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紅芳
摘要: 傳統(tǒng)的語言學將隱語看作是一個純粹的語言問題,是語言修飾的手段,而認知語言學則認為,隱語是人類思維的一種重要方式。隱語既是詞義變化的重要方式,又是一個民族語言文化的體現(xiàn),是語言與文化聯(lián)系最緊密的部分。隱語在英語詞匯和文化教學中具有很廣泛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 隱喻英語教學應用價值
1.引言
傳統(tǒng)的語言學將隱喻看作是一個純粹的語言問題,是語言修飾的手段。對于隱喻的研究,傳統(tǒng)觀也一直將其和文學研究聯(lián)系在一起。但隨著語言學研究的迅速發(fā)展,人們對隱喻的認識發(fā)生了質的變化。認知語言學在近一二十年的發(fā)展中已經證明隱喻不僅是語言修辭手段,而且是一種思維方式。它體現(xiàn)了人們賴以思維和行動的觀念系統(tǒng)(conceptual system)的本質特征,是人們認識、思維乃至行為的基礎。隱喻是人類生存的主要和基本方式。
人類隱喻認知結構是語言和社會文化產生發(fā)展的基礎,而語言反過來又對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社會文化產生影響。語言和文化的這種互動關系說明,要學好一種語言,了解、理解和掌握作為這種語言及相關文化的基礎的隱喻是非常重要的。正如Lakoff和Johnson在其重要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中所指出的,隱喻并不僅用于文學作品(Lakoff & Johnson,1980)。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熟悉隱喻在日常語言中的用法非常重要,因為這不僅可以擴大他們的詞匯量,而且能幫助他們深刻理解詞匯意義,增強他們的英語理解力,提高其英語表達水平。多數(shù)語言都有隱喻用法,但不同語言中具體詞的隱喻用法是各不相同的。
學習和掌握一種語言的隱喻用法,進行不同語言的隱喻之間的比較,就能幫助人們了解和認識不同民族的社會文化之間的異同,使不同文化的交流更為有效。因此,我認為隱喻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是很廣泛的。我僅選擇從英語詞匯教學和文化教學這兩方面來談談隱喻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2.隱喻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看,隱喻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是人類思維的一種重要方式。其基本作用就是把一個事物(源域)的某些特征推理影射到另一事物(目的域)的認知過程。作為人類重要的思維和認知方式,隱喻對人類認識事物、形成概念、發(fā)展詞匯系統(tǒng)都起了重要作用。對此,束定芳有過如下評論:“隱喻是語言中詞義變化的重要方式。我們似乎可以說,隱喻是語言變化的先導,是語言的刀鋒,它總是處于不停的變化之中。(束定芳,2000)”
隱語不僅是詞義變化的重要方式,而且是人類語言中選詞和構詞的共同手段。說隱語是詞義變化的重要方式,指的是通過隱喻,人們可以直接創(chuàng)造出新穎性、生動性的語言,間接導致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因為隱喻涉及兩種不同類別的事物,隱喻意義是源域事物的部分特征向目的域影射的結果,在創(chuàng)造新語言的過程中,人們常常刻意尋找強調新舊語境間相似性的詞語,即通過隱喻,人們可以用已有的詞語來談論新的、尚未命名的事物。如“電腦”、“信息公路”、“網上沖浪”、“家庭影院”、“傻瓜相機”等。
一詞多義現(xiàn)象就是通過隱喻手段由一個詞的核心意義向其他意義延伸的過程。所以,多義詞的多種意義之間的聯(lián)系不是任意的,它們或多或少都會與其核心意義有些瓜葛。如英語中“sweet”一詞的核心意義是“甜的”,本是用來形容食物或飲料味道的,但它常常用作隱喻,描述和藹可親、可愛、甜美的人或另人愉快的行為。如:have a sweet sleep(睡個好覺),a sweet voice(甜美的聲音),a sweet temper(溫柔的性情),sweetheart(心上人),sweet talk(甜言蜜語)等。
