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人教育的首要意義在于促進人持續(xù)不斷的社會化,該社會化包含了兩種不同方向的社會化過程,即正向社會化和反向社會化。從博弈論角度嘗試性的對兩者進行宏觀分析,并在此分析的基礎上聯(lián)系成人的社會化實際提出因應策略。
關鍵詞:成人教育;正向社會化;反向社會化;博弈論
作者簡介:谷文華(1983-),女,山東兗州人,曲阜師范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成人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成人教育基本理論。
中圖分類號:G7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09)04-0024-03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教育的文化反哺現(xiàn)象日益凸顯。在人的社會化進程中,反向社會化的力量在逐漸增強。由于成人教育具有生產力和上層建筑的雙重社會屬性,是促進成人不斷社會化的重要力量,它內部也必然存在著這兩種相反方向的社會化進程。其教育對象的廣泛性、教育領域的開放性和教育過程的終身性等基本特征決定了成人教育過程中的反向社會化與正向社會化之間的沖突與合作、互動與制衡要比普通教育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與此同時,博弈論是20世紀社會科學領域取得的最大成果,專門研究決策主體在給定信息結構下如何決策以實現(xiàn)自己效用的最大化,以及如何在不同主體之間實現(xiàn)決策均衡的一門學科。站在成人教育學的角度,在其教育內部社會化進程日趨復雜的現(xiàn)實情況下,它同樣可以拿過來分析成人教育主體如何決策,實現(xiàn)自己效用最大化,與此同時達到不同主體之間決策的均衡?;谶@樣一種跨學科角度的思考,將成人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兩種相反方向的社會化過程的沖突與制衡問題翻譯為博弈問題,突出反映問題的主體結構,清晰地把握脈絡,運用博弈理論尋求博弈問題的解,進而對如何在成人教育過程中正確處理正向社會化與反向社會化的關系提出對策和建議。這種嘗試性的分析對于成人教育研究工作者拓展學科視野、創(chuàng)新理論視角,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相關理論研究綜述
(一)博弈論相關研究
博弈論又稱對策論,是分析博弈行為和博弈決策的一門科學,主要研究在各相關行為主體的決策行為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假定條件下,理性的行為主體如何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等問題。它起源于上世紀初,1944年馮·諾依曼和摩根斯坦恩合著的《博弈論和經濟行為》奠定了博弈論的理論基礎。20世紀50年代以來,納什、澤爾騰、海薩尼等人使博弈論最終成熟并進入實用。博弈論由三個基本要素組成:一是決策主體,又可以譯為參與人或局中人;二是給定的信息結構,可以理解為參與人可選擇的策略和行動空間,又叫策略集;三是效用,是可以定義或量化的參與人的利益,也是所有參與人真正關心的東西,又稱偏好或支付函數(shù)。參與人、策略集和效用構成了一個基本的博弈。
(二)正向社會化與反向社會化相關研究
關于社會化的具體定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奚從清、沈賡方主編的《社會學原理》認為社會化是個體在社會實踐中,學習知識、技能和規(guī)范等社會文化,并使之內化成為經驗,通過再現(xiàn)經驗而形成智力和體力行為,從而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的過程。{1}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波普諾(D.Popenoe)則認為:“‘社會化是一個人獲得個性和學習社會或群體的各種習慣的過程?!眥2}而在教學理論上,個體社會化則是指一個特定社會的個人通過社會的交互作用,適應并吸收社會的文化而成為社會一分子的成長過程,或者說是社會將一個自然人轉變成為一個能適應一定的社會文化、參與社會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行為的社會人的過程。正向社會化與反向社會化這兩種截然相反方向的社會化過程并不是新鮮事物,早就有學者開始意識到社會化是一個雙向而非單向的過程,不僅年長者能對年輕者施加影響即正向社會化,年輕者同樣能使年長者在價值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等方面產生變化即反向社會化。1968年貝爾所寫的《再釋社會化研究中的影響方向》一文,被公認為研究反向社會化問題的開始?,敻窭亍っ椎掳讶祟愇幕陌l(fā)展分為三個時代:即前喻、同喻和后喻。其中前喻文化就代表了反向社會化,而后喻文化則代表了正向社會化。根據(jù)定義可知,成人教育過程中的正反向社會化的具體情況是與普通教育不同的。成人教育中的正向社會化并不一定是教員影響學員,同樣的,成人教育過程中的反向社會化也不一定是學員影響教員。所以,我們在分析過程中,應當注意它的正反向社會化的參與主體是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正向社會化的施加影響
