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不同民族、國家在認識、接觸、利用動物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或是喜愛或是厭惡、或是恐懼或是崇拜的情感,同時也都對每個動物賦予了不同的文化涵義。本文就韓漢部分動物的文化內(nèi)涵的異同進行對比,旨在加深對中韓文化的了解,選擇更好的選擇方法,做到翻譯表達更準確、地道。
關鍵詞: 中韓 動物文化內(nèi)涵 比較
動物和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密切相關,不同民族、國家在認識、接觸、利用動物的過程中,分別寄托了各自對不同動物或喜愛或厭惡、或恐懼或崇拜的情感,同時也都對每個動物賦予了不同的文化涵義。筆者就韓語和漢語中部分動物的文化涵義的異同略作探討。
一、兩種語言中涵義大致相似的動物
韓國作為中國的友好鄰邦,在宗教、民間信仰、藝術意象、思維方式等方面頗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因此,兩種語言中的動物涵義有很多相似或相同的地方。①
1.牛
無論在韓國還是中國,牛都被視為勤勞善良和財富的象征。因為在古代,牛是人們從事生產(chǎn)勞動中耕田耙地、負重馱運和拉車的主力幫手,是人們戰(zhàn)天斗地、創(chuàng)造生活的最忠實的同盟軍。牛又是最初原始貿(mào)易市場上以物易物的等價物———原始貨幣之濫觴,還是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牛終其一生,以最低的耗費作出了最大的奉獻,直至最后仍以自己的皮肉骨血貢獻人類。因此,牛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極其神圣的。
同時牛還有反應慢、愚笨的象征意義。在漢語中有“對牛彈琴”等成語,韓語中也有“●●●●● (對著牛耳讀經(jīng))”、“●●●●●●● ●●●(牛力氣大就可以稱王么?意思是如果沒有智慧,即使力氣大也不可能做領導人)”等諺語,可見在此方面中國和韓國都有著相同的文化內(nèi)涵。
2.猴
在中韓兩國,猴子都是反應快、機靈的動物的代表。我國西游記中有機靈充滿智慧的孫悟空,有“老虎不在家,猴子稱霸王”的諺語,韓國也有諺語“●● ●●●● ●●● ●● ”(“猴子也會從樹上掉下來”,意思是再高明的人也會有犯錯誤的時候),都表明猴子的聰明和智慧。
3.虎
虎在中國有森林之王、百獸之王的美稱,代表著勇猛、頑強。從小孩子穿的虎鞋、枕的虎枕、戴的虎帽上可以看出中國人對虎的喜愛和敬仰之情。韓國人對虎更是喜愛有加,他們非常喜歡稱自己是老虎,認為虎是代表韓國的動物。韓國有關虎的故事、傳說,比世界上任何—個國家都要豐富多彩。韓國的繪畫作品中虎也頻繁亮相,金臺熙臨摹朝鮮半島虎的英姿所畫的《槿城江山猛虎氣象圖》,在韓國無人不曉;最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漢城奧運會的吉祥物就是可愛的“子虎”,由此可見韓國人對虎的喜愛不是一般。
二、兩種語言中文化涵義有差異的動物
1.豬
中韓兩國雖然都有祭祀豬頭的風俗,但祭祀的時間及其代表的涵義有所不同。
我國主要用于清明祭品,是希望我們現(xiàn)在生活里有的,去逝的人也擁有。古云:六畜豬為首。豬頭乃首中之首,用來祭祀,表示鄭重其事。以前有許多“封建迷信活動”,要用到豬頭來祭祀,而選用豬頭之時,首選面部皺紋呈“壽”字形的,以討吉利,而這種有特殊皺紋的豬頭,就叫“壽頭”。另外,南方地區(qū)祭祀豬頭,還跟當?shù)氐姆窖杂嘘P。比如豬頭在江浙地區(qū)也叫利市,豬舌頭在廣東叫“豬利”,在浙江沿海地區(qū)叫“賺頭”,而豬肝在廣東則叫“豬潤”,豬耳朵叫“順風”。不管是“利”、“賺”還是“潤”、“順”,在漢語中都是非常吉利的詞。
與中國不同,在韓國祭祀豬頭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有大型建筑物開工、電影電視劇開機、商店生意開業(yè)或衛(wèi)星發(fā)射等事情開端時。具體原因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
第一,在韓國的傳統(tǒng)游戲“尤茨游戲”中,“● ”(道)代表著豬,同時也意味著開始。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現(xiàn)在韓國在開始新的事情時會擺上豬頭,希望從開頭就能順利。
第二,在韓語中豬又叫做“●● ●”,這和韓語句子“●●●”(會好的)的發(fā)音相似,并且“●●”和“●●”(能成)的發(fā)音很像。所以豬頭不僅代表順利開始,更有事情會持續(xù)順利下去的意思。
第三,豬詞“●(豚)”在韓語中還有錢的意思。同時和豬多產(chǎn)相呼應,象征著可以賺很多錢,得到富貴榮華的含義。
