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鵬飛
多媒體進入音樂課堂,輔助了音樂教學。它是融聲音、圖像、色彩、動畫諸多特點于一身的綜合藝術形式的立體化教學形式。那么,如何正確地在音樂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課件,讓它更好地服務于音樂整體教學呢?筆者認為找準課件的最佳作用點是關鍵。
一、創(chuàng)設情境,誘發(fā)興趣
學生學習音樂的感覺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對音樂形象的感知。在教學設計中,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或方面。課前,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環(huán)境,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究熱情。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形象思維較強的特點,運用計算機把抽象的音樂形象具體化,創(chuàng)造性地把一些音樂形象制成多媒體課件,多項結合,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種具體形象的情境。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歌曲的內容,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和表現(xiàn)音樂的欲望。如歌曲《嘀哩嘀哩》是一首描寫春天的歌曲,歌曲活潑、輕快,深受孩子們的喜愛。課前,我制作了春天風景的教學課件,并配以鳥啼聲、流水聲。上課時,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濃濃的春天氣息,啟發(fā)學生用輕盈、優(yōu)美的歌聲來演唱。又如,在欣賞《國歌》時。我配以天安門前升旗儀式和運動健兒爭奪金牌時的精彩片斷,讓學生身臨其境,激發(fā)他們振興中華的愛國熱情,及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有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人情入境,感同身受,不僅能感悟到原汁原味的音樂形象,而且在不知不覺中誘發(fā)了他們對音樂這門學科的興趣。
二、節(jié)時省力,化解難點
心理學研究表明:處于抑制狀態(tài)的學生,是不可能很好地進行學習的。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抽象的理論知識教學是音樂教師面臨的最大難題。由于學生年齡小、生活經(jīng)驗缺乏,往往教授一個簡單的讀譜知識,都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生容易出現(xiàn)理解偏差、不到位、甚至思維阻滯的現(xiàn)象。此時,發(fā)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可以把抽象的音樂理論形象化,使虛幻的音樂形象變得直觀具體,為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感性認識,讓他們在對新鮮事物的嘗試中克服畏難心理,增強自信心,使他們處于一種積極向上的亢奮狀態(tài),愿意調動自己的全部力量進行實踐。在音符的認識中,我設計了一個動畫游戲。把五線譜設計成一個大樓房,把小音符變成一個個可愛的小卡通,讓學生利用鼠標的點擊和拖動來為小音符找家。如果拖放正確,小音符便會對學生說謝謝。如果不對,小音符就會滑落原處。學生們被這個游戲深深吸引了。在游戲中,學生們很快掌握了每個音符的位置、音名和唱名。在欣賞課中,有西洋樂器的介紹。為了讓學生了解這些樂器并感受這些樂器的音色,我制作了多媒體課件。當屏幕出現(xiàn)某一樂器,點擊鼠標即出現(xiàn)由此樂器演奏的樂曲。學生也可自由點擊,他們對哪種樂器感興趣就可以點擊哪個畫面。用多媒體課件把課本上機械、生硬的音樂知識,生動地再現(xiàn)給學生,通過多媒體,使這些普遍被視為棘手的教學難點由遠及近,由深化淺,變得通俗易懂。但這種方法并不是在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適用的。例如:對“碰鈴的認識”,有的老師設計了課件,大屏幕上有碰鈴的圖片,點擊它便發(fā)出碰鈴的聲音。課件設計得非常好,可筆者認為,碰鈴是一個小小的打擊樂器,學校音樂器材里通常都有配備,教師如果帶一個碰鈴實物到課堂上,讓學生自己主動去認識、去敲打,比多媒體展示的畫片和聲音要更直觀,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
三、欣賞審美,情感共鳴
