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詞匯學習始終是英語學習的難點,但它恰巧又是英語學習的關(guān)鍵。本文從英語詞匯音、形、義以及詞源四個方面分析了其象似性,認為可以從語音、詞形、詞義和詞源的象似性角度加強英語詞匯教學,以提高語言學習效率。
關(guān)鍵詞: 象似性 英語詞匯教學 英語學習
世界上的語言都是由語音、詞匯、語法三個要素組成的。詞匯是組成語言最基本、最關(guān)鍵的單位之一。Wilkins說“沒有詞匯,什么東西也無法表達”。詞匯能力作為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英語水平的高低,而詞匯正是廣大學生英語學習的“瓶頸”。雖然我國英語教學歷來重視詞匯教學,但詞匯學習多強調(diào)反復(fù)機械記憶,不注重幫助學生充分理解,這樣使得詞匯難記易忘,即便勉強記住也只是死記不會活用。1990年,英國學者H.Pierson在EFL雜志上撰文指出:“多數(shù)中國大學生雖然已受過14年的正規(guī)英語教育,許多人卻還對讀懂原文沒有把握……他們的困難僅僅是由詞匯引起的。”張乃玲也感言“在我國抓好了詞匯教學就等于抓住了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矛盾”。本文擬從詞匯象似性的角度切入英語詞匯教學,探討提高詞匯教學效率的途徑。
一、詞匯的象似性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是現(xiàn)實世界經(jīng)由人類認知加工而形成的結(jié)果。語言結(jié)構(gòu)反映人們對客觀世界認知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概念和概念結(jié)構(gòu),也就是說,語言結(jié)構(gòu)與人的經(jīng)驗結(jié)構(gòu)之間有一種必然的聯(lián)系,語言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據(jù)的,語言的形式和內(nèi)容之間有一種必然聯(lián)系,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是可以論證的。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語言的象似性。自1960年以后,國內(nèi)外很多語言學家都對語言的象似性作出了肯定性的論述。海曼和吉馮得出了“結(jié)構(gòu)相似,意義相近”的結(jié)論,他們認為句子的表層形式是語義的象似圖式,語言結(jié)構(gòu)常與人們思維的非語言圖式相似,語言就像圖式。沈家煊、趙艷芳、束定芳等多次論述過語言的象似性問題。筆者認為,語言的象似性作為認知語言學理論框架中的重要觀點之一,是依據(jù)“現(xiàn)實—認知—語言”這一基本出發(fā)點而得出的結(jié)論,是比較科學的理論。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均有其根源,語言的發(fā)展也不例外。詞匯作為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chǎn)生并非任意性的,詞的表達形式與詞義之間有某種內(nèi)在聯(lián)系,我們可以從詞的表達形式出發(fā)推斷出詞的含義。這就是詞匯的象似性。
探討詞匯的象似性有助于從認知角度揭示詞匯的形與義之間的聯(lián)系,將其應(yīng)用于詞匯教學實踐,可以幫助學生摒棄死記硬背,通過理解記憶來減輕學習負擔。因為,學習有理據(jù)的東西比學習任意性的東西容易,記憶和運用有理據(jù)的知識比記憶和運用任意性的知識容易。
二、象似性的表現(xiàn)
Householder(1946)指出:英語中只有9%的詞匯是完全任意的,絕大多數(shù)詞匯是象似的。筆者認為詞匯象似表現(xiàn)為音、形、義和詞源四個方面。
(一)語音象似
詞匯的語音象似包括語音直接象似和象征象似兩個方面。
1.語音直接象似:即詞匯的發(fā)音與所指有著某種直接的聯(lián)系,發(fā)音即所指。如:擬聲詞。擬聲詞是通過直接模仿自然原聲而來,擬聲詞和其意義之間存在著一一對應(yīng)關(guān)系,具有直接象似性。如:bears growl(熊嗥叫),beetles drone(甲蟲嗡嗡叫),cats mew(貓喵喵叫), goats bleat(羊咩咩叫)等。再如:擬聲詞rumble, crash, crackle, bang ,gurgle, roar等其發(fā)音即所指。
2.語音間接象似:英語中有些詞匯的某些字母組合在發(fā)音上與所指之間存在著近似的模仿或這些音素的聯(lián)合容易讓人產(chǎn)生某種特定含義的聯(lián)想。如:以“gr-”開始的詞多表示一種“沉悶而令人不快的聲音”如:groan(呻吟),grumble(怨言),grudge(怨恨),grouse(抱怨),growl(咆哮)等;“sk-”常指與表面的接觸,如skate(溜冰),skin(表面,皮膚),skid(滑滾),scrape(磨擦),scratch(抓,撓),scour(擦亮)等。含/m/音多與女性、母性有關(guān)。如:mother,mummy,mum,maternal,matron,madam,mistress,miss,maid,mammal,mare等。
(二)詞形象似
詞形象似是指詞匯的意義與書寫形式之間存在一定理據(jù)。詞形象似包括以下兩方面。