因此,在英語詞匯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告知學生要充分重視詞匯的最核心意義,即所謂的“原型”。其他詞義則是在這一中心詞義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這樣,學生記起單詞來就容易多了,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者,在教授詞匯的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些詞匯的隱喻意義與核心意義比較接近,而有些隱喻意義與核心意義相距甚遠。與核心意義比較接近的掌握起來相對容易一些,而離核心意義相距甚遠的掌握起來就相對難一點。因此,教授詞匯時,對于那些重要的而隱喻意義又較深層的詞匯,應該是教師講授的重點和難點。我們以方位介詞up(上升、向上)為例,看看教師應如何講解隱喻意義較為深遠的詞匯。請看下列例句:
1)The airplane flew high up into the sky.(飛機飛入高空)
2)The price of gold keeps going up.(黃金價格不斷攀升)
3)On Sunday he went up north to Beijing.(星期天他北上去北京了)
4)We are going up to New York for the day.(我們要上紐約去一天)
5)She gathered up her belongings.(她收拾起她的私人物品)
6)They have had the road up to lay some pipes.(他們挖開了路面以便鋪設管線)
7)All of food had been eaten up.(所有的食品都被吃光了)
8)They were not up yet——they were working until late last night.(他們還沒起床,昨晚熬夜了)
9)The county was up,ready to drive out of the enemy.(全國上下群情激昂,嚴陣以待將敵人趕出去)
10)What is up with him?He looks furious.(他怎么了?看上去怒氣沖沖的。)
我們知道,up的核心意義是“上升”、“向上”,顯然例1)、2)中的up(向上飛)、(上漲、攀升)是其核心意義;例3)中的up(北上)離其核心意義有點距離,但眾所周知,在地圖上,北為上,南為下,故用go up north;例4)中的up(上重要的地方去)離“上升”的意義又遠了點,可是在我們常人的印象中,重要的地方往往是高官顯族的所在地,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故用go up to New York;例5)中的up(收拾、聚攏)可以這樣來理解,把分散的東西收拾、聚攏到一起,肯定會在空間上產生一定的高度;對例6)中up(分開,成碎片)的理解是要想把某樣東西弄碎,首先得抬高某一物品,使它上升到一定高度,然后,聚集力量作用于這樣東西,才能達到弄碎的目的;例7)中的up(光了,終了)與“上升”的意義好像沒聯(lián)系,可我們知道在空間意義上,上升到一定程度,便是結束,所以,up可以隱喻為“終了”;例8)、例9)、例10)中的up(起床)、(群情激昂)、(發(fā)生)好像與核心意義不沾邊,可是我們只要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還是有一定聯(lián)系的?!捌鸫病睆乃P狀態(tài)到站立狀態(tài),也是一種“上升”;“群情激昂”是指情緒的上升;“發(fā)生”是上升到一定程度的結果。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在講解詞匯時,要是能把某些詞的深層隱喻意義講解清楚的話,學生掌握起來就輕松、省力多了。
3.隱喻在英語文化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認知語言學理論認為,常規(guī)隱喻是一個民族語言文化的體現(xiàn),是語言與文化聯(lián)系最緊密的部分,而且最能反映各個民族思維的相似性與差異。而語言又是社會文化的載體,由于一種語言的隱喻折射了以這種語言為母語的人的思想方式和社會文化特征,所以,隱喻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在不同文化中,必然存在著相同或不同之處。因此,我認為,通過隱喻這個窗口可以透視文化,通過隱喻來進行文化教學,尤其是進行文化比較方面的教學,是一種既實用又有效的文化教學途徑。因為學習和掌握了一種語言的隱喻用法,人們就可以進行不同語言的隱喻之間的比較,就能幫助人們了解和認識不同民族的社會文化之間的異同,使不同文化的交流更為有效。
英語中有大量的詞和詞語與漢語中的對應詞和詞語在隱喻用法上完全一致,如“fruit”和“果實”都可以表示經過努力而取得的成就;“healthy”和“健康的”也都可以表示情況、組織、關系等事物良好的或正常的情況;“headache”和“頭疼”通常也都用來指那些讓人煩惱、焦慮的問題,等等。但是,由于歷史、地理、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別,中國人和英美人對同一事物的思維、理解、看法和說法又不盡相同。
