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蓮花
隨著電腦的普及,我們農村中學如今也配備了電腦,學校也提倡教師用多媒體教學。但由于多媒體自身存在的缺陷及在歷史教學中的實際操作問題,其也相應存在一些弊端。本人就平時教學的一點體會,與大家探討。
一、對于教師本身
(1)多媒體教學的種種功能設置,是一項非常煩瑣的工作,作為歷史教師將歷史情節(jié)再現就得查找和搜集各種符號、語言、文字、圖像、影像等多種媒體信息,把各種要素按教學要求,進行有機整合成為所用的課件。應該說這種課前準備是十分耗費時間和精力的。如果我們是為了一堂公開課而進行這樣的準備是可以理解,但要在平時的每一堂課都進行這樣的準備,那就有些困難了。這樣就使教師的備課不夠充分,減少了挖掘教材知識點的時間,就會影響教學的效果,甚至可能會適得其反。
(2)助長了教師的惰性。有的教師為了方便將其他教師的課件拷貝一下也不去備課就可以去上課了,自己對課件都不熟,上課的時候也就是走馬觀花,點點鼠標,嘴巴蠕動著照著課件念,重點的地方稍微提一下,一節(jié)課也就結束了。
(3)有的教師對于多媒體操作不熟悉(一些老教師),上課中間多媒體出現了故障不知道如何處理,從而影響了正常的教學過程,甚至中斷教學,耽擱了學生的學習和自己的教學進程。
二、對于學生來講
(1)在課堂上,有的教師在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由于信息量大,一堂課從頭到尾手按鼠標,換燈片翻頁過于倉促,對于剛上過的內容就很難形成像黑板板書那樣留下的知識體系,教學過程中因為沒有老師的板書過程,學生筆記常常來不及記,有的甚至不知道哪些是重點應該去記。
(2)多媒體教學應用中的“花樣”(動畫、聲音、特效)現象,使得我們農村學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無關的聲音和動畫上去。歷史教學中大都是學生沒有見過的老照片,這無疑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
(3)如果其他學科也使用多媒體教學。這樣一來,學生每天眼睛盯著屏幕的時間就很長。多媒體教室窗戶要遮光,不易透風,再加上屏幕亮度很高,對學生的眼睛刺激很強烈,特別是長時間看著銀幕,悶在黑乎乎的教室里,容易引起視覺疲勞、頭腦發(fā)昏,學習效率可想而知,給學生的身心健康也帶來一定的不利。
三、從教學效果來看
(1)多媒體教學不利于發(fā)揮學生的想象。由于多媒體教學課件是由教師事先設計的,對教學過程、教學內容,甚至問題的設計都早已安排好,上課時,教師只是按照準備好的流程機械地操作鼠標,完成各個教學步驟。也就是說,教師劃定了一個由起點到終點的嚴密軌跡,這種定向式、模式化的教學,嚴重束縛著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這與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是相矛盾的。
(2)多媒體教學不利于課堂師生情感的交流。多媒體的應用使板書相對減少,師生忙于應付眼花繚亂的課件,學生沒有思考的間隙,教師將目光移向課件的順利銜接,阻礙了師生情感的交流。課堂由原來的被教師把持著、控制著,到現在的完全被多媒體課件控制著,不能不說是由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其實,教學課堂是師生互動的雙向配合,教師也不應該只是多媒體的一個操縱者,而應是師生情感交流的調控者。加入多媒體后,教學的雙邊活動成了教師指揮課件運作、學生緊盯屏幕的現象,“媒體”充其量只是一個“熱鬧”的工具,難以起到讓師生進行正常交流的作用。
(3)多媒體教學手段扼殺了課堂的生動性。表面上看,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的功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而事實上,多媒體教學的格式化、定義化、程序化的特點,使整個課堂只能按照教師事先設計的程序按部就班地進行,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課堂氣氛再也難見“百家爭鳴”的生動場面。這種教學狀況與“填鴨式”的教學手段有什么不同?
實踐證明,電教媒體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具有形象直觀、突破時空限制、增大信息量、提高課堂效果等諸多優(yōu)點,但在實踐中多媒體也有著自身的缺陷及在歷史教學中的實際操作問題,因此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多媒體,要從歷史學科的實際出發(fā),具體分析,合理利用,使得歷史這個古老而富有活力的學科萌發(fā)生機。
(邳州市宿羊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