交給學生。有了這個前提,到了課堂上,我就可以做到“講學生不懂的,教學生不會的”。
另外,在每課學習結束后,我還給學生留出時間回顧課文,讓他們結合學習目標自查、彌補知識遺露、對照預習本的問題自查,還可以繼續(xù)探討不明的地方,表達感想或看法等。
三、創(chuàng)設交流情境,培養(yǎng)學生合作能力
實踐證明,小學生具有好與人交往,好表現(xiàn)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計劃地組織他們討論,為他們提供思維摩擦與碰撞的環(huán)境,就是為學生的學習搭建了更為開放的舞臺。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集體合作,有利于其活躍思維。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使合作學習的信息大容量、高頻率地在課內互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思維在合作中碰撞,在互補互促中共同提高。
1.組內成員的合作與多向合作。
在一個集體中,應把各小組成員按照學習程度進行搭配,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即每個人在教別人的同時,也能學到知識,向別人學習時也能教給別人知識。
2.小組之間的合作與競爭。
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學生擴大了信息量,拓展了合作的內涵。小組之間的合作更多地表現(xiàn)為一種競爭,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學生中蘊藏的巨大學習潛力。如在《獄中的聯(lián)歡》這一課課后的思考練習中有這樣兩道題:小組之間比賽(1)每人誦讀課文中的一幅對聯(lián),說說包含的意思。(2)每人就課文中的一個詞語或句子,說說自己的理解。我把全班學生分成6人一組,共八組,先解決第一個題,這樣擴大訓練面,給每個學生都提供一個鍛煉的機會,再讓他們推選出最好的學生代表小組在班上朗誦,進行評比。再以同樣的方法解決第二小題,有少數(shù)后進生的心理放松了,心想只要說了就行了不必十分努力,待會一定不會推選到我。洞察到學生這種心理的存在后,我立即改變了方法,有目的地找出每組中最后一名說的學生比賽,又一次把各個層次的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讓每個學生都滿心愉快地積極參與到學習中。
概而言之,要切實達到讓學生自主參與語文學習活動,教師就必須將注意力放在提高課堂教學藝術的主要方面——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課堂教學中應從多方面、多層次、多渠道地開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新途徑,激發(fā)學生自主參與,不斷推進教學改革,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小語大綱(試用修訂版).
[2]于永正.我的語文教改探索.江蘇教育,2000.8.
[3]蔣增琦,孫中強.“主體、和諧、發(fā)展”教學模式.小學改革資料精選(三)《創(chuàng)新教育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