者不是教師而是年長者,反向社會化的施加影響者不是學生而是年輕者。
二、成人教學過程中正反向社會化的博弈論分析
(一)類型分析
要想在對成人教育的正向社會化與反向社會化的博弈分析中正確的引入博弈論,必須首先將兩者放在具體的成人教育環(huán)境中來分析它們屬于那種博弈類型。博弈根據(jù)參與人對其他參與人的特征、策略空間和支付函數(shù)的了解程度,可以分成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按照參與人行動的先后順序,可以分為靜態(tài)博弈和動態(tài)博弈;按照參與人行為相互作用時,當事人能否達成一個具有約束力的協(xié)議,可以分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就教學過程來說,教員出于對成人學員管理負責和利于教學信息反饋的需要,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都會積極采取措施建立各種關于成人學員的信息庫,又由于雙向選擇和師生民主平等關系的作用,作為具有一定社會經驗和生活閱歷的成人學員也不會像普通學員那樣對于成人教師的情況處于一無所知的境地,因此相對于成人在家庭生活和工作經歷中遭遇的正反向社會化過程而言,是一定意義上的完全信息博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可能對自己和成人學員之間的兩種社會化方向作出具有約束力的協(xié)議。因此,可以認為我們在此討論的是成人教育過程中的非合作博弈;成人教員和學員這兩個參與主體在面臨策略選擇時,將兩者做出決策視為同時;時間上也許有先后,但兩者互不知對方的決策,仍可視為同時。因此,我們認為它是靜態(tài)博弈。
(二)過程分析
1.提出假設
成人教育過程中的正向社會化與反向社會化的博弈現(xiàn)象無處不在,它的存在環(huán)境并不僅局限于成人教育的教學過程,還包括成人個體的家庭生活、工作經歷和社區(qū)活動。正如前面的分析,我們在這里討論的是完全信息條件下的靜態(tài)非合作博弈。由于成人教育活動是極為復雜的教育活動,所以確定這兩種過程中的相互對應的參與主體是極其復雜的。在確定了成人教育過程中正反向社會化的博弈類型之后縮小分析范圍,僅就成人教育的教學過程來說,我們有理由認定負責向學員傳授過去社會傳統(tǒng)經驗知識的成人教員是正向社會化的能動參與者即策略制定主體,而成人學員面向未來、創(chuàng)造新知,是富有時代精神的力量,與成人教員相對應,是反向社會化的能動參與者。
2.分析論證
在參與者業(yè)已確定的前提下,首先我們從宏觀上分析教學過程中的這兩種社會化現(xiàn)象。根據(jù)博弈理論在該種情況下的博弈規(guī)則即業(yè)已確定的參與人、行動和可能出現(xiàn)的結果畫出該博弈過程的得益矩陣如下:
其中UA為成人教員對學員實施有效的正向社會化措施,而與此同時的學員積極主動性不高,創(chuàng)新時代感不強,不能有效地對成人教育工作者實施有效的反向社會化時可獲益UA;UB為在與此相反的情況下成人學員可獲益UB;F(PA)、F(PB)分別為兩個參與主體同時重視以各自為決策主體的社會化作用的發(fā)揮而各自所獲的收益。根據(jù)實際的教育意義認為此種情況帶來的利大于弊,因此認為兩者F(PA)、F(PB)均為正值。其中,PA、PB分別為這兩個決策主體對各自實施相對應的社會化進程的重視程度系數(shù),我們有理由認為該系數(shù)與政策制定后獲得的利益之間存在一定的線性相關性。在兩參與主體面臨策略選擇時,將兩者做出決策視為同時;時間上也許有先后,但兩者互不知對方的決策,仍可視為同時。通過采用劃線法尋求上述得益矩陣中的納什均衡,發(fā)現(xiàn)存在著兩個純策略納什均衡:這兩個純策略納什均衡為成人教員選擇重視策略時,成人學員的最優(yōu)策略即利益最大化策略為順應即放棄重視策略;而當成人學員積極能動性高漲、創(chuàng)新思維活躍、具備對長輩學員或教員充分的反向社會化影響力時,成人教員的最優(yōu)策略為順應時代要求反思傳統(tǒng)經驗的不足,適當弱化其正向社會化策略的實施,積極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可以看出兩者決策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另一方,對于此問題,尋求混合策略納什均衡解,以此來解釋該博弈問題,更為符合實際的情況。
3.得出結論
在雙方都采取策略時兩者均無法通過單獨改變策略而加大自身收益,因此雙方上述概率分布的組合構成一個混合策略納什均衡,這個均衡結果的現(xiàn)實意義在于,在均衡狀況下選用上述混合策略時,是一個最優(yōu)選擇。由于受到短期利益的驅使,成人教育教員和學員會實施策略,保護各自獲得局部的利益。但是從長遠來看,成人教育要有健康良性的發(fā)展,就必須置身于兩種方向社會化力量的動態(tài)均衡的環(huán)境中。
