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成烽
摘要:高二選修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對高中歷史教師來說,是個全新的課題,由于沒有教學先例可循,對每個教師而言既充滿困難同時又極具挑戰(zhàn)性。筆者從教學實踐出發(fā),對人物史的教學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愿與同行交流溝通。
關鍵詞:精神細節(jié)平凡
高中歷史教師對高二選修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說熟悉,因為該教材所介紹的22位在人類歷史上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人物,老教材零星介紹過一些,他們的歷史事跡也分布在老教材的各個章節(jié)中。說陌生,因為沒有教學先例可循,對每個老師都是全新的課題。如何確定教學的核心,通過怎樣的方式來展現(xiàn)人物,老師們普遍感到心中沒底,上起課來也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而這種教學定位的模糊,直接影響了課堂的效率。筆者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對人物史的教學也提出自己的一點淺薄的看法,以求拋磚引玉。
一、人物史的教學核心應該是彰顯歷史人物的精神品質
在人物史的教學中,老師們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確定教學的核心:是主要講述人物的行為?還是側重展示人物的智慧?或是著重彰顯人物的精神?根據(jù)浙江省高中歷史教學指導意見關于本模塊三維目標的闡述,三者看起來好像是平行的。所以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回到中學歷史的教學目的上進行分析?!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的闡述中明確指出:“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fā)展”,這一表述實際上回答了歷史課程教育的終極目標問題,即歷史教育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所以我們認為,僅僅知道歷史人物的活動經(jīng)歷、聰明才智以及對人類的巨大貢獻,對學生而言,主要是增加了一些歷史知識,對學生的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個性健康發(fā)展恐怕沒有太直接和太深遠的價值。要真正培養(yǎng)學生求真務實、勇于創(chuàng)新的人生態(tài)度,增強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和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事業(yè)而努力奮斗的使命感、責任感,應該從歷史人物的精神品質著手,讓學生用心體會歷史人物的奮斗歷程和探索精神,感受他們的獨特個性和魅力,汲取他們不斷前進的精髓,從而樹立遠大的理想。從中我們應該不難理解歷史新課程增設人物史這個模塊的目的和原因了,所以浙江省高中歷史教學指導意見關于人物史的三維目標,也就不是平行的,而應側重于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綜上所述,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對于人物史的教學,除了讓學生了解歷史人物的活動經(jīng)歷、歷史貢獻外,更要讓學生體會和感悟歷史人物的精神品質。比如講述甘地時,我們就不應該僅僅讓學生知道他是怎樣領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而更應讓學生從中感受甘地不惜以個人之力抗拒壓迫、爭取民權和個人自由的優(yōu)秀品質;分析華盛頓,就不能僅僅講解華盛頓如何領導獨立戰(zhàn)爭、主持制憲和首任總統(tǒng)的事例及貢獻,而更應讓學生充分體會他的“三進三退”或“有所為”以及“有所不為”,都是為了美國的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和民主法制建設,體會他的拳拳愛國之心;學習鄧小平,我們就不能僅僅著重于鄧小平如何開創(chuàng)中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等偉大貢獻,而更應讓學生深深感受和體會鄧小平為了國家百折不撓、越挫越勇的精神品質。
二、人物史的教學必須善用細節(jié),讓歷史人物鮮活起來
