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廷仁 朱金花
新一輪課程改革使課程結構、學習目標、教學方法等諸方面發(fā)生了重大變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各門課程的設計中,始終注重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則是一個主要的目標。
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培養(yǎng)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事實上,這是語文教學中長期以來不被重視的一個問題,如能將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融入到一種積極、愉悅的情感氛圍中,語文教學不失為情感教育的一塊沃土。
一、改變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觀,尋找讀者與作者的心靈契合點,陶冶學生情操
教材中選編的課文大多嫻雅精致、膾炙人口,從方方面面反映作者對自然、人生、社會的領略和感悟,往往集風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體。閱讀和學習這些文章,要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尋找與作者心靈的契合點。當學生帶著期待走進作品時,會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豐富的心理體驗,當這種體驗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時,就會達到一種至純至美的審美境界。這種境界是一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心靈愉悅感。
對于中學生來說,在這一閱讀過程中,最能使其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扒閯佑谥卸斡谘浴?優(yōu)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背影中的濃濃舐犢之情;曹孟德東臨碣石的壯志豪情;“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一腔報國之情;“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悠悠思鄉(xiāng)之情;還有羚羊木雕上交織著的濃濃親情和真摯友情,再加一股難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讓學生怦然心動,而有所感悟呢?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所能做的就是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做一個引路人和點撥者,讓學生打開心扉,盡情感悟,做主動的探究者,最終得到愉悅的心理體驗。這樣才能陶冶其情操,培養(yǎng)其審美能力。
二、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角色,尋找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契合點,優(yōu)化教學效果
在一線從事教學工作的人,大多都有這樣的體驗:學生會因喜歡、崇拜某一教師而對其所任課程產(chǎn)生濃厚興趣,并會努力將它學好。學習興趣在學習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健康的學習情感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學生,讓學生受益匪淺。因為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的行為已經(jīng)潛移默化地達到了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語文教師尤其如此。我們的語文教學內(nèi)容更多地秉承著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華夏民族數(shù)千年的文化結晶。這一文化體系本身就對知識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較高的規(guī)范和要求。語文教師作為這種文化的直接傳播者,更應該向這種規(guī)范和要求看齊,其“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滿腔熱情,勢必使學生產(chǎn)生共鳴,直接對其產(chǎn)生深遠的教育意義。
三、改變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尋找學習者之間的心靈契合點,優(yōu)化學習效果
傳統(tǒng)的語文學習方法不外乎聽、說、讀、寫,在新課程的語文學習中,這些已被實踐證明了是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課程更高的學習要求卻使我們不得不去尋求更為優(yōu)化的學習方法。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忽略這樣一點——語文學習活動更多的是一種開放的群體活動,因而多個參與學習的個體之間的交流、溝通在學習中的作用至為關鍵。個體之間尋求心靈的契合點,從而形成一種以自主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經(jīng)深入人心并廣為實施。
對于同一文本的體驗而言,個體之間勢必存在差異,甚至比較巨大;當幾個學習者在一起進行交流、探討后,可能每個學習者的體驗就會更深一層。
不同的學習者因性格、愛好、情感、閱歷、知識儲備的不同,學習中勢必產(chǎn)生效果的不均衡性,這就需要建立一種由異質成員所組成的以合作探究為學習方式的小組,以期資源共享,共同進步。
總之,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將是一種開放性極大的活動,因為語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用真誠誘導每一顆求知的心靈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增長知識、發(fā)展個性、健全人格,這才是最終的目的。
作者單位:古浪縣胡家邊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