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敏 朱麗云
摘要: 托馬斯·哈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是以詩歌創(chuàng)作為開端,又是以詩歌創(chuàng)作為終止的,詩歌被他看得比小說更重要。哈代的抒情詩中閃耀著熾烈的光和熱——雋情于愛的溫暖和希望的火花。
關鍵詞: 哈代抒情詩雋情于愛
托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國文學史上的又一座豐碑。雖然提到他,人們更多地想到的是《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卡斯特橋市長》和《還鄉(xiāng)》等一部部可謂傳世之作的小說,但在其整個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中,他是以詩歌創(chuàng)作為開端,又是以詩歌創(chuàng)作為終止的,詩歌被他看得比小說更重要。在他的眼中,“詩才是所有富有想象力和感情的文學的精華所在”。這也就無怪乎在1923年8月,哈代在給克萊夫·荷蘭的信中說道:“如果你讀我寫的《詩集》,你從中獲悉的有關我個人的詳細情況將勝過我們的會晤;詩中表達的事情比小說明朗?!?克萊夫·荷蘭,《托馬斯·哈代》,倫敦,1933:249頁)
一
在哈代的小說中,讀者領略到的是埃格頓荒原的狂風暴雨和夜的昏暗,而他的詩卻閃耀著熾烈的光和熱——雋情于愛的溫暖和希望的火花。哈代的思想發(fā)展經歷了一個復雜的過程:他從信仰上帝發(fā)展到拋棄上帝;他最初受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和斯賓塞的社會進化論的影響,后來又受叔本華的內在意志力論的影響,最后形成了他自己的進化向善論和社會向善論。哈代的創(chuàng)作時期正是英國工業(yè)迅速發(fā)展的時期,封建宗法制的社會經濟秩序正在逐步被資本主義的工業(yè)化和商業(yè)化替代,逸靜的鄉(xiāng)村田園風光不斷被破壞。在感情上哈代對此無法理解,更不能接受;但在理智上,他又認識到這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性。這種理智與情感的相互摩擦,產生了哈代式的宿命論。他以詩人特有的浪漫主義激情和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將其要表達的感情全部融入到他對人、對物、對自然的熱愛之中。所以,我們得以看到詩人敞開窗扉的心靈——對逝去愛妻的懷念、對年少時一往情深的少女的眷戀、對生物的愛護、對友人的思念、為生靈苦難的吶喊、對人的謳歌、對戰(zhàn)爭的憎恨、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對宇宙神秘的困惑、對上帝或造物主的失望,等等。
二
哈代是一個宿命論者。但他又不甘屈服,所以他并沒有消極對待,而是極力奮斗。于是,哈代以一種悲觀無奈的奮斗延續(xù)了他生命的火種?!断M琛肪捅磉_了他對人類和生活的熱愛。
啊,美好的明天!/從今后/再也不會有/朝這番憂愁。/讓我們借助/希望,因為光明
即將來臨,/再也不會遮住光明的黑暗——/沒有黑暗!/風兒載著我們/象載著過眼煙云的往事,/向黎明飛馳/迅速地靠近黎明;/云雀為我們歌詠/燦爛的曙光/曙光即將來臨——
即將來臨!/抹掉黑暗的記印/穿上紅色的鞋/修理好、重新?lián)苷?斷了弦的六弦琴,/用琴聲掩蓋/哀傷的話語聲,/夜空的浮云已經露出光明,/明朝的曙光即將來臨——/即將來臨!