在人物史的教學中,由于想突出歷史人物的崇高地位,老師們經(jīng)常會大談特談該人物是如何如何偉大,可有時取得的效果卻適得其反。拿《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這節(jié)課來說,很多老師為了彰顯鄧小平的精神,從課的開始到結尾都在贊美鄧小平同志的偉大,但是學生聽了興趣索然,甚至還產(chǎn)生負面的想法;老師們聽過后基本也是毫無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上述教師用的是說教的方式來展示鄧小平同志的精神和偉大,但是這種干巴巴地吹噓偉人功績的做法,實質上徒勞無效甚至適得其反。反之,如果我們精心挑選能體現(xiàn)鄧小平同志偉大之處的一些細節(jié),就能向學生展現(xiàn)一個活生生的鄧小平的形象,使學生感到真實的同時產(chǎn)生共鳴,這樣課堂的效果自然也就出來了。比如我們可以用1984年,國慶游行時北大學生打出的“小平您好”橫幅的圖片,向學生詳細介紹橫幅出現(xiàn)J的幕前幕后,其實,北大學生打出“小平您好”的橫幅,不僅僅是北大學子的心聲,更是全國億萬人民的心聲。從小細節(jié)中我們看到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大歷史,看到了鄧小平在國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這樣的大歷史在歷史細節(jié)的映襯下,顯得有血有肉而不缺邏輯。再比如《美國國父華盛頓》一課,浙江省教學指導意見有明確的要求,通過教學讓學生體會華盛頓的精神品質和人格魅力。但是華盛頓是一個古人,而且又是一位外國人,離我們的學生非常遙遠,如果執(zhí)教老師只用一些說辭,學生肯定無法感受他的精神所在。反之,我們應該精心挑選有關華盛頓活動的某些細節(jié),如身為制憲會議主席的華盛頓在會議上幾乎一言不發(fā)的“反?!毙袨?,或華盛頓在得知自己被選舉為總統(tǒng)時,給朋友信件中流露出的真實情感等,通過這些細節(jié),把一個活生生的華盛頓展現(xiàn)給學生,使華盛頓這個遙遠的歷史人物跟學生的距離迅速拉近,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感悟和體驗華盛頓的精神品質和人性之美。所以在人物史的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挑選真實的歷史細節(jié),讓人物生動起來,讓學生興奮起來,讓歷史課堂鮮活起來,從而使學生對歷史人物的印象更深刻,對歷史人物精神的理解更準確,對歷史人物的崇敬之情更強烈,歷史課堂正是通過這些細節(jié)變得更有魅力。
三、人物史的教學應該還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從平凡中見真實
但凡歷史人物,尤其是偉大的歷史人物,在人們的腦海中的形象總是那么神奇和偉岸,但是這種無形的夸大卻拉大了偉人和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其中所包含一些虛幻的成分,更是缺乏歷史的真實。其實,偉人不是神,他也是普通的人,也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也有普通人的人性弱點。如果歷史人物都被我們的歷史老師塑造成一個個高、大、全的人物形象,然后把他展現(xiàn)給學生,這無疑是對歷史的褻瀆,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當然起到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新的視角重新來審視偉人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還是舉鄧小平和華盛頓的例子來談談我的看法。鄧小平無疑是個偉人,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但不可否認,鄧小平同時也是個凡人,也是個普通的人,他也是妻子的丈夫、兒子的爸爸、孫子的爺爺、同事的朋友,他也有自己的悲傷和歡樂,也有自己平常家庭的生活。所以,在教學導人時我們?nèi)绻@樣講述:今天,我們要走近一位老人,一位怎樣的老人?在家人眼中,他是位可親可愛的“老爺子”;他喜愛孩子,是位慈祥的爺爺、外公;他喜歡打橋牌,拿到好牌時也樂得像個孩子;他愛好游泳,80多歲高齡仍然下海;他還是位超級球迷,世界杯球賽時也熬夜看球……就是這樣一位看似普通的老人,在他生命最后20年帶領中國人民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時代。在老師充滿感情講述的同時,打出一些諸如鄧小平和孫子玩耍、鄧小平看足球賽時的投入、鄧小平在江中暢游等圖片讓學生欣賞。由于具有真實性、現(xiàn)實感,可以迅速拉近鄧小平與學生的距離,對學生而言,這種教學更具有親近感,更有助于加強學生對鄧小平的理解和敬愛。介紹華盛頓時,老師可以把在領導獨立戰(zhàn)爭、主持制憲并首任總統(tǒng)的過程中,在遇到了種種困難甚至陷入絕境的情況下,華盛頓的擔心、不安、惶恐、悲觀甚至于絕望的事例告訴學生。類似這樣的講述,一點也不會損傷學生對華盛頓的崇敬之情,反而因為展現(xiàn)的是一個有血有肉、人性自然流露的華盛頓,是一個真真實實、沒有人為神化的華盛頓,使學生們更具有認同感。
教無定法,人物史的教學也不例外,只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不斷實踐,定能找到一種更適合自己的人物史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