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已結(jié)束,縱觀各地語文高考試卷,卻發(fā)現(xiàn)一些似乎殘缺不全、答非所問、根本無法解釋的答案。令人非常迷茫!這里僅以現(xiàn)代文閱讀為例,摭取如下,與各位商榷:
江蘇卷14題:請?zhí)骄慷冀咛N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幾層深意。(6分)
這是一道探究題,題干的要求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上善若水總共有幾層深意,二是都江堰蘊含了其中的幾層?!吧仙迫羲背鲎岳献拥摹兜赖陆?jīng)》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币馑际钦f,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善于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爭名利。
似乎很難分析出有幾層意思,那么題目是否就演變?yōu)槎冀咴鯓芋w現(xiàn)了上善若水這一哲學思想?但答案給出的是: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維護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謂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答案的三點其實是文章的思路,所以這個問題要問的應該是本文的寫作思路是什么?不然學生難以摸清答題的方向,從而導致答案的錯誤。
再看選做題實用文閱讀中的17題:從全文看,黃永厚的“冰炭同爐”具體體現(xiàn)在哪些地方?(6分)
這段文字的主要內(nèi)容是這樣的:前兩段介紹了黃永厚先生的生平,第三段有一個承上啟下的句子:“多難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黃永厚對生活的熱愛,養(yǎng)成了他獨特的生活態(tài)度,培育了他卓異的繪畫風格。”接下來便是介紹他的性格和畫的特點?!氨客瑺t”這個詞不難理解,是個矛盾統(tǒng)一的說法,就是相對立兩方面因素的融合。給出的答案是①既關注現(xiàn)實、褒貶是非,又淡泊寧靜、低調(diào)處世;②對懂畫的朋友慷慨相贈而把重金購畫者拒于門外;③將自己對現(xiàn)實人生的態(tài)度借歷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達出來。其中的①②無可爭議,可是第③點的表述能否算作矛盾統(tǒng)一有待商榷。而且文章中說“了解黃永厚的人都說他畫的是自己”,這又能否算相對立的兩方面?相反,文章中的前兩段可概括為“經(jīng)歷了太多的苦難卻依然熱愛生活”,筆者以為這也是體現(xiàn)“冰炭同爐”的方面,因為題干要求的是從全文看,而且沒有指明冰炭同爐僅指性格方面。
還有選做題論述類文本的16題:作者指出人們往往對異類持什么態(tài)度?作者認為應該持什么態(tài)度?(6分)
本題答案是排斥、打壓,缺少起碼的寬容。肯定具有積極意義和帶來創(chuàng)新結(jié)果的異類,容忍無害的異類現(xiàn)象。第一問的答案基本是同義反復,卻看到有些答案解析中將其分為兩個得分點,這里就先不說了。但是作者對異類的態(tài)度,在文章中還有一個重要的信息:“不過,切勿強求‘異類,最應警惕那種嘩眾取寵的故作怪異,如父親逼著體弱女童跑全國、當街裸體自我標榜是行為藝術之類,就是渴求社會認可的假異類、真惡俗?!奔疵つ孔非螽愵?。所以作者的態(tài)度中也應該加一點,不可盲目追求異類。要知道,這是一篇論述類文本,以思維嚴密為基本特征,漏掉一個重要的信息實屬不該。不僅如此,這條信息與現(xiàn)代中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關系密切,是他們應該注意并提取到的。
再看全國卷Ш實用類文本閱讀,12(4)文中說:“陶行知不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義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干家?!边@句話給你什么樣的啟示?請結(jié)合全文,談談你感受最深的一點。(8分)
“啟示”一詞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①動詞,啟發(fā)提示,使有所領悟;②名詞,通過啟發(fā)提示領悟的道理。這句話的本義是陶行知既有遠大理想又腳踏實地,這句話能給人什么啟示呢?我們知道陶行知是偉大的教育家,那啟示就應該是:要做成一件事情不僅要有遠大的理想還要腳踏實地。況且結(jié)合全文,陶行知勸解操震球不僅要有宏愿還要了解現(xiàn)實中的苦的文字,可以印證這個啟示??纱鸢附o出的是觀點一:陶行知獻身鄉(xiāng)村教育的是實干精神值得學習。①激情滿懷,永不滿足,不斷追求新的目標;②樂于接觸貧苦群眾,善于動員志同道合者加盟;③為實現(xiàn)理想而自我犧牲、嘔心瀝血。觀點二:陶行知從改造鄉(xiāng)村教育入手改造中國的理想在當時是行不通的。①人民群眾與三座大山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②他認為“國運盛衰決于一轉(zhuǎn)念間”,顯得過于簡單化;③他的教育救國的構想過于理想化,脫離社會實際。觀點三:陶行知既有遠大理想又腳踏實地,值得學習。①要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素質(zhì),必須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②要注重調(diào)查研究,善于在社會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③應有求真務實的精神,努力實現(xiàn)人生價值。這個答案明明回答的是你怎樣評價這句話或者陶行知的一生。評價或啟示怎么能一樣呢?這樣的設題和評分答案,同樣使學生很難答準答對。
還有11題(2)小說中的孕婦具有什么樣的性格?請簡要概述。(6分)
給出的答案是:①具有善良、溫婉等傳統(tǒng)的女性美;②有責任心,做事認真;③對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答案中第三點描述的不是性格,若是性格應該表述為樂觀,若是這個答案,則問題應該是否應改為概括小說中孕婦這一人物形象或者孕婦是個怎樣的人?