這里沒有哀傷和怨恨,沒有失望和悲愴;有的是對未來的翹首等待,有的是火一般的熱情和堅實的信念。
三
哈代的詩在思想上最大的特點就是雋情于愛。在詩歌中,他的感情伴隨著想象力自由馳騁。
哈代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愛與同情,抨擊損害人際之愛的種種罪惡?;趯θ祟惖纳钋兄異?他痛恨戰(zhàn)爭。他在一戰(zhàn)時期創(chuàng)作的抒情作品中將深刻的反戰(zhàn)之情融于其對普通民眾、普通士兵的濃濃的愛意之中。
《士兵的妻子和戀人之歌》第一、二節(jié)描寫出征的士兵歸來后,妻子和戀人的興奮和喜悅,第三節(jié)婦女們在向歸來的親人傾吐離別之苦,第四節(jié)像是婦女們強烈的呼喚:“親愛的,如今你已經回到我的身邊,你就別再離開我了吧!別再像過去那樣,讓那些狠心的統(tǒng)治者把你從我身邊帶走,把你帶到遙遠的異國他鄉(xiāng)!”全詩為:
終于,家鄉(xiāng)在望,/家鄉(xiāng)在望;/不會再像過去那樣/在海外四處漂泊了嗎?
再不會離開我們遠走了吧?/黎明,別讓白晝姍姍來遲,/快快天亮!
親愛的,你又回來啦,/你又回來啦;/也許,不會再像過去那樣,/再離開我們外出四處漂蕩,/把你們從我們身邊奪走/去到那遙遠的地方;/黎明,別讓白晝姍姍來遲,/快快天亮!
這首詩詩句簡練易懂,幾乎全是口語體,字里行間飽蘸著強烈的感情。
四
哈代的詩有很多是有關愛情的。哈代是珍惜愛情的。在他創(chuàng)作的近千首詩中,有不少是歌頌愛情的力作。雋情于愛,在他的愛情詩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體現(xiàn)最突出的就是哈代第四本詩集《環(huán)境的譏諷》里的一組悼念愛瑪?shù)脑姟9幕楹笊畈⒉蝗缫?但在妻子愛瑪去世后,哈代卻哀思如潮。他對曾同他一起度過人生最幸福時刻的女人的突然離去感到震驚和悲痛。
在《比尼崖》中,哈代描述了四十年前他同愛瑪一起訪游比尼崖的情景:“啊,西部大海上蛋乳石般的白浪,/藍寶石般的碧波,/一位女人騎著馬,/秀發(fā)飄風,/矗立在懸崖處,/那是我深深愛的女人,/她也深深地愛著我?!?/p>
這是《比尼崖》的第一節(jié)。使用“蛋乳石”和“藍寶石”這樣華麗的辭藻來形容波浪的顏色在哈代詩歌中并不多見,這足以說明當年的情景給哈代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這一美妙的時刻不僅在哈代的腦海中歷歷在目,而且在愛瑪?shù)男闹幸簿镁秒y以忘懷。愛瑪在臨終前時?;貞浧鹚c哈代相見的情景和他們訪游的經歷,并對當時美妙的時光充滿了眷戀之情?!皫缀鯖]有一個作家和他的妻子有過如此浪漫的幽會”。
在《呼喚聲》中,他寫道:
我深深懷戀的女人,你那樣地把我呼喚,/把我呼喚,說你如今已不像從前——
一度變了,不再是我心中的光燦/——卻像開初,我們的生活美好的一般。/
莫非那真是你的呼聲?那就讓我瞧瞧你,/就像那時我走近小鎮(zhèn),你站在那里,
等候我,是啊,就像那時我熟知的你,/甚至連你那身別致的天藍裙衣!
這首詩是哈代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詩中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對昔日美好時光的眷戀,以及對愛情喪失的悲傷,是那樣的情真意切,意味深長。
哈代的抒情詩文詞樸實,在每一首詩中他都將自己的情感與心靈展示在讀者的面前,讓讀者深入他的情感,體驗他的痛苦、歡樂、傷感、堅毅、懊悔、期盼。每一首詩都打動了讀者的心。這充分體現(xiàn)哈代抒情詩的思想主題——雋情于愛。
參考文獻:
[1]王佐良等.英國文學名篇選注.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2]張中載.托馬斯哈代——思想和創(chuàng)作.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3]顏學軍.論哈代的自然詩.外國文學評論,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