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教學中的誤區(qū)”及“如何做到教學相長”兩個方面闡述了在日語教學中對“教學相長”這一教學原則的理解和應用。
關鍵詞: 日語教學 教學相長 理解 應用
韓愈在《師說》中說過:“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边@句話的意思是“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人”。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的重要性。但《師說》里還有這樣一句話:“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這句話的意思是“三個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永遠)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樣樣都)比學生賢能,(老師和學生的區(qū)別只是)聽到道理有的早有的遲,學問和技藝(各)有(各的)專長,(只是)如此罷了”。這句話真正體現了老師與學生的關系。
《禮記·學記》中說“學然后知不足,叫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敖虒W相長”的釋義是“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這是我國古代教育者從教學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的教學經驗和教學原則。縱觀我國的歷史,我們不能低估“教學相長”這一原則的作用。下面簡要談談我對“教學相長”這一教學原則的理解和應用。
一、教學中的誤區(qū)
我們常說,老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者和指導者。教學工作是一項科學性很強的工作,它需要執(zhí)教者不斷地學習、探索,使教學活動不斷趨向科學化、合理化,立足本職教學,扎扎實實地用知識來武裝自己,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然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發(fā)現,老師同時也是受教育者。在教學行為活動中,存在著兩個主體,即教師與學生。這兩個主體是對立統(tǒng)一的。教師與學生是以課堂為紐帶聯系起來的,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對于教學相長來說,我過去在意識中存在的誤區(qū)就是:我是老師,我教學生,我比學生強。這種意識的錯誤在于過分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fā)揮。這可能也是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錯誤認識。
我校是當地的外國語高中,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開設日語課程的高中之一。學生大都是升入高中之后,放棄學了多年英語而改學日語的,高考也是考日語。剛開始參加工作時,面對沒有任何日語基礎的學生們,我著實有一種優(yōu)越感,也正是這種優(yōu)越感蒙蔽了我的眼睛,使我過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對學生課堂的主體地位和學生的發(fā)展速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以致在教學工作中犯了很多錯誤。最典型的就是在做習題時對自己的過分相信和對答案的過分依賴使我忽視了學生們的想法。記得在有一次的階段考試中出現了一道閱讀理解題,當時我認為選項C和答案一致就沒有過多考慮,可是講解試題的時候全班有一半多的學生都選A,我順著學生的思路考慮了一下,感覺A是對的,后來又和其他的同事商量,還請教了外教,才確認是自己和答案錯了。我很是感嘆,自己的自大和對答案的相信如此之重,更是感嘆于學生的細致和執(zhí)著。我為自己的粗心而慚愧,為學生而驕傲,更為學生使我明白了教學相長的含義而感到慶幸,于是我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避免了這一教學誤區(qū),改變了自己的教學觀念。日語是一門很靈活的學科,在教學中,學生的學和師生的互動相對于教師的教來說更加重要。正所謂“教學相長”,充滿好奇心的學生,總在不斷地激發(fā)我的想象力,每當我自以為已經想得很全面的時候,學生的只言片語總能使我產生新的啟發(fā),課堂上的討論就像思維的火花在碰撞,常能激發(fā)出絢爛奪目的光彩。教學相長在日語教學中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學生也可以是我們的“老師”。
二、如何做到教學相長
普通高中《日語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日語課程是學生通過與教師、同學的共同活動,逐漸提高基本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努力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日語知識和技能,學會運用日語交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創(chuàng)新、合作精神;為學生打開一個直接認識、了解日本和世界的窗口,幫助學生了解中日文化的異同、拓展國際視野,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為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边@主要提出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任務?!度照Z課程標準》(實驗)還強調:“在實施高中日語課程的過程中,教師應樹立符合學生發(fā)展需要的新教學觀念,改變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書本知識為目的的單一教學模式,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使教學過程成為教師與學生交流互動過程。為此,教師應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業(yè)務能力,善于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形成開放的工作方式,經常開展教師間的合作和研究,共同反思,相互支持,相互學習,努力提高業(yè)務素質,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使自己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師,與時俱進,不斷開拓進取?!边@便明確了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扮演的角色和新時期教師的自我發(fā)展方向,也為我們概況性地總結了日語教學中做到教學相長的方法和方向。
要做到教學相長,首先就要做到與學生心心相印,做到師生之間的互相尊重、互相寬容,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把老師當成朋友,喜歡老師,師生情才能長久。師生關系的融洽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興趣則是學生學習成功的前提。學生是一面鏡子,教師的言行品質能通過學生反映出來。教師在教學的實踐活動中,要不斷探索研究,及時發(fā)現,及時調整,不斷完善,才會有新的發(fā)現、新的提高。只有把提高學生素質和提高自身素質相結合,與學生心心相印,方能教學相長,師生共同進步。
要做到教學相長,教師還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拔覀冏鼋處煹谋仨毺焯鞂W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師之樂無教學之苦。”現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這樣說過。一個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在不斷地“教”與“困”的循環(huán)中完成的,在教中發(fā)現困惑,尋找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實踐中提高教學的能力和水平。日語是一門不斷發(fā)展和變化的語言學,這就要求日語教師不斷地學習和更新專業(yè)知識,豐富文學文化和歷史政治等各個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適應教學和社會形式的需要。
“師生本無一定的高下,教學也無十分的界限,人只曉得教師教授,學生學習;不曉得有的時候,教師倒從學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訓?!碧招兄壬脑捊o教師太多的啟示,給我們照亮了前進的道路。我們應以陶行知先生的話自勉,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成長,努力成為適應新形勢發(fā)展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3.
[2]韓愈.師說.
[3]朱永新.新教育之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7.
[4]普通高中日語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5]陳向明.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