英漢兩種語言中不僅有字面意義相同、隱喻意義不同的詞和詞語存在,如: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een stolen.看上去好像是漢語中“亡羊補牢”的意思,其實不然,其隱喻含義是“馬丟了再鎖馬廄為時已晚”,而“亡羊補牢”的隱喻意義是“羊丟了之后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去采取些必要措施為時還不晚”。
英漢兩種語言中也有隱喻意義相同、字面意義不同的詞和詞語存在,如英語中“dinosaur”用來指行為處事古板、不合時宜的人,但具有同樣隱喻意義的漢語詞是“老古董”,而不是與“dinosaur”字面意義對等的“恐龍”。
英漢兩種語言中更有大量為這兩種語言其中一種所特有的隱喻存在。如在英語中,表示機動車輛的詞“vehicle”可以隱喻為達到某種目的、傳達思想感情所采用的工具和手段等,例如,Every effort will be made to stop them using banks as vehicles for financing their subsidiaries on the cheap.(人們將盡一切努力,阻止他們把銀行用作廉價資助其附屬公司的工具);An advertisement is not simply a vehicle for its message.(廣告不僅僅是傳達其信息的一種方式);而漢語中卻沒有此種隱喻用法,原因也許是英美等國的汽車普及率遠比中國高,與之相關的汽車詞匯尚未進入中國人的日常語言中,當然也不可能由此引申出隱喻意義。另一方面,漢語中一些與“龍”有關的隱喻如指皇帝身體的“龍體”;表示“父母對子女懷有厚望”意思的“望子成龍”;描述一個人活潑矯健、生氣勃勃的樣子的“生龍活虎”等在英語中也無法找到對應。盡管人們一般認為漢語的“龍”相當于英語的dragon,但兩者的社會文化意義毫不相干:前者在中華民族文化中代表的是皇權、吉祥等積極含義,后者在英美文化中代表的卻是兇殘與邪惡等消極意義。甚至這兩者的圖形也大不相同:后者比前者多了一對翅膀。由于這些差別的存在,有關“龍”的隱喻的中國文化屬性讓英美人聽了肯定是摸不著頭腦。
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由文化差異造成的母語中的隱喻與目標語中的隱喻的偏差是主要的學習障礙之一。因此,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文化的陶冶不可或缺,而通過系統(tǒng)地教授隱喻來進行文化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能力,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地道英語的思維習慣,從而提高他們理解和表達英語的能力。隱喻理當成為英語文化教學中必要的組成部分。教師應汲取隱喻研究成果,關照隱喻中所涵蓋的文化意義,使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不僅停留于字面意義,更應理解其背后所隱含的真實意義,幫助學生把零散的語言現(xiàn)象通過隱喻組織起來,在心里詞典中構成語義網絡,便于記憶和提取。
4.結語
在英語教學中,通過對隱喻的學習與研究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記憶詞匯,更能幫助他們理解文化背景,從而了解不同文化對語言的影響,進而幫助他們熟悉并建立以英語為目的語的人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增強英語語感,最終掌握地道的英語。因此,隱喻在英語教學中應該具有較為廣泛的應用價值,我想它不僅可以用于詞匯、文化教學,而且可用于翻譯、閱讀等各個方面的英語教學,這有待于同行們進一步的共同探討研究。
參考文獻:
[1]Deignan,A.Metaphor.北京:外文出版社,香港:商務印書館,2001.
[2]Lakoff,G. &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Wehmeier,S.牛津高級英漢雙解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胡壯麟.認知語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5]彭建武.認知語言學研究.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5.
[6]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7]汪榕培.英語詞匯學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8]王守元,劉振前.隱喻與文化教學[J].外語教學,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