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成國
摘要: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的有效整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本文將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的有效整合的意義,歸納為八個方面。
關鍵詞:信息技術;物理教學;有效整合;方面;范例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48(2009)111(S)—0053—3
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本文從八個方面的“有利于”出發(fā),探討了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的有效整合的現實意義,并例舉了一些精彩范例。
1整合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效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興趣,啟發(fā)學生觀察、思維、實踐能力,提高學習質量,中學生的有意注意能力正處于逐步提高的過程,好的情境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誘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使他們能夠有意識地調節(jié)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動的社會、文化、自然情景,形成一種特定的教學環(huán)境和氛圍,給學生多種刺激,讓學生邊聽邊看邊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來認識理解物理現象和本質,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和改善學生的理解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如在《壓力和壓強》一節(jié)的教學中,壓強是教學重點和難點,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對于“壓強在生活中的應用”他們很茫然。在引入新課時,用多媒體展示在雪中艱難跋涉的步行者陷進雪中和愉快的滑雪者輕松前進的對比動畫,學生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引入新課的目的自然成功地達到。
2整合有利于突破教學難點,啟發(fā)學生思維
教學中的難點有些很難用傳統(tǒng)的方法講清楚,若運用信息技術模擬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媒體對物理現象、規(guī)律進行演示、闡述、展現,不僅能夠對抽象的物理概念、規(guī)律和稍縱即逝的實驗現象進行模擬,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情境,而且更能充分讓學生動眼、動耳、動腦、動手、動口,并通過實驗、演示、操作相結合,邊看、邊想、邊做、邊練來感知事物,領悟概念、掌握原理,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散性、求異性、逆向性,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極大地激發(fā)學生探索和發(fā)現的熱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如在玻爾理論的教學中充分利用動畫和聲音的效果,把靜止的圖片變成了能夠運動的二維或三維動畫,而且在核外電子躍遷時發(fā)出特殊的聲音,我們運用動畫及聲音來表示核外電子的繞核運動及其躍遷時釋放或吸收光子的過程,使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了解更為直觀,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形象化。
3整合有利于更好地發(fā)揮實驗教學的作用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在課堂演示實驗中,由于受到常規(guī)實驗儀器本身的限制,實驗效果常不盡如人意。通過多媒體技術模擬一些重要的、在現實實驗環(huán)境下難以完成的物理實驗,可彌補常規(guī)實驗儀器的不足。
如做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實驗時,由于常規(guī)實驗儀器的限制,蠟燭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像隨著物距的變化而變化的現象不是很明顯,致使學生對凸透鏡成像的特點難以完全理解。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模擬實驗來補充,可以演示物距從無窮遠至小于焦距的整個實驗過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變化的情況,整個模擬實驗過程流暢、直觀、明了,從而使學生對該實驗有了一個清晰完整的認識。另外,物理教學中經常要對不同時期學習的內容進行比較、歸納、概括、總結,例如,物理實驗的復習,如用常規(guī)手段進行復習,教師很難把大綱中要求掌握的儀器裝置一一畫出,也不可能把演示過的實驗再演示一次。若利用電腦模擬,再現實驗裝置、實驗過程和現象,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有利于比較、加深理解記憶,使學生的知識系統(tǒng)化。
4整合有利于加大課堂教學的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課堂教學,課前教師將教學內容融入課件中,上課時不僅大大減少了課堂的板書量。而且通過圖形、圖畫、文本,音頻、動畫,直觀再現物理過程,替代了老師抽象而繁瑣的講解,這些無疑會節(jié)約課堂時間,加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如初中講授電路連接的串聯(lián)與并聯(lián),用傳統(tǒng)的板書,口授方法教學,知識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并在實驗操作中容易混淆,無從下手,教學效果不理想。如果教師課前先從物理素材庫中采集有關電路連接的文本、圖片、數據制作成課件,利用多媒體展示于物理教學課堂中,使電路連接形象、準確地傳遞給每個學生??梢允箤W生在最短的時間里。識別電路串并聯(lián)的特點,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5整合有利于實施個性化教學
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有差異的,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往往只能面向中間的學生,形成“好的吃不飽、差的吃不了”的惡果。信息技術交互性強、能有效地支持個別化學習,為不同認知水平、不同認知風格和發(fā)展需求的學生創(chuàng)設個別化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工具和資源,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機會,使所有學生都能獲得豐富的體驗,得到應有的發(fā)展。
例如利用多媒體技術,對課標可提出不同方案,對學習過程可設計多種形式,問題的難度因人而異,而且還可通過多媒體隨時幫助答疑,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依據自身情況控制學習進度,選擇不同難度的問題進行練習。既可反復練習,也可以跳躍練習。這樣每位學生都能看到希望的曙光,品嘗成功的快樂,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6整合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合作能力
信息技術的網絡特性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合作式學習。網絡能使教學過程從局限在課堂中的封閉性走向開放性,不同地區(qū)的學生可以圍繞同一課題組成小組進行網上合作學習,網絡還為學習者提供了對相同問題的多種不同的觀點的比較、分析和思考的機會,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可以經常向學生布置一些研究性的課題,讓學生通過網絡隨時與同學、老師及其他伙伴合作研討,并在BBS上發(fā)布研究成果或交流學習心得,把自己的觀點和信息及時地傳播給其他人。學生可以建立個人、小組或班級主頁,創(chuàng)設個性化的學習平臺。這樣,可以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扭轉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
7整合有利于實現及時反饋
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及時得到學習的反饋信息,學生能主動參與學習的評價,從評價中找不足,找到自信和價值,找到發(fā)展目標,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往往采用讓學生上黑板演題,書面作業(yè)、考試等,既費時又費事,而且也不全面。利用信息技術把學生的作業(yè)通過掃描播放給學生,讓學生相互查找不足和錯誤,及時訂正糾錯。這種方法省時、省力,檢查面大,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可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8整合有利于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資源
利用局域網將教師的教案、參考資料、多媒體演示課件等做成共享文件夾,供學生查閱、參考、復習,也可以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參考信息,如網址、搜索引擎、相關物理學家等,由學生自己去因特網或資源庫中去搜集素材,培養(yǎng)學生獲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如在初中學生學習聲音與通信內容,根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如:為什么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速度會不同?赫茲單位的來歷?如何控制學校和家庭周圍的噪聲?安排專門的課時,要求學生按照要探索的問題組合成不同的學習小組,每一個小組都制定探索方案,分工負責,然后到計算機房上網,引導學生通過網絡來收集資料,對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歸納總結,然后小組討論,進一步的驗證,最后形成共識,再全班交流。
總之,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的有效整合,是物理教學改革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由于其視聽結合、手眼并用的特點及其模擬、反饋、大容量和交互性的優(yōu)點,故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我們堅信,只要我們大家共同為之去努力、去開發(fā)、去研究,物理教學的明天會更加輝煌、更加燦爛。
欄目編輯王柏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