1.直接象似:英語是表音文字,其形態(tài)與意義的聯(lián)系不像漢語等表義文字來得清晰,但英語中還是有一些詞其詞形和詞義之間存在較明顯的理據(jù),如:用delta表示“△”(取D字母詞形與“△”相同。字母D的寫法,在羅馬以前是“△”?,F(xiàn)代形態(tài)“D”是由“△”演化而來。又如T-shirt(T恤衫),mountain(山,取M像山),wave(波紋,取W的起伏如波紋),oral(口)等。
2.結(jié)構(gòu)象似:英語的構(gòu)詞法有復(fù)合、派生、轉(zhuǎn)化、縮略、混成、逆構(gòu)等,其中占英語新詞匯的40%與30%的派生詞和復(fù)合詞,其詞義與其各個組成部分的含義之間存在明顯的動因關(guān)系。如合成詞moonwalk=moon+walk(月球行走),handwriting=hand+writing(手寫),playback=play+back(回放)。派生詞misconstruction=mis+con+struct+ion,因為mis=wrongly,con=together,struct=build,因此misconstruction詞義為“曲解,誤解”。同理destruct=de+struct破壞;reconstruct=re+con+struct重建。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合成詞、派生詞的形式與意義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理據(jù)性,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公式:
W(合成詞)=W1(單詞1)+W2(單詞2)+W3(單詞3)+...
W(派生詞)=M1(詞素1)+M2(詞素2)+M3(詞素3)+...
通過其他構(gòu)詞方式得來的新詞,同樣存在形態(tài)象似。如:motel——汽車旅館(motor+hotel混成而來),manipulate——操縱(manipulation逆構(gòu)而來)。“How can we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poor?”中的bridge (v.)由bridge(n.)轉(zhuǎn)類而來,其詞義“渡過,架橋”源于原義“橋”。
(三)詞義象似
詞義處于不斷變化之中,但不管其怎樣變化,詞的最終含義與其本義之間總會有些聯(lián)系,新的詞義是在本義之上,或引申或比喻而來,即新的詞義可以從本義上推導(dǎo)出來,這就是詞義象似。詞義象似是一種心理聯(lián)想,包括隱喻、轉(zhuǎn)喻、類比等,它們各自表示詞的形式和其意義之間不同類型的聯(lián)想關(guān)系。
如bottleneck本義是“瓶頸”,指一個實在的物體的一部分,但在語言的發(fā)展過程當中,它的含義發(fā)生引申或喻指。如:
1.bottleneck streets(隘路)
2.Production of material has bottlenecked.(原料的生產(chǎn)受到了阻礙。)
3.Their stupidity bottlenecked all freedom of expression.(他們的愚蠢阻礙了情感的自由表白。)
句1“bottleneck”取其引申義“隘路”,句2,3中取其比喻義“阻礙”,但不論引申還是比喻,交通或生產(chǎn)受阻與實實在在的物體瓶頸所形成的阻礙是非常相似的。
又如:句子“The powers of the police need to be clearly defined.(必須對警方的權(quán)限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中,“power”的含義是“權(quán)限”,是由基本義“能力”引申而來?!癶ead”在“the head of the country”中指“首腦,首長”,是由基本義 “頭”隱喻而來的。由以上幾個例子可以看出,有時英語詞匯的形和義之間的關(guān)系是通過比喻或引申等聯(lián)想過程實現(xiàn)的,這種聯(lián)想看似間接,卻具備高度的理據(jù)性。它直接反映人腦能動地反映客觀世界的方法和過程,是一個帶有根本規(guī)律性的過程,不是任意性的,而是必然的。
(四)詞源象似
英語中有許多詞匯的意義和形態(tài)都能從它們的源頭找到理據(jù),這種理據(jù)通常被稱為詞源象似,它可以用來解釋詞的來源及其形態(tài)和意義的演變。
如abacus源于希臘語abax,意為“計算板”;abet(v.教唆,慫恿,煽動)源于法語abeter(縱犬襲擊);aborigine (n.土著居民,土生動物或植物)源于拉丁語ab origine——“from the beginning”(從一開始)。
三、英語詞匯象似性教學
知識的掌握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者更容易“知其然”。將象似性原理引入英語詞匯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很好地幫助學生“知其所以然”。鑒于英語詞匯象似性體現(xiàn)于音、形、義和詞源四個方面,我們可以從這四個方面下手引導(dǎo)學生進行詞匯學習。
(一)語音象似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詞匯。短元音發(fā)音短快,要表示急促或短暫或匆忙的動作,可用含短元音的詞匯,如hustle and bustle(熙熙攘攘);長元音或雙元音因為發(fā)音舒緩所以適合表示緩慢的動作,如calm down(冷靜)。
