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良中
著名的神經(jīng)解剖學家蘇國輝教授曾經(jīng)在一次報告中深有感觸的說到:“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學會‘自討苦吃,在不同的遭遇中可以學到許多有價值的東西?!?/p>
教育餐桌上不能光有表揚、贊美,“懲罰”也是教育餐桌上的一道佳肴。在教育教學中要讓孩子學會“自討苦吃”。要讓孩子會“自討苦吃”。也就是讓孩子自己承受行為過失或者錯誤造成的后果,感受因此產(chǎn)生的不愉快甚至痛苦的心理懲罰,這就是自然懲罰法。就是當孩子在行為上發(fā)生過失或者犯了錯誤時,父母不給孩子過多的批評,而是讓孩子自己承受行為過失或者錯誤直接造成的后果,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時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懲罰,從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覺彌補過失,糾正錯誤。
我們覺得要善于運用“自然后果懲罰法”。孩子是在體驗中長大的,不是在說教中長大的。教育家陳鶴琴曾經(jīng)說過,教育有一個原則,孩子進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孩子進一步,大人退一步,孩子就長大了,這就叫成長,這就叫教育。自然后果懲罰法就是讓孩子去體驗,自己在體驗中進步。如何運用自然懲罰法,讓錯誤成為孩子成長的催化劑?我提出下列教育建議:
一、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一步。“自然懲罰法”的目的是讓孩子體會到他們的行為所帶來的自然后果,從而知道要對自己的后果負責任。在這種方法運用的過程中,父母要盡量減少對孩子行為的干涉,讓孩子自己選擇,他會在實踐中嘗到自己選擇的后果。如果父母總是不停地嘮叨、埋怨,孩子們就會轉移注意力,他們覺得保護自己不受譴責和維護自尊心才是最重要的,因而有時候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越要懲罰,越要尊重。每一個犯了錯誤的人,本身都會有一種深深的自責和懊惱,他的自我評價常常會處于一種失衡狀態(tài),只有坦誠地幫他分析錯誤的本質原因,尊重他的感受,才能真正幫助他。任何的挖苦和輕視,都會給一顆處于敏感狀態(tài)的心靈雪上加霜,使他更加自責,甚至自棄,或者莫名其妙地因為自卑而產(chǎn)生一種逆反心理。蘇聯(lián)的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將打死一只鳥的學生帶到鳥巢旁,說“他們失去了媽媽,現(xiàn)在誰也無法救活他們了……”這情景使學生非常懊悔。二十年后,那個學生對他說“如果當年你嚴厲的懲罰我,那么這么多年來我就不會自己懲罰自己了。”
二、可以提醒孩子,但不要教訓孩子
可以和孩子講清道理,讓孩子懂得某種行為可能帶來的后果。當孩子出現(xiàn)某種不良行為的時候,可以提醒他,但不要教訓他,因為過失所造成的后果將會給孩子適當?shù)慕逃枴N野嗟南淖院朗且粋€愛學習、愛思考的學生,但是他沒有記作業(yè)的習慣。有一次,他沒記當天的整理詞語的作業(yè),我當時什么也沒說。上課了,我就請了他和另一個實力與他相當?shù)膶W生上黑板默寫詞語。結果另一個得了滿分,而他只有四十分。鮮明的分數(shù)對照下,通過自己慘敗,他終于意識到每天記作業(y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常常警告他,嚴厲地批評他,他肯定會不屑一顧。與其常“傷其一指”,不如“斷其一指”。真正用他自己導致的嚴重后果,才會真正產(chǎn)生重視的認知。
三、要態(tài)度堅決,同時又要充滿愛心
有的父母在運用這種方法的時候,只記得要懲罰孩子,因此常常放棄了父母應該具備的愛心。當孩子沒有按照事先說好的去做時,父母不是讓自然后果去懲罰孩子,而是過于嚴厲,對孩子大聲斥罵。這樣的教育,不再是自然懲罰法,而變成了父母對孩子的懲罰行為。
自然懲罰法并不是對孩子的所有行為都適用。一般來說,只要當過失后果不會損害孩子身心健康的時候,父母才可以讓孩子嘗嘗這種后果帶來的懲罰,如孩子挑食,父母可以讓孩子嘗嘗挨餓的滋味;孩子不好好穿衣服,父母可以讓孩子嘗嘗受凍的滋味;孩子固執(zhí),父母可以不管他,讓孩子感受到固執(zhí)帶來的麻煩。如果過失造成的后果可能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折磨,父母最好不要用,因為孩子的自尊、自信比什么都重要。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隨著我生活體驗的增加而深入,現(xiàn)在回頭看看,不管是教育學生還是教育自己的孩子,我的觀念和心態(tài)都在不斷改變著,成長著,成長是無止境的,但這一切改變都是建立在我最初的人本基礎上。所以,我認為,教育理念與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不可分割的。
一切的教育手段不是為了讓孩子接受教育者的思想,而在于挖掘他們沉睡的心靈。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張渚桃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