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考試著眼于能力,可謂方向明確。能力層級的區(qū)分,除原有的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外,又增加了探究。其實篩選也可獨立設點,而不必從屬于分析綜合。篩選是按要求在文中確立閱讀區(qū)間,從而提取有效信息。信息的提取,如同對某些問題進行探究一樣,都可以是一種能力。為免層級過多,還可適當合并,即識記與理解、分析與綜合及篩選、鑒賞與評價及探究、表達與應用等。
現(xiàn)代文的文本有分為必考與選考的。一種理由是照顧到教材中的必修與選修,但這種說法很牽強,因為并不對應。此種靈活處理,也許還在于顧及現(xiàn)代文的文本分類。過去的分類是社科文、科技文及文學文,后又調整為論述類、實用類及文學類。大致還是對應的,不過有所擴充而已。比如實用類中除了科普,還有傳記、新聞、報告等。但語文考試是否一定要有這么多的類別區(qū)分,很值得反思。因文體之上,再加上過于彈性的學科分類,帶來的不是更明確,而是籠統(tǒng)。與其用此種學科分類,不如仍用文體分類。文體分類是教材中常用的,只要所考的文體是教材中出現(xiàn)過的,就不算陌生。再對應于思維來看,則不管什么類別或文體,大都可分為形象文本與抽象文本,只要各具其一即可。文本不宜多,文本下的題目則可適當增加。一篇現(xiàn)代文閱讀,不能只考兩三題,也可出至五六題,分量才相稱。出題要盡可能對應于能力點,但鑒于文本不止一個,還可各有側重。從整體上看,則要覆蓋到各個能力層面。
由于現(xiàn)代文存在著不同文類的區(qū)分,因而能力層級的表述,只得既平行又交叉,不無纏夾。比如同為探究,在文學類文本閱讀中表述為: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fā)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討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意圖;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而在實用類文本閱讀中則表述為: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fā)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探討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相似的說法,只是強為區(qū)分。即使是這樣的區(qū)分,也不全面,好似論述類文本中就不存在探究了。其實論述類文本設為必考部分,其重要性更值得探究。要避免表述的纏夾,一種做法是取消文本類別的區(qū)分。如同古詩文那樣,雖也類別甚多,卻不必分類。再就是側重于形象與抽象的區(qū)分,比如形象文本強調鑒賞評價,抽象文本則可多一些問題探究。且現(xiàn)代文的文本無需分割為兩塊,如同先前為照顧選擇題而割裂試卷一樣,其順序可放在古詩文后面。
古代詩文閱讀。識記層次,要求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但詩文名句的考察不見得都是給上句填下句或給下句填上句,也可結合古詩文的鑒賞來考。比如考李白的詩,就可要求寫出李白詩歌中的若干名句;還可從內容方面設計,比如所選古詩是寫梅的,就要求寫一些詠梅的名句。至于備選范圍,自以教材為主。此種考法,更見能力。對實詞與虛詞的理解,若要設比較項,也要出于教材,才好比較。句式的把握,主要體現(xiàn)于翻譯中。至于篩選信息、分析綜合及鑒賞評價等,雖同現(xiàn)代文一樣,但可降低一些要求。這是考慮到還要過文言文的語言關,因而能力層級的表述可比現(xiàn)代文的簡略一些。
凡需要用文字表述的,都屬表達能力。不見得只有語用題,才算考語言表達。試卷中的語用題,有的是屬于語言知識的檢測題,如字音字形、詞語選用、改病句、修辭上的語句調整及連貫等。有的是仿寫、擴寫、縮寫、改寫、續(xù)寫等,但這些題型是可大可小的,小則是語用題,大則就是作文的基礎訓練。語用題的參照是生活,因而有些語用題就設置了語境或情境。但多出于模擬,也就不無紙上談兵之義。再就是設題的關口過多,往往不止一重,而是兩重三重,此種入套的模式往往限制了思維的發(fā)揮。語言表達及運用有規(guī)范之說,其實大都不離修辭之義。比如衡量的標準中,準確鮮明生動是著眼于選詞用字的;而簡明連貫得體,則與語句組織有關。何為語用題,界定大都不甚清楚。尤其是想在語言知識與運用之間找一條捷徑,以為掌握了一些知識就會運用,不無誤導。先前,語言知識的檢測與語言運用還是有些區(qū)分的,現(xiàn)在則都融成一塊了。時下的一些語用題,也可謂微型的讀與寫。
語言運用夾在閱讀與作文之間,顯得有點不倫不類。換言之語用題既可與閱讀結合,也可融入作文。寫作,要求能寫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此種調整有和閱讀照應之義,但提供的也是文類,而不復是文體。對應于寫作的實際來說,有點大而無當。先前有用作文的教學文體來編選閱讀單元的,這里則用閱讀的文類來界定寫作的文體,都不大合理??紤]到作文的實際,還是以作文的文體為主,即記敘文、說明文及議論文,再延伸到實際的文體。實際的文體一定要講規(guī)范,而不能嫁接成四不像。文體寫作,本來只要有一種擅長即可。但就基礎教育來說,則訓練要盡可能全面一些。同時作文命題,也要兼顧形象與抽象兩個維度的展開。
有一種看法是認為語文可以只考一篇作文,至于其理由,則是古代就這樣。其實古代并非只考一篇作文,而是兼顧了詩與文,比如詩賦與經義策論,也就是說有兩至三篇。且規(guī)范的考試還分了幾級,有院試、鄉(xiāng)試、會試以至殿試。幾輪考試下來,所寫的文章就很不少了。目前情況下,只考一篇作文是不大現(xiàn)實的。只考一篇作文,其中的出入很大,包括主觀誤判等。盡管有一個等級評分標準,但評卷者還會各有標準,也就是說各有口味。若不只考一篇,也來兩至三篇,則沒那個必要。因為此種做法,會削弱閱讀方面的教學及考察。語文試卷中,讓閱讀與作文各占一半,平分秋色,是較為合理的。且讀與寫都是很重要的能力,還可以說是一個人文字生涯的兩端。
(吳永福 福建省長汀一中36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