(二)詞形象似有助于從詞形出發(fā)推導(dǎo)生詞含義。這不僅有助于幫助學生在閱讀時遇見難詞能通過拆分的方式猜測詞義,不僅可避免老查字典影響閱讀,還有利于學生利用學到的詞根詞綴知識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認識最大限量的詞。比如:依據(jù)詞形象似原理,可推測“spaceship”含義為“宇宙飛船”;oppress=op-(against)+press(to press)意為“壓迫”。另外,依據(jù)詞形象似原理記憶單詞,單詞是以詞素或單詞為單位存入大腦的,不容易記錯。
(三)詞義象似有利于提高學生對一詞多義、隱喻詞匯的理解和運用。借助詞義象似原理,教師可以通過追本溯源的方式講解單詞,讓學生了解詞義的來龍去脈,幫助學生建立起隱喻思維,從而更好地理解語言,并自覺地產(chǎn)出高質(zhì)量的二語語言,例如:The cancer in her personality led to her divorce.因為 “cancer”指“癌癥”,利用詞義象似,學生可以較輕松地得出“personality”中的“cancer”應(yīng)該指個性中不可救藥的毛病。又如:I was not one who let my heart rule my head.經(jīng)由 “heart”與“head”的功能,借助詞義象似,可以聯(lián)想到兩者在句中分別代指“情感”與“理智”,從而使學生體會到該句的含義是“我不會讓情感來控制理智”。
(四)詞源象似有助于學生從歷時的角度透徹弄懂詞的來源及其形態(tài)和意義演變的過程。借此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詞匯搭配、同義詞記憶和語體色彩辨析,這比僅從共時的層面強調(diào)詞的形、音、義給學生帶來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如傳統(tǒng)的僅從共時層面的詞匯教學可能無法解釋句子“You might invite friends to residence every weekend.”中residence的誤用,利用詞源象似卻可以解釋:因為源于古英語的home對語境要求寬松,而來自拉丁語的residence多用于非常正式的場合和書面語。所以本句應(yīng)該改為:“You might invite friends home every weekend.”
結(jié)論
英語詞匯的音、形、義和詞源之間存在著高度的“象似性”,詞匯的象似性應(yīng)該被視為語言的本質(zhì)屬性,將詞匯的象似性原理應(yīng)用于教學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詞匯含義,把握詞匯用法,更好地理解語言的意義,為詞匯的深度習得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參考文獻:
[1]Haiman,J. 1985a. Natural Syntax[M].Cambridge: CUP, 1986b. Iconicity in Syntax [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Householder.1946,參見杜文禮,語言的象似性探微[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6,(1):60-65.
[3]Givn,T. 1984/1990. Syntax:A Functional——Typological Introduction[M].Vol. I II.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4]Wilkins,D.A.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M].London: Edward Arnold,1972.
[5]杜文禮.語言的象似性探微[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1996,(1).
[6]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問題[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1).
[7]束定芳.現(xiàn)代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8]王德春.語言學通論[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9]王德春.論語言單位的任意性和理據(jù)性[J].外國語,2001,(1).
[10]莊和誠.英語詞源趣談[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11]張乃玲.大學英語詞匯教學方法及其理據(jù)[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04,(3).
[12]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13]鄭樹棠,衛(wèi)乃興.關(guān)于大學英語課培養(yǎng)語言能力等情況的研究[J].外語界,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