此時博弈仍是完全信息動態(tài)博弈,博弈過程為長期的有限次。因為根據(jù)唯物主義的觀點,任何事物都是有存在的極限,因此真正的無限次重復博弈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所以現(xiàn)引進有限次重復博弈,所以模型轉化為動態(tài)博弈下有限次重復博弈。兩主體在各個階段都重復采用原博弈惟一的純策略納什均衡,是這個重復博弈惟一的子博弈完美納什均衡路徑。這就意味著在該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了帕累托效率意義上的最佳策略組合,即帕累托最優(yōu)。
三、基于理論分析的因應策略展開
針對客觀現(xiàn)實,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正向社會化引導功能,正確處理兩種相反方向的社會化進程的關系。成人教育要在健康良性的發(fā)展中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就必須置身于兩種方向社會化力量的動態(tài)均衡中,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實踐該結論即為該問題的因應策略。
(一)微觀層面應對策略
從微觀上講,我們應該確立一種新的主體間交往的教育觀,教師與學員間通過組織教學、課堂講述、課堂提問、課程評價與反饋以及個別輔導等活動來實現(xiàn)這種動態(tài)均衡。發(fā)揚民主的課堂領導方式,有效增加課堂教學中教員個體與學員個體交流的機會。社會化進程的差異還表現(xiàn)在互動喜好上,有的教員喜歡與年齡較大、經驗豐富的學員交往,有的教員則愿意與比較年輕、思想活躍的年輕學員交流,充分利用這種差異來實現(xiàn)成人教育教學中兩種社會化進程的動態(tài)均衡是必要的。但另一方面也要適當?shù)乜刂苽€人喜好,根據(jù)實際情況來調整最優(yōu)策略,注意從教育角度出發(fā)對學員進行有針對性的有效社會化而不可只憑個人喜好。充分利用成人課堂教學中沖突的消極作用,使不同觀點和情緒得到渲泄、提高教員的教師尊嚴。
(二)宏觀層面應對策略
從宏觀上來說,反向社會化有利于激發(fā)學員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力量,是緩和代際隔閡的一種有效途徑,但它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與社會主流文化發(fā)展不一致的地方,現(xiàn)代青年思維活躍、思想開放,但信息選擇能力較弱,這仍需要成人教育工作者加強青年文化辨識能力的培養(yǎng);現(xiàn)代青年主體意識增強,但社會責任感差,這就需要成人教育工作者從國家民族的立場升華青年的社會責任感;現(xiàn)代青年價值取向積極、務實,但功利色彩過重,這仍需要成人教育工作者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升華青年的思想境界。
在成人課堂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學的必要要素及活動主體的教師與學員之間會形成各種形式的交互社會化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的客觀存在,既受到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控制風格(或者課堂領導風格)和學員的年齡、性別、職業(yè)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同時又反過來對教學效果以及成人社會化等產生重要作用。在“前喻文化”突顯以及”三喻文化共存”的大時代背景下,兩參與主體的角色定位及師生關系都在發(fā)生質的變化。成人教育要在變化中實現(xiàn)自身發(fā)展,就必須置身于兩種方向社會化力量的動態(tài)均衡中,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主體的社會化影響力以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從而促進成人教育的健康良性發(fā)展。
注釋:
①[美]戴維·波普諾.社會學(上)[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226).
②周曉紅.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62).
參考文獻:
[1]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高志敏等.終身教育終身學習與學習化社會[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葉忠海.成人教育學通論[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4]李阿姣.博弈論的形成和發(fā)展[J].當代經濟,2007(3).
[5]羅燕,林文釗.從文化傳遞角度看“三喻文化”對家庭教育的影響[J].文教資料,2006(4).
[6]何愛霞.簡論反向社會化與成人教育[J].北京成人教育,29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