“美感仿佛可以摸得著”是藝術鑒賞的佳境。音樂欣賞是學生感知、體驗和理解音樂藝術的一項實踐活動,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限于兒童的年齡和性格的特點,學生的經(jīng)驗有限,無法獨立地去理解一部音樂作品,必須依賴于教師的講解和引導。然而,有的教師千篇一律,空口說教,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運用多媒體把視聽結合起來。把美妙的音樂與變動的圖像聯(lián)系在一起,輔以兒童化語言的講解,以直觀的視聽效果觸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與想象,以創(chuàng)設的情境引發(fā)心靈的感知和情感的共鳴,從而達到對音樂作品深層的理解與感悟,并從中得到美的享受。如在歌曲《小紅帽》的教學中,讓學生看有關《小紅帽》的動畫片,學生對《小紅帽》所要表達的故事一看便知,音樂形象展現(xiàn)在學生的腦海里,這樣也為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音樂形象提供了素材。有了對音樂的理解,再結合生活中的素材,學生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音樂就容易多了。在欣賞《可愛的動物》時,有的老師每段音樂都配上了一種動物的動畫,我覺得這種設計限制了孩子的思維。音樂是一種模糊的藝術,同樣的一部作品,每個人對它有著不同的理解,樂曲組合中音樂活潑,有跳躍感,同學們就有可能理解成不同的小動物,如小松鼠、梅花鹿、兔子……,可老師一開始就用小白兔的動畫來固定了學生的理解,讓學生沒有了想象的余地。
四、活躍思維,激發(fā)創(chuàng)造
在當今的教育改革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被擺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在音樂課上利用多媒體課件,能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學習形式,營造信息場。多渠道地向學生提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也能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和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能力。在歌曲《火車開了》這一課里,我設計的課件中有好幾個火車開動的動畫,有火車由遠及近的,火車從啟動到飛奔的,火車鉆山洞的……當用鼠標點擊后,動畫的播放是無聲的。我啟發(fā)學生:“這個動畫缺少什么呀?”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聲音”。我問:“哪位小朋友能為它配上聲音呢?”同學們特別興奮,開始互相討論,積極地開動腦筋。不一會兒,學生們就利用節(jié)奏、速度與力度的變化來表現(xiàn)火車開時的不同情景。這樣,同學們不僅很快地掌握了速度與力度的變化在音樂表現(xiàn)中的作用,而且還讓他們有了一種成就感。又如,在欣賞《春天來了》時,我用課件營造一個恬靜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讓每個孩子參與即興創(chuàng)造:有的孩子圍成圈,模仿微波蕩漾的小湖;有的孩子蹲在湖邊扮演盛開的鮮花、搖曳的小草;遠處的孩子雙手上舉左右擺動,像小樹在風中婆娑成影;有的孩子則搭成“竹籬笆”、“小木屋”,組成了一道美景。在音樂和美景交融中,“蜜蜂”、“蝴蝶”翩翩起舞,“小貓”、“小狗”追逐嬉鬧。音樂在流動,畫面在變換,動作在變化,孩子們一個個身臨其境體驗著創(chuàng)造的歡樂,在感受美的同時也表現(xiàn)了美。
五、把握音樂形象,擴大審美視野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也是情感的一種流露。運用電教手段把聆聽與觀察密切聯(lián)系,融聲匯色,給學生以生動真摯的情境感染,會誘使學生在發(fā)現(xiàn)、思考中領悟哲理,在探索、總結中逐步拓寬審美思路。小學生對色彩和聲音有著非凡的敏感性,他們能夠在優(yōu)美的畫面和動聽的旋律所營造的氛圍中,更深刻、更準確地把握藝術形象。如在欣賞《彼得與狼》時,我把彼得、小鳥、貓、鴨子、狼、老爺爺、獵人等制作成課件,和著音樂,播放彼得怎樣機智勇敢地與狼做斗爭的故事。學生沉浸在惟妙惟肖的畫面中,展開審美想象,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并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與假惡丑。又如,在欣賞樂曲《鴨子拌嘴》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地把學生帶入教師所設置的情境中,從聽覺、視覺人手,播放課件《鴨子拌嘴》的畫面和音樂。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運用多媒體的畫面和生動的語言,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里沒有教師的單純教授,只有學生主動的學習。因此。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了興趣,才會使學生集中精力,積極地參與學習。
總之,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多媒體將作為重要的工具和手段被廣泛運用到音樂課堂教學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責任編輯:符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