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新課改提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同時《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绷己玫膸熒楦嘘P系“是一種和諧、真誠和溫馨的氛圍,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體?!彼栽谡Z文教學中應倡導“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fā)散思維,讓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發(fā)展個性、努力思維、勇于探索、積極表現(xiàn)、和諧發(fā)展的過程。
然而,在閱讀教學課堂中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不和諧的音符:相當一部分學生或不為教師所動,或不為教材所動,或不為同學所動,這些學生在課堂上往往處于被動靜聽的“零思維”狀態(tài):課堂上他們幾乎沒有活動的余地和體驗。同學朗讀、表演、合作等等一切都似乎與他們無關,沒有思維的意識與主觀努力,事實上他們已成為課堂教學的局外人。在轟轟烈烈的課改進程中,在熱熱鬧鬧的課堂教學上,這種“零思考”現(xiàn)象,值得關注。
一、變“評價失策”為“相機誘導”
就目前閱讀教學中的課堂評價而言,我們看到的是教師評價多,學生評價少;終結性評價多,過程性評價少;評價僅僅起到甄別功能,而沒有起到交流、互動、反饋、促進的作用。再則,新課程倡導激勵性評價,但是許多教師的激勵語言單調乏味,激勵方式單一死板。除了“很好”還是“很好”,除了“對的”還是“對的”,根本談不上什么“和諧與美”。長此以往怎能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表達思想的欲望?又怎能通過評價起到反饋學習效果、展示學生思維過程的作用?
我們認為,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盡可能地把動手、動腦、動眼、動口的機會讓給學生。只要學生能自己動口表述或評價的,教師就不應該去替代或包辦。即使發(fā)生錯誤,也要相信其他學生完全有能力幫其找出錯誤原因并糾正?!罢n堂就是允許人出錯的地方”,作為教師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負有引導的責任。英國心理學家貝恩布里奇說:“錯誤人皆有之,作為教師不利用是不可原諒的?!敝T如“你讀得不錯,但如果聲音再大些會更好”“你思考很深入,讓我們再來聽聽其他同學的意見好嗎?”這些語重心長的引導,比盲目的“很好!對極了!”更有益于課程目標的達成。
例如,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生命的林子》一課時,有學生對教材的觀點提出質疑:“灌木成為薪柴,薪柴還可以燒,就好像我們人可以做各種不同的工作呀,怎么說灌木就沒有作用呢?”此時教師并沒有強制學生認同自己和教材,而是在肯定這名學生的獨特見解之后,相機地引導全體學生進行互動討論。學生經過多次的閱讀、討論、反饋,終于得出:一棵樹木的作用不僅僅是作薪柴來燒,還應該有更大的作用,就好像我們人一樣,應該發(fā)揮自己最大的作用!
在這樣一個以教師相機誘導為線索,學生經歷了“反思質疑——自我評價——反饋交流”的過程中,轉變了以教師的思維替代學生的思維、教師認識的結果替代學生的認識過程這一現(xiàn)象,很好地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的發(fā)展。
二、變“合作失當”為“互助互動”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在現(xiàn)實課堂的合作學習中,我們經??吹饺缦轮T多不盡如人意的問題:
一是合作學習的內容不當。課堂上所討論的問題有時很隨意,很膚淺,有的又過于復雜,不適合討論。有些問題又毫無價值,不值得討論。例如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古詩《村晚》第一句“草滿池塘水滿陂”一句時,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陂”的意思,結果學生花了四五分鐘時間也沒有討論出個所以然來,其實這個詞的意思從圖上一眼就能夠看出來,是完全沒有必要討論的,這樣的討論也根本起不到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指引思維深入的作用。
二是合作學習的效率極低。合作學習中,小組成員的參與大多是行為參與,缺少思維參與,其參與不是主動的積極的自我需要的,許多學生桌上只有一本書,處于零動筆、零思考狀態(tài),教師往往滿足于學生在商量在發(fā)言就可以了,以為就是參與了。這種參與是表面的參與,是肢體參與,學生沒有探究問題的神情,沒有思維火花的閃現(xiàn),這里的“參與”與其說是“參與”,不如說是“摻和”!
三是學生合作學習的時機不當。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一年級《蘑菇該獎給誰》一課時,在學生自學后問:假如是你,你會把蘑菇獎給小白兔還是小黑兔呢?為什么?學生紛紛舉手要表達自己的觀點,此時只聽教師說,“小朋友們先別急,四人小組先討論一下再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贝搜砸怀?,學生紛紛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哎”的一聲……接下來,我們可以想象到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表現(xiàn)——或不知所云,或面面相覷,或無精打采。這里,我們不禁要問:學生需要怎樣的合作學習,他們又在什么時候需要合作學習如此為了合作而合作,為了迎合教師的需要而合作,其作用又有多大呢?
我們知道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是一種有系統(tǒng)、有結構的教學策略,即依照學生的能力、性別等因素將學生分配到小組中,鼓勵同學間彼此協(xié)調,互相支持,以提高個人的學習效果,并達到團體和諧發(fā)展的目標。
下面是—位教師執(zhí)教《月亮灣》—課時片段:
師:現(xiàn)在開始合作學習。小組自學:你認為月亮灣哪些地方最美?把你認為最美的地方找出來,小組內相互交流。
學生小組自學。
眾生交流(學生說得比較片面,只講了一個方面)。
師:同學們,真正的月亮灣可比你們說得要美得多啦!下面我們來欣賞這美麗的月亮灣,來學習這篇課文一
教學接近尾聲:
師:你們覺得月亮灣美么?現(xiàn)在,你們都是月亮灣的小導游、小村民,愿意向大家介紹一下你的家鄉(xiāng)嗎?
