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討論中國學生在英語聽力中所存在的問題,探討了聽力語篇中的語義銜接,提出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加強用語篇語言學理論指導聽力實踐。
關鍵詞: 語篇分析 語義銜接 聽力理解
1.中國學生英語聽力存在的問題
聽是日常生活中運用最為廣泛的語言技能,是言語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聽不僅是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還是吸取語言營養(yǎng)不可缺少的渠道。電臺節(jié)目、演講報告、課堂講解、電話交流、日常交談等無不涉及聽力。據(jù)國外的一些研究人員估計,人們的聽是說的兩倍,是讀的四倍,是寫的五倍。
如何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是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和課題。中國學生在聽力方面主要存在如下問題:(1)語言知識不足;(2)英美文化背景知識匱乏;(3)在聽的過程中受到母語的干擾;(4)學習者語篇分析意識薄弱;(5)學習者存在焦慮心理。其中,我們要特別關注的是語篇分析意識薄弱這個問題。在聽力教學中,經常有這樣的情況:聽力材料很簡單,語法、單詞都沒有障礙,但是學生在收聽后往往只獲得只言片語,無法利用這些支離破碎的語素組合出完整的意義,或者不知如何解讀組合所得的信號,完全陷入一種“混沌”狀態(tài)。這就是由于學習者不善于在收聽的過程中捕捉語境信息,不善于將自己的已知信息和錄音中的新信息結合起來。
聽力理解是一個復雜的語言解碼過程,受到語境知識、文化語境、情景語境和上下文語境、語言和認知心理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是聽者通過聽覺接受語言信息,進而通過思維活動進行加工、理解、儲存、綜合處理后,連貫地理解所聽內容而反饋回來的積極的、交互的活動。聽力理解的對象是語篇而不是孤立的句子和單詞。如果只注重聽力材料的只言片語,那就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語篇的全局觀和整體性則要求學生應具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能力,能夠融合所聽到的部分材料,了解語篇的話題和主旨。
2.語篇與語篇分析
語篇指的是實際使用的語言單位,是一次交際過程中的一系列連續(xù)的話段或句子所構成的語言整體。根據(jù)韓禮德(Halliday)的觀點,語篇(discourse)是一個語義單位或意義潛勢的現(xiàn)實化,任何一個口頭或書面語言片段,不論其長短,只要能構成一個語義整體,即表達完整的意思,就可以稱之為語篇。
語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是指對比句子更長、以交際為目的的語言片段所作的語言及交際功能的分析,旨在找出帶有相似語境的話語系列,并確定其分布規(guī)律。它以語篇為基本單位,從語義、語法和語用幾個方面分析文本,研究語篇的結構、句子的排列、句際關系、會話結構、語句的指向性、信息度、句子之間的語句銜接和語義上的連貫等內容,強調文本的一致性和連貫性;是使讀者科學系統(tǒng)地分析語言材料在文章中的相對位置是如何產生意義的,并識別篇章中的結構模式及規(guī)定這些模式標記的語言手段。語篇分析的目的就是發(fā)現(xiàn)這些規(guī)則。
語篇分析能力指分析、綜合、推斷等高級智能,即從宏觀的角度出發(fā),將語篇作為一個整體來處理,在理解語言形式結構的基礎上,分析作者布局謀篇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手法,并結合文章的語言了解與目的語相關的社會文化知識和其他各種知識,從而不僅理解構成所讀語篇的句子和段落,更重要的是正確地領會作者的意圖、文章的結構,提取出重要而又有意義的信息。
3.聽力語篇中的語義銜接
Halliday和Hasan認為銜接是一種語義上的關系,是語篇的非結構性特征。他們在Cohesion in English一書中所研究的銜接手段是非結構性研究機制的,即把語篇的小句及以上的單位聯(lián)系起來的形式機制,包括語法銜接手段(照應、替代、省略和連接機制)和詞匯銜接手段(重復和搭配等),這些銜接機制是語篇連貫的一個重要標準。胡壯麟在其理論的基礎上,除補充了上述銜接手段外,還把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及物性理論、主位—述位理論、語境理論以及語用學上的一些研究成果包括進來,豐富了語篇銜接手段。英語聽力理解中會話的素材多數(shù)是建立在這種銜接關系上的,是多數(shù)命題的核心和基質,因而銜接關系成為聽力理解中語言形式和命題之間的關系所在。下面僅結合實例就非結構性銜接手段在聽力理解中的應用作一分析。
