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洪明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有目的、有意識、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地采用多媒體技術。利用多媒體技術把過去抽象的歷史事實,通過多種感官來獲取相關信息,提高信息傳播效率,將抽象內(nèi)容具體形象化,微觀事物宏觀化,復雜事物簡約化,多角度地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從而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
一、 運用多媒體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良好的興趣就有良好的學習動機。將多媒體信息技術融于教學課堂,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動會變、形象直觀的特點,刺激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把所講的史實化小為大,化遠為近,化虛為實,化快為慢,使學生見其形、聞其聲,猶如身臨其境,既滿足了學生好奇心,又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如講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的內(nèi)容時,先在多媒體屏幕上播出一首已制成Flash動畫的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學生一聽到熟悉、喜歡的歌曲,精神就開始集中到屏幕上,他們還會跟著節(jié)奏一起唱。聽完后,我讓學生根據(jù)歌詞簡單地說出東漢末年中原的局勢,從而引出“三國鼎立”這一課題。在講課過程中,我利用電腦插入三國人物的圖像、主要戰(zhàn)爭的形勢圖、歷史故事小插圖、相關文物等形象的材料,讓學生從更感性、直接的方面認識這段歷史。并且在適當?shù)臅r候讓學生根據(jù)自己課前搜集的歷史資料講相關的歷史小故事,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知識面,并始終讓學生處于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
二、 引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初中歷史課涉及大量人物、事件、文物、圖片等,但教學中往往缺乏直觀的教具、模型等,這就難以引發(fā)學生的想象和分析。在歷史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展示實物、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認真細致地觀察,幫助學生去聯(lián)想和分析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讓學生的大腦處于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維狀態(tài),這可以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其分析思維能力。例如:我在講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英法聯(lián)軍洗劫北京城、火燒圓明園時,我先放了一段侵略者搶劫財物和火燒圓明園的影視資料,讓學生直觀地看到侵略者的暴行和斷壁殘垣的遺址。接著循序漸進地問學生:⑴這段錄像,反映了什么?⑵近年來,有些人士提出要重修圓明園,然而有些專家強烈呼吁“請不要重修圓明園”,這又是為什么呢?⑶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應怎么做?學生對每一個問題都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對英法侵略者的瘋狂、無恥和丑惡行徑的認識更加深刻,也特別感受到了這些殘敗的廢墟昭示著國恥!這時刻警示我們:勿忘國恥,奮發(fā)圖強!這樣在學生的內(nèi)心激發(fā)起了對侵略者的仇恨和對祖國命運的關切,達到滲透德育的目的。
三、 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由于歷史學科的特點,教材中某些內(nèi)容比較抽象、復雜,年代久遠或地域空間概念強,初一學生感到陌生(特別是地理位置),教師也難以用語言講清。加上歷史課中重點、難點較多,有時單靠教師講解,學生理解起來也很費力。如果適當?shù)剡\用多媒體教學,能使學生耳聞目睹,既可增加生動感,又容易突破重點、難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這一課的重難點是絲綢之路。對于初一學生,他們的地理空間概念比較差,要他們記住絲綢之路的路線是十分困難的,更何況這些地名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用了,而且是些艱澀難讀的古代文字。同時課后練習有一道題是要求學生寫一篇《絲綢經(jīng)商親歷記》,這對學生的要求更高。于是我把這作為一個突破口,課前先讓學生回去搜集絲綢之路沿途幾個重要城市的一些相關資料。在課上,我先在投影幕上打出絲綢之路的地理位置圖,讓學生自告奮勇上來表演,扮演一個從長安回阿拉伯的商人,根據(jù)路線說出他沿途的經(jīng)歷,而這個學生所說的就是他課前搜集的資料整合而成的。接著可以再找其他學生,但要說前一個學生沒有說過的地方。學生說完后,教師要做一個總結,糾正學生的一些錯誤,并布置課后作業(yè)就是完成這一篇《絲綢經(jīng)商親歷記》。這樣,通過課前搜集資料,課堂角色扮演,課后撰寫作文,讓學生利用不同的方法來學習,鞏固知識,并且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歷史的興趣。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學會自主地學習,自主地記憶,從而達到突破重點、難點的目的。
四、 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
在教學過程中,為實現(xiàn)新課標提出的“三維目標”,我們一定要充分挖掘歷史教材中蘊涵的思想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國情教育。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單靠語言來描述歷史,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學生產(chǎn)生共鳴,難以發(fā)揮歷史學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如今由于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運用,它可以通過一些紀錄片、電影、電視劇的鏡頭剪接,運用其聲像效果和感染力強的特點,為學生營造一個與教學內(nèi)容相適應的歷史情景,再現(xiàn)歷史場面,增強真實感,讓學生身臨其境,親自感受歷史時代的氛圍。通過內(nèi)心體驗,引起情感共鳴,自覺地接受熏陶。如講“鴉片戰(zhàn)爭”內(nèi)容時,可播放電影《林則徐》中的幾個鏡頭:官兵吸食鴉片,戰(zhàn)斗力削弱;政府白銀外流,出現(xiàn)銀荒;人們吸食鴉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幾個鏡頭,不僅形象地再現(xiàn)了鴉片輸入給中國社會帶來的災難,而且增強了學生對毒品的認識,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學生在接受歷史知識的同時也自覺地接受了防毒拒毒的教育。又如在講到“抗日戰(zhàn)爭”時,將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以及中國人民堅決反抗的一些真實的歷史鏡頭剪接在一起,讓學生了解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面目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視死如歸的反抗精神,從而激起學生對帝國主義的痛恨和對祖國的熱愛。
總之,通過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通過各種途徑、多個角度來學習歷史知識,從而激發(fā)出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和熱情,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愿更多的歷史教師,在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方面走得更遠!
(南通市八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