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都極強的學科,它不適合于或不完全適合于自修,教師的指導極為重要。正規(guī)的聲樂學習往往是先求得一位理想的教師。因此在聲樂教學中,我們往往習慣于討論教師的素質、教師的教學方法等。
大中專院校擴招以來,各藝術院校(系)也加大了擴招力度,因此藝術考生考前培訓成了當今一大熱門,家長請教師教孩子唱歌也成為一大熱門??墒且恍W生(和家長)盲目從師,結果花錢不少而效率不高。比如聲樂,有的學生學了幾個月甚至一兩年后連音色都唱不穩(wěn)定;有的歌倒是唱了不少,可沒聽出一點技巧性的發(fā)音,完全是絲毫未變的本嗓(白嗓)在說(或喊)歌詞;有的甚至是用所謂的發(fā)音(喉音)在吼歌,根本聽不出語言感覺。
我認為,造成聲樂教學低效和無效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不外乎是聲樂教師沒有真正掌握歌唱藝術的真諦,缺乏正確的歌唱藝術理念,因而無法引導學生順利地進行聲樂學習;或是聲樂教師不懂得或不遵循聲樂教學規(guī)律,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訓練手段。因此,必須迅速改變聲樂教學中的不良現(xiàn)狀,實施聲樂的有效教學。
在聲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有熱愛學生、吃苦耐勞的園丁精神,更重要的是應具備教授聲樂的基本素質,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正確的歌唱藝術理念,掌握正確的唱法技巧
只有教師明白了,學生才可能明白,如果教師本人都沒有搞懂正確的唱法,教學時難免陷入“盲人騎瞎馬”的境地。聲樂教師要通過各種渠道的學習提高專業(yè)水平,形成正確的歌唱藝術理念,盡可能掌握多種演唱技巧和不同作品的演唱風格。
二、有雙好耳朵
教師沒有好的聽覺就不可能對學生的嗓音有正確的判斷,沒有正確的判斷也就不會有好的、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法。聲樂教師必須用敏銳的聽覺去準確判別學生演唱時的音準、節(jié)奏、音質、音色、共鳴、氣息、吐字等情況,并及時對學生的演唱狀態(tài)作出調整。因此聲樂教師應該多訓練、多聽、多區(qū)別、多分析。我們可以把聲樂教師比喻為醫(yī)生,把聲樂學生比喻為患者,教師用聽覺去判斷學生的歌唱發(fā)聲,就相當于醫(yī)生通過望、聞、問、切和運用先進的儀器、檢測設備為患者診斷出病因,而用有效的訓練手段解決學生的問題,則相當于“對癥下藥”。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聲樂教師,訓練手段必須又多又好,以解決好聲樂學生可能遇到的眾多難題。
三、具有一定的舞臺演唱能力和鋼琴伴奏能力
具備示范歌唱能力的教師可以使“言傳”與“身教”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教學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一位具有較高的舞臺演唱能力的聲樂教師必定同時具有很好的范唱能力,而好的范唱不僅是激發(fā)學生興趣最有力的手段,還能使教師從生硬的講解中解放出來。學生通過聆聽觀看教師的范唱,不僅可以直接模仿教師的歌唱方法,而且可以體會教師對歌曲的理解和藝術表現(xiàn),達到對作品深層次的理解和把握。較強的鋼琴伴奏能力也是上好聲樂課不可缺少的。好的歌曲伴奏可以使學生從教師那里得到對作品情緒的提示、意境的烘托和情感的交流融合,使學生更好地進入作品,投入到聲樂作品的二度創(chuàng)作中去,完美地表達作品。
四、具有全面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和相關的科學知識
聲樂是音樂、詩詞和演唱技巧完美結合的藝術,好的演唱必須建立在科學的發(fā)聲技巧、豐富的情感體驗和濃厚的文化底蘊基礎之上。因此,教師必須從“重技輕藝”的誤區(qū)中走出來,具有較高的文學修養(yǎng)、史學修養(yǎng)、語言修養(yǎng)、美學修養(yǎng)和音樂理論修養(yǎng),并知曉一些姊妹藝術,形成較高的演唱能力和教授能力。
五、具備選苗和育苗的經(jīng)驗
教師首先必須重視“選苗”,沒有好的聲樂“苗子”,再好的聲樂教師,再偉大的聲樂教育家也將在聲樂教學上無所作為。但不必過分強調演唱水平、形象和嗓音條件,而要重視學生的可塑性、音樂素質和音樂基本素養(yǎng)。其次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文化素質的要求,貧乏的文化知識,必定會扼制學生演唱才能的發(fā)展。
六、具備與學生溝通的能力
教學從來都是師生共同完成的,聲樂教學更是離不開師生間密切的配合和良好的互動。要實施有效聲樂教學,必須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很大程度上聲樂教師與聲樂學生是合作伙伴關系,學生成功了,教師就成功了;學生失敗了,教師也就失敗了。因此,師生之間應該經(jīng)常進行學術探討、思想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與互助關系。沈湘教授在處理聲樂教與學的關系時就很重視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他指出:“教與學的關系就是教師幫助學生唱,而不代替學生唱。作為教師要幫助學生唱好,千萬不能讓學生為你的‘學說’、為你的主張去唱,這樣十有八九是要失敗的。教師要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上,設身處地地去考慮他們的問題。要替學生考慮呼吸深淺、聲音運用、理解作品、音樂處理等,只要把握總的原則和要求,學生怎么唱舒服就怎么辦,因為最終是他上臺演唱。”沈湘教授還極力反對在課堂上對學生強行灌輸,他認為有些感覺絕不能用教師自己的感覺和語言去叫學生接受,而要讓學生自己有所體會后,用他的語言說出自己的感受。
七、因地制宜的調教能力
針對不同嗓音條件、不同身體條件、不同技能基礎的學生,要針對性地選擇教法,包括音色的要求、氣息的要求、共鳴的要求、發(fā)音狀態(tài)的要求、歌曲的風格與難易度,甚至練聲曲的選用等都應下到細處,從經(jīng)驗的角度給學生設計好前進的方向和聲樂發(fā)展的進程,讓學生目標明確、思路清晰、不浮躁、不急于求成,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循序漸進地學習聲樂。
八、為學生籌劃演出和對外推介的能力
學以致用,演練與實踐相結合,這是技術學科必須遵守的原則,聲樂也是如此,“閉門造車”的教學法最終是要失敗的。操縱機器都需要有反反復復的實踐—總結—再實踐的過程,更何況聲樂演唱?它是高于操縱機器的一項神經(jīng)、肌體、思維、想象、情緒、聽覺、視覺、觸覺等相結合的技術活動,更需要不斷地實踐—總結—再實踐。沒有豐富的舞臺經(jīng)驗和對外交流,沒有適當?shù)谋硌輰嵺`和視聽反饋,就不能準確地反映教學的成果與問題,形成近似于盲目的教學,同時也失去了教學的意義。
總之,要實施聲樂的有效教學,在具備一定的教學條件下,決定因素在于教師素質問題。希望廣大聲樂教師以培養(yǎng)聲樂人才和提高教學效率為己任,不斷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質,加強聲樂教學的理論研究與科學實踐,積極探索出更多實施聲樂有效教學的好路子和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