第四,豬經(jīng)常在地上拱來拱去,這種狀態(tài)在韓語中有一個固定的擬態(tài)詞“●●●”,而“●”又有蜜的意思。同時,豬經(jīng)常睡覺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美夢)這個詞,人們把豬頭獻給神,是希望用豬頭來換得夢想的實現(xiàn)。所以我們經(jīng)常聽到韓國人說“我昨天夢到豬了,今天買彩票一定會中獎的!”這樣的話。
至于為什么用豬頭而不用牛頭,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價格,對于普通人來說豬是比較容易購買到的動物。人們雖然想選牛頭作為祭祀品,但在以農(nóng)耕為主的農(nóng)業(yè)社會里,殺一頭牛來祭祀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接受的。因此,人們都選擇了價格比較便宜、比較容易購得的豬。二是由東亞農(nóng)耕社會的性質(zhì)所決定的,豬是喂養(yǎng)的食物,所以用來祭祀很合適,而牛則是最主要的生產(chǎn)工具,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不可或缺的勞動力,是一村一戶生產(chǎn)方式社會結(jié)構中家庭的重要成員,在十九世紀后期,牛在東亞還不是主要的肉類食物來源,即使在上個世紀的中國農(nóng)村中,牛老了或者死了,家庭的成員還是不會忍心食用,甚至會為牛舉行葬禮。因此,在作為傳統(tǒng)文化遺存的一般祭祀儀式中,牛不會用來作為祭品,豬便成為祭祀的首選。
2.烏龜、王八(蛋)
漢語中的烏龜、王八(蛋)都是同一種動物(烏龜為標準語,俗也稱王八(蛋)。)。烏龜、王八(蛋)是罵人的話,即雜種的意思,表輕蔑之意。關于為什么是罵人的話,起源有兩種說法。②
第一種說法:“王八蛋”這一俗語其實是“忘八端”的諧音,古時的“八端”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此“八端”為做人之本,忘記了這八端即忘記了做人的根本,那忘記“八端”的人即被罵為“忘八端”,或許因為“王八蛋”比“忘八端”更為通俗易懂,就被以訛傳訛地變成“王八蛋”了。還有一種說法:根據(jù)《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的記載,“王八”指的是五代十國時的前蜀主王建。因為王建年輕時是個無賴之徒,專門從事偷驢、宰牛、販賣私鹽的勾當,王建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八,所以和他同鄉(xiāng)的人都叫他“賊王八”。久而久之,王八就演變成無賴之徒的代名詞。
在韓語中,烏龜、王八(蛋)不但沒有輕蔑之意,反而代表著智慧、長壽,是十分吉祥的動物。近代有韓國著名的抗日英雄李舜臣發(fā)明制造的龜船,為保衛(wèi)祖國江山立下大功,今有韓國著名人氣組合●●●(“烏龜組合”)。烏龜和王八在韓國有長命不衰的涵義。
3.鼠
老鼠,在中國古往今來大概是最沒有人緣的動物了。從《詩經(jīng)》里的“碩鼠,碩鼠,莫食我黍”,到張愛玲《色·戒》里細眼尖臉“有鼠相”的漢奸“易先生”,老鼠總是被人厭惡、遭人唾棄的對象。就連民間流傳著的與老鼠有關的諺語也多是貶義,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一只老鼠壞了一鍋湯”,“老鼠留不住隔夜糧”,“老鼠看倉,看得精光”,“膽小如鼠”,“鼠目寸光”等,都是在諷刺老鼠的貪婪、狹隘、狡猾與骯臟。
而在韓國,老鼠卻受到不同待遇。韓國人提到老鼠多想到兩個象征意義:第一個象征意義是靈性,包括它的機靈和性能通靈兩個方面。鼠嗅覺敏感,膽小多疑,警惕性高,加上它的身體十分靈巧,穿墻越壁,奔行如飛。另外,民間還認為鼠性通靈,能預知吉兇災禍。其實鼠生于自然,長于自然,對自然界將要發(fā)生的不測,如地震、水災、旱災、蝗災等會作出一定的提前反應;第二個象征意義是生命力強。老鼠的繁殖力強,成活率高,壽命長,如非遇到天敵貓的襲擊或人類大規(guī)模的撲滅行動,大多數(shù)都能安享晚年、壽終正寢,而且子孫滿堂,這是其它動物可望而不可及的。
4.雞
在漢語中,“雞”往往是從事不正當性交易的女性的代稱。而在韓語中,“雞”則無此涵義,而是指那些腦子笨的人。例如在韓劇《浪漫滿屋》中男主人公經(jīng)常罵女主人公時會說“你是雞啊”。如果對韓國文化不了解的話,相信很多觀眾都會認為是翻譯出了問題,丈夫怎么可以罵自己的妻子是雞呢?
通過以上韓漢動物詞語文化內(nèi)涵的比較,我們不僅能夠更加了解對方文化,在中韓交流中做到更好地尊重對方,而且能夠選擇更好的修辭方法,在翻譯中力爭做到更加簡潔、準確和貼切。
注釋:
①程佳.漢韓動物詞語的文化涵義比較.修辭學習,2004.
②李龍海,方今淑.中韓文化差異與韓國語教學.延邊大學學報,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