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語文教學發(fā)展到今天,已經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不僅面臨著外界的批語指責,作為受教育者——學生也對其興趣索然。學生喜歡語文而不喜歡語文課的現(xiàn)象已非常普遍。學生不喜歡語文課的原因:一是過分強調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片面夸大訓練功能,把語文課上成了機械的訓練課;二是把語文學科當成了升學的砝碼,課復一課,年復一年,單調重復、枯燥僵化的教學模式,學生還有何興趣可言?學生喜歡語文,其實是為語文教材中的人文內涵所吸引。多少年來,語文教學恰恰忽略了語文最根本的精神——人文精神,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語文教學便成為缺少靈魂的教學。
語文課程對語文學科的性質和教學目的是這樣界定和闡述的:“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薄霸诮虒W過程中,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fā)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庇纱丝梢?課程標準不僅強調語文的工具性,也強調了語文對學生思想品德與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在《關于當前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指出,當前語文教學改革“要充分考慮人文學科的特點,增加文化內蘊,改變過分強調語言學知識教學與訓練的傾向,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因而無論是從現(xiàn)在社會的發(fā)展需要,還是新課程的要求,在語文教學中實施人文教育都是當前語文教改所應努力的方向。
一、人文精神及人文教育的內涵
現(xiàn)代素質教育理論認為:人是素質教育的主體,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把發(fā)揮人的主體性和潛能放在顯著的位置上。而張揚人文精神,則正體現(xiàn)了素質教育的需要。
人文精神是一種對于人的關注的思想,主要是指追求人生真諦的理性態(tài)度,即關注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人的自由平等以及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等。語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更主要是指人的道德修養(yǎng)、思維品質、文化品位以及學生個體精神世界的自由發(fā)展——健康情感和獨立的人格。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語文學科中的人文教育是指發(fā)揮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利用教材中的人文內涵,張揚學生的個性,激活學生的靈性、悟性,優(yōu)化其知、情、意等方面素質的教育。
二、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策略
1.創(chuàng)設民主的教學氛圍
民主的教學氛圍是人文教育的土壤。一個“專制”的“唯我獨尊”的教師是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因為他自身就缺乏人文素質。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其他科目的教師也應如此)應當改革傳統(tǒng)的教育觀、教學觀、改“教學”為“學教”,變專制為民主。民主的教學氛圍體現(xiàn)為:教師始終以平等親和的態(tài)度去對待正在“生長”的幼苗,不但尊重他們含苞欲放的智慧、晶瑩透明的情感、鮮活分明的志趣,也愛惜他們各不重復的個性、單純爛漫的天真;不但贊同他們與已和諧的求同思維,而且也褒揚其新銳有余、成熟不足的求異思維。簡言之,民主的教學氛圍追求的是一種和諧、平等、寬松的環(huán)境,在這種環(huán)境里,教師從人格平等的基本觀念出發(fā),不壓抑學生的個性思維,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教學中有的是掌聲、笑聲,消滅的是體罰和訓斥;教師追求的是“人”的發(fā)展,摒棄的是機械的知識的學習。
2.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內涵
要進行人文教育,教師必須從觀念上重視人文教育,在教學中努力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內涵,而不是只停留在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上。語文教材中那撼動人心的愛國主義激情、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氣貫長虹的人格魅力、催人淚下的世間真情、多姿多彩的人間萬象……都是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對國家、對人民的責任感、義務感的感性材料,都是發(fā)展學生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的良好的人文內蘊。人文內蘊不僅顯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如小說、詩歌、散文等;它同樣閃耀在議論文、說明文等應用文體中。誰能說《談骨氣》《儉以養(yǎng)德》比《最后一課》《紙船》的人文內蘊弱?誰能說《向沙漠進軍》《中國石拱橋》中就缺少人文內涵?因此,重要的不是課文,而是教師的教育理念。沖破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將自己的情感融進教學,聯(lián)系作者的感情和寫作思維,通過思維的發(fā)掘去更深更細地品味語言,才能將作者的語言連同思想、思維品質一起內化到學生的精神世界里,從而形成學生個體的人文素質。
3.探索人文教育的途徑
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不同于政治課的直面教育,不能脫離語文這個母體而空談人文。語文教學應因“文”悟“道”,因“道”學“文”。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應追求的是“潤物于春風化雨”之中,在聽、說、讀、寫的語文活動中,通過熏陶,收到潛移默化的實效?!坝淇旖逃薄俺晒逃薄扒榫辰逃钡刃兄行У慕虒W理念,無一不是把人放在教學本位,在“春風化雨”中潤入了人文的內涵。
4.人文教育應蘊含在語文能力培養(yǎng)的各個方面
在閱讀教學中,應使學生雖地隔千里,而能同作者神游;雖時隔百年,而能與作者促膝長談。閱讀教學是人文教育的主陣地,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范文足以讓讀者泛舟其中,感受山川之美、領悟人生哲理、聆聽自然之音、品味生活真諦、體驗生命流程,繼而培養(yǎng)美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增厚人文之底蘊。在寫作教學中,關注人的發(fā)展,抒寫真善美,訴摯情,仔細觀察、傾情寫作。讓作文走進學生生活,讓學生在抒情真善美的實踐中發(fā)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在語文活動中,豐富學生的文化積累,拓寬其文化視野,鍛煉其語文素質,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蜓葜v、或辯論、或欣賞名著名篇、或朗讀名詩佳作、或訪談先輩業(yè)績、或游覽名川大山……讓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
(李克杰 徐州市賈汪區(qū)江莊中學22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