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 祥
“備課既要備教材。也要備學生?!边@句話可以說從參加工作那天起就伴隨著我們,但是在實際備課過程中,我們真的做到既備教材又備學生了嗎?兩次執(zhí)教“9的乘法口訣”的備課過程及帶來的不同教學效果,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開學初。校領導讓我為全組教師上一節(jié)示范課。根據(jù)數(shù)學進度,示范課的內(nèi)容應該是“9的乘法口訣”的教學,根據(jù)教學“6~8乘法口訣”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這部分內(nèi)容很難上得出彩。跳過去,重新選擇比較拿手的上吧,又怕教師小瞧了我,最后決定還是按進度來上。上課內(nèi)容確定后,我迅速投入到緊張的備課工作中?!?的乘法口訣”教學,人教版教材提供了每組9個人、9組人劃龍舟的場面,如果依此引入新課,和前面“6、7、8的乘法口訣”教學引人大同小異,害怕學生提不起興趣。本著“課要上得出彩,要標新立異”的原則,我查閱了關于乘法口訣教學的一些資料,蘇教版教材二年級下冊“9的乘法口訣”例1正好符合我的教學設想,于是我就決定利用它來進行新課的教學。下面是這節(jié)課新授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按照教學進度,這節(jié)課我們應該學習——
生(齊答):9的乘法口訣。
師: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得到6、7、8的乘法口訣的呢?
生1:先用加法,然后編出乘法口訣。
師:如果我們要編出“八九是多少”的乘法口訣,應該列出怎樣的加法算式呢?
生2:9+9+9+9+9+9+9+9。
師:算算看,感覺如何?
生:費事,很麻煩的!
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下面的“五星圖”,然后再編口訣,看看感覺如何。
生:一行有1個9顆★,是10—1=9;
二行有2個9顆★,是20-2=18;
三行有3個9顆★,是30-3=27;
幾行就有幾個9顆★,就是幾十減幾。
師:下面我們能否利用剛才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編出9的乘法口訣呢(學生編口訣,教師巡視)
規(guī)律不難尋找,學生課堂表現(xiàn)也很活躍,我認為大部分學生順利編出口訣應該不會有問題,但接下來學生編口訣的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卻出乎我的意料。很多學生還是用加法編口訣,即使有少數(shù)幾個學生知道要用剛才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來編,但也不能順利地與前面的規(guī)律銜接,事與愿違,課堂效果可想而知。
為什么事與愿違呢?我陷入了深恩,帶著問題我又一次走進了新課標。《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基礎上。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jù)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不能無視其已有知識的存在,否則課堂會陷入一種無趣、尷尬的境地?!狈此嘉业膫湔n過程,我只在備教材上動腦筋,只想到怎樣把新知識帶給學生,或者說只思考新知識以何種方式走向?qū)W生,一句話,我還是在“教教材”。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備課時,不僅僅要考慮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的幾個環(huán)節(jié)等,還要以研究學生為主體,在仔細分析學生狀況的基礎下,引導學生去探索知識,使學生最終成為知識的真正擁有者,實現(xiàn)“用教材教”。帶著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我對“9的乘法口訣”這節(jié)課進行了二次備課?!?的乘法口訣”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6、7、8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思維基礎。教師如順應學生的思維,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編口訣,不但能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課堂理念,更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下面是我第二次教學“9的乘法口訣”的片斷:
師:小朋友,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6、7、8的乘法口訣,還記得我們是怎么編的嗎,
生:我們是采用擺圖片,寫算式編出的。
師:那編9的乘法口訣。我們不擺圖片能編出嗎?
生:能!(異口同聲)
師:那根據(jù)你的經(jīng)驗,你說9的乘法口訣應該有幾句呢?
生:9句。
師:編編看!
……
從實際的課堂教學情況來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大部分學生都能用加法編出乘法口訣。教學編9的乘法口訣我僅僅用了15分鐘的時間,余下大部分的時間用來鞏固、運用口訣,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很好的落實,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得到了體現(xiàn),課堂因簡約、靈動而充滿無限生機。
不同的教學設計,帶來的不同教學效果,也帶給我對“備課既要備教材,也要備學生”這句話新的理解和認識。
1學生的思維是有慣性的,教師要依據(jù)學生已有的思維基礎設計教學。學生在學習“9的乘法口訣”之前,已經(jīng)掌握了“6、7、8乘法口訣”的編寫方法,習慣了用加法編口訣,教師如能依據(jù)學生思維的基礎,利用遷移規(guī)律,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方法自編9的乘法口訣,既能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2學生是帶著自己原有的知識背景、活動經(jīng)驗走進課堂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應努力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原有的知識水平與接受能力。教師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現(xiàn)實起點,站在學生角度想學生之所想、思學生之所需,教學才會更有效果。備課時,教師要善于在課標要求與學生的心靈實際之間架橋,努力防止只在“求新、求異”的彼岸世界中動腦筋、做文章的傾向。
3課前的預設與課堂的實際生成有時是不一致的。當預設與生成不一致時,教師應該依據(jù)課堂變化的情況。對原先的教學設計做及時的調(diào)整,不能強迫學生適應自己,要盡快使自己的教學適應學生的需要。建構主義理論明確指出:“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不是知識的簡單接受過程,而是學習主體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經(jīng)驗與知識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币虼?,只有盡可能多地了解學生、分析學生,掌握學生原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背景,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品質(zhì),才能做到準確、恰當?shù)念A設+確保有效教學的開展。如果教師硬要把學生的思維拉上自己預設的軌道,就會挫傷學生的思維積極性,產(chǎn)生趕鴨子上架、一廂情愿的現(xiàn)象。
基于以上的認識和理解,我認為“備課,既要備教材,也要備學生”這句話還是改為“備課,既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更恰當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