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靜偉
【摘要】 目的 探討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治療新生兒溶血病的療效。方法 對8例母嬰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兒采用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換血前后行血常規(guī)、肝功、血培養(yǎng)等檢查。結(jié)果 本組新生兒溶血病患兒換血前后膽紅素對比均有顯著降低(P<0.01)。結(jié)論 換血療法目前主要用于治療新生兒溶血病。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操作簡單,感染機會少,治療效果好,并發(fā)癥少,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 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新生兒溶血病
本院新生兒科2005-2008年對8例母嬰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兒采用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均獲成功,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5例,女3例。換血年齡:<2 d 2例,2~7 d 6例。體質(zhì)量:<2500 g 1例,2500~3000 g 5例,3000~3500 g 2例。8例均確診為母嬰ABO血型不合新生兒溶血病。其中合并新生兒貧血7例。換血前總膽紅素值:342~427.5 μmol/L 3例,427.5~513 μmol/L 3例,513~598.5 μmol/L 2例。
1.2 方法 換血指征按楊錫強《兒科學》[1]。
1.2.1 血源選擇 全部患兒均選用AB型血漿和洗滌O型紅細胞的混合血。換血量按患兒血量的2倍(約150~180 ml/kg)。
1.2.2 換血前準備:①光療;②換血前禁食4 h或抽空胃液以防嘔吐而誤吸;③魯米那10~15 mg/kg鎮(zhèn)靜;④換血器具準備:留置針頭數(shù)個,三通活塞2個,10~20 ml注射器數(shù)個,含肝素的生理鹽水(1000u/L),10%葡萄糖酸鈣10 ml;⑤患兒置遠紅外輻射臺,取仰臥位,監(jiān)測呼吸、心率、血壓、體溫及經(jīng)皮血氧飽和度。
1.2.3 換血步驟 選大隱靜脈為換入途徑,作輸血用,同時選對側(cè)肱動脈為換出途徑,作抽血用。穿刺針采用留置針頭,動脈端外接三通管,一端接含肝素的生理鹽水,以保持抽血管道通暢,另一端抽血用。換血速度為150 ml/h,由輸血泵控制,靜脈輸入,同步動脈抽血(大多能自動射出血液),速度控制在150 ml/h,參照輸入量調(diào)整,出入量差不大于20 ml。術中、術后靜脈滴注10%葡萄糖酸鈣5 ml。換血前后分別抽血行血常規(guī)、電解質(zhì)、肝功、血培養(yǎng)等檢查。換血后繼續(xù)監(jiān)護生命體征。如患兒一般狀態(tài)好,術后2~4 h可給予5%葡萄糖水試喂,如無不良反應,可給予正常喂養(yǎng)。
2 結(jié)果
2.1 8例患兒換血前后膽紅素對比均有顯著降低,P<0.01。換血前后總膽紅素及間接膽紅素比較見表1。
2.2 本組患兒換血前后血培養(yǎng)均陰性,合并貧血者換血后貧血改善。
2.3 術中本組患兒呼吸、心率、血壓、體溫及經(jīng)皮血氧飽和度均穩(wěn)定,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未作特殊處理。術后追蹤觀察1個月,無并發(fā)癥發(fā)生。
3 討論
換血療法目前主要用于治療新生兒溶血病。對溶血病換血可換出部分血中游離抗體和致敏紅細胞,減輕溶血;換出血中大量膽紅素防止發(fā)生膽紅素腦?。患m正貧血,改善攜氧,防止心力衰竭[2]。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操作方便簡單,感染機會少,治療效果好,并發(fā)癥少,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 考 文 獻
[1] 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40.
[2] 嚴越秀,蔡定邦,等.改良同步換血療法在新生兒疾病中的應用研究.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