福建卷選考題中文學類文本閱讀14題:請結(jié)合阿慶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時可以代替物質(zhì)生活”的觀點。(6分)
引號中的句子可理解為,物質(zhì)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礎,但是精神生活有時候可以讓我們忘卻物質(zhì)生活的貧乏。其中,“有時”指的是某種情況或某個層面,到底是哪種情況哪個層面則可以作為探究的內(nèi)容。不過,給出的答案是:探究要點:①精神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質(zhì)條件;②在物質(zhì)生活的基本要求之外,人們還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③精神生活給人們帶來的樂趣,是物質(zhì)生活所不能代替的。(需結(jié)合阿慶形象探究。如有其它觀點,言之成理亦可。)因為探究題是新題型,不知道這三個要點需要都談到還是只談其一即可,若只談其一,前兩個觀點未免太淺薄,第三點“物質(zhì)生活不能取代精神生活”與“精神生活有時候可以取代物質(zhì)生活”整整把精神生活的重要性降低了一個層次。若三點都談,第三點的說法仍然不準確,而且三點之間的層次性不知道該怎樣體現(xiàn)。
還有山東卷的22題:文章最后一段說:“你不妨對一切可能性保持著開放的心態(tài),因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時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拋下自己的錨,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領域?!闭埥Y(jié)合全文,談談這句話對你的啟發(fā)。(6分)
答案是:世界無限廣闊,誘惑永無止境。面對現(xiàn)實提供的一切可能性,我們不能閉塞與拒絕,要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出去闖蕩一番。與此同時,我們更應該保持清醒,堅守自我,早些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位置。這是個探究題,但是對照題目與答案,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答案基本就是把句子解釋了一遍。那又何必拿探究來唬人呢?直接問怎么理解這句話好了。
以上僅是筆者本人對問題與答案明顯不能對應現(xiàn)象的幾點看法,如再結(jié)合對文本的理解,讓人疑惑的地方就更多了,僅舉一例與大家一起探討:全國卷Ⅰ第15題:解釋句子在文中的含意(2)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答案是盡管沙漠是荒涼和單調(diào)的,但是人們卻可以通過勞動讓人生變的豐富多彩。前半句好理解,后半句中到底是什么讓人生變的不荒涼。根據(jù)全文,這應該是最能體現(xiàn)本文主旨的句子,因為下文有一段文字是“這話被寫在墻壁上,刻在石頭上,嵌在沙丘上。是心聲,也是寫照;是鼓動,更是諾言”,也就是這句話體現(xiàn)著石油工人的精神品質(zhì)。本文寫的是在荒涼的沙漠中石油工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工裝的紅色如花如霞,表達了作者對石油工人美好心靈的贊頌和敬仰”(本大題16題的答案)。筆者個人認為主旨確定為奉獻中體現(xiàn)偉大的人生價值更為妥當。另外文中即沒有單獨提到勞動,沒有描繪勞動的場面,也沒有描述石油工人的人生是如何多彩,所以很難讓人想到勞動改變?nèi)松@一角度。
王大績先生早就痛切地指出:“如果說,高考語文試題全部是錯題——這樣說的確是聳人聽聞;但是,如果說,歷年所有高考語文試題主觀題目給出的‘參考答案幾乎都不精當,都有毛病——這樣說又確實是負責任的?!痹谂_灣的試卷評析中也把試題答案的無可爭議作為試卷質(zhì)量的重要標準,如果高考試卷中的答案引來眾多爭議,將會使一線教師具體教學過程中無所適從,希望能引起命題者更多的關注。
(徐學愚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寧海中學3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