英語中的語篇銜接指語篇研究中的語言組織方面。語篇由句子構成,句子與使用語言的情景產生聯(lián)系,把與情景相關的句子連成一篇,需要句子與句子之間有紐帶關系,這種紐帶關系就是語篇的銜接,銜接的結果便是連貫。在英語的實際運用中,若想將一組意義相關的句子或語段合乎邏輯地連接起來,構成文章,必須運用連接手段才能保證整個語篇在意義上的連貫(coherence),進而達到讓讀者循著作者的思維脈絡完全明了語篇主題的目的。語篇的完成只具有句子之間或語段之間在結構上的黏著性(cohesion)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種結構上的黏著性在語篇的構成中只能作為語法手段出現(xiàn),而若想讓讀者準確地把握語篇的中心思想,就必須十分注意語篇在意義上的連貫性,這樣才能使語言的交際作用得以實現(xiàn)?!坝⒄Z語篇意義上的連貫由語義性銜接來完成”。換言之,語義性銜接保證了語篇中各級成分之間的語義關系。
3.1過渡詞語作語義性銜接
語篇中過渡詞語的運用可完成整個語篇意義上的連貫任務。這種過渡詞語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1)段落中句子間的過渡詞語可使一個句子所表達的思想平穩(wěn)地過渡到下一個句子中,使讀者隨著作者的思維脈絡運動;(2)段落間的過渡詞語起承前啟后作用。使前述段落所表達的思想可平穩(wěn)向前發(fā)展而推進到下一個段落?!叭绻唤M意義相關的句子不通過一定的過渡詞語合乎邏輯地連接起來,這組句子就不能構成篇章,就不能具有篇章所必需的黏著性(cohesion)和連貫性(coherence)”。
歸納起來英語聽力中常見的過渡詞語具有以下幾種語義銜接功能:
3.1.1照應
照應是指在句子層面和超句結構中與照應對象之間形成相互參照或解釋,從而發(fā)揮銜接功能。從類型上可分為人稱指稱、社會指稱、地點指稱、時間指稱和語篇指稱。在聽力理解中,不乏有含照應和指稱的會話,準確理解和把握其所參照或解釋的對象對于理解會話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1.2替代
Halliday和Hasan(1976)認為替代指英語中的少量語言形式,其功能是替代上文中的某些詞語,但兩者不存在認同的一致關系,替代進一步分為名詞替代、動詞替代和小句替代。與替代對象之間的索引關系使語篇中的句子緊密地連接在一起,而起到語篇銜接的作用,而準確理解和把握其替代的對象才能完成聽力理解。
3.1.3省略
省略指某結構中未出現(xiàn)的詞語可以從語篇中的其他小句或句子中找回,因此這里指的是句法上的省略。省略在某些語篇中是常見的,如筆記、廣告及小說中的人物角色的內心獨白等,提示思想或形象的快速移動(Wales,1989)。同替代一樣,省略也可分為名詞省略、動詞省略和小句省略,聽力理解中會話的材料一般很簡短,通常會有省略這種銜接手段。
3.1.4連接
Halliday認為語篇連接共包括“增補”、“轉折”、“原因“、“時間”等四種語義聯(lián)系。隨著其理論的不斷完善,胡壯麟按連接語義區(qū)分的范疇把連接分為四大類:添加、轉折、因果、時空。
3.1.5詞匯銜接
詞匯層體現(xiàn)形式為重述和搭配。Halliday和Hasan認為重述可以分為重復、同義與反義、上義與下義、詞匯重復等,指的是某個詞通常是關鍵詞在同一個語篇中重復出現(xiàn)。胡壯麟(1994)補充了泛指詞的重復,而搭配(亦稱同現(xiàn))指不同的詞匯在意義上是有所聯(lián)系的,包括一般意義上句子中同一結構內的詞語搭配和跨句詞項習慣性共現(xiàn)類型的搭配。
4.結語
要提高學生在聽力中的語篇分析能力,一方面,教師應加強對語言學知識的自主學習,使其能夠綜合運用現(xiàn)代語言學理論指導英語聽力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知識能力,以此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對學生目的語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行為。這樣,學生就會逐步掌握以文化背景為依托的語境知識,自覺地把語境知識運用到聽力的理解中來,穩(wěn)步提高聽力水平。
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在聽力理解中重視銜接手段,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對聽力材料中的語言難點的講解,而要挖掘語篇因素,多層次地進行語篇分析,加強用語篇語言學理論指導聽力教學的實踐研究;而學生平時也應多積累,以期達到提高聽力理解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2]Halliday. M.A.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EdwardArnold,1978.
[3]黃藝平.語境因素與聽力教學[J].高教論壇.2006,4.
[4]胡壯麟.語篇分析在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教學,2001,1.
[5]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
[6]劉國忠.對聽力教學模式的思索[J].外語電化教學,2000,12.
[7]劉蔚銘.語篇教學的目的——篇章能力管窺[J].外語教學,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