生(眾):愿意!
師:老師有一個建議,小組內的同學可以討論一下用什么方式來介紹,要讓每一位同學都能成為月亮灣的主人。
眾生分工、合作、交流……
在以上教學片段中,學生在課內的兩次生生合作、交流,真正做到了在合作中互相學習、相互促進,真正實現(xiàn)了團結協(xié)作、取長補短,不斷提升學習水平,最終達到了共同進步的目的。
所以,我們首先必須精心確定合作學習的內容。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與文本的特點,選擇出適合學生合作學習所探究的問題,選擇最近發(fā)展區(qū)問題,選擇探究性、開放性、矛盾性、辯論性問題。
其次,我們還必須研究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與方法。合作學習過程應該根據(jù)內容與學生特點運用多種學習方法,課堂合作應該呈現(xiàn)多元性,要有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同樣,課堂的互動也應該繽紛異彩,要有師生互動、生生互
動、組際互動、學生與文本的互動等等。教師還要研究如何拓展教材、開發(fā)課程資源、開放課堂,以通過合作學習體現(xiàn)學生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積極深入的思考。
三、變“情感失落”為“主體尊重”
最近聽了一節(jié)課,課上,教師說:誰想來回答這個問題?此時,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都將手高高地舉起,還有幾個學生叫道:“我!我!我!……”聲音一個比一個響。教師此時可能感覺學生太鬧了,似乎很不和諧,想使課堂靜一些,于是緊繃著臉呵斥了一句話:“把手舉好!”教室里頓時靜了下來。學生高舉的小手不見了,換來的是整整齊齊的一排“木樁”,過了好一陣子,只有幾只小手緩慢地伸了出來,明顯帶著幾分遲疑……整節(jié)課,學生的積極性都不夠高,舉手的學生少之又少,都不想去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眾所周知,個性,作為人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的綜合體,它包括智力、興趣、動機、思想、情感、意志、性格、情緒、精神等多方面的因素。而課堂正是在教師引導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張揚學生個性的最佳場所。然而在上面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的一聲呵斥“把手舉好”,無疑是一盆冷水,把學生澆了個透心涼。教師的一聲呵斥,嚴重地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師一聲聲呵斥下,學生連最基本的心理安全和人格尊重都難以保證,還談什么主體,說什么主動,激什么思維,求什么發(fā)展?
其實類似上述的情景在現(xiàn)在的課堂中比比皆是,面對這種現(xiàn)象,許多教師都是無奈地搖搖頭。固然,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表現(xiàn)出非常高的學習熱情,但這些教師沒有學會怎樣傾聽學生的發(fā)言、欣賞學生的表現(xiàn),這又讓我們感到不安。
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既能讓學生拓展思維、踴躍參與又避免熱情過頭、課堂失控或者嚴控課堂、主體缺失呢?
筆者認為,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給學生以暗示。我們應引導學生明白,學會傾聽別人、懂得欣賞別人是一種藝術,是一種尊重,而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從而讓學生學會“傾聽”,自覺“傾聽”。所以在組織教學活動前,應該提出一些傾聽別人談話的要求,暗示學生要學會傾聽、學會欣賞。我們可以對學生說:別的同學在回答時,你既是師傅又是徒弟;當你做師傅這一角色時,你聽一聽,他們的發(fā)言中是不是有錯誤之處;做徒弟這一角色時,你再聽一聽,他們的對話中是否有你值得學習的地方;老師要看一看誰做師傅、徒弟最棒。在教師富有啟迪意義的話語中,學生聽的時候自然會格外認真、格外用心,因為他們都想成為老師所贊揚的“有教養(yǎng)的人”。小學生的性格活潑好動,行為具有反復性。教師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又出現(xiàn)不認真傾聽別人發(fā)言的行為,還要再次用自己的目光、動作等給他們以暗示,做到宏觀調控、微觀指導,引導學生自覺傾聽,逐漸地讓“傾聽”成為學生課堂活動的常規(guī)行為?;顒咏Y束時,教師除引導學生對發(fā)言者給予評價外,還應該對傾聽者、欣賞者進行評價,讓他們覺得自己雖然沒有發(fā)言,但并沒有被老師和同學忘記,并沒有被擋在學習的大門之外,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對別人的關注是多么的重要。這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如果兒童不僅僅知道而且體會到教師和集體對他們的優(yōu)點既注意到了,又很贊賞的話,那么,他們就會盡一切努力變得更好”。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彼灾挥挟斘覀冝饤壆斍罢n堂教學中的諸多形式上的問題,讓學生少一點情感體驗、思維深入、個性發(fā)展等方面的缺憾,取而代之的是多一些人性的關懷、有效的指導、藝術的方法,我們的孩子才會真正自由、積極、健康與和諧地發(fā)展。
追求和諧的課堂,讓課堂其樂融融!追求學生的和諧發(fā)展,是我們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