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作者通過對江西省20所普通高校體育俱樂部的開展情況進行實地調查研究,了解江西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開展存在的問題,并對所得的數據進行分析,依據結果提出建議,旨在為江西省高校體育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 江西省 高校體育 體育俱樂部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江西省20所高校:井岡山大學、江西師大、江西農大、贛南醫(yī)學院、贛南師院、江西科技師范學院、華東交大、南昌大學、九江學院、宜春學院、上饒師范學院、東華理工大學、南昌航空大學、江西財經大學、南昌理工學院、江西中醫(yī)學院、南昌理工學院、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萍鄉(xiāng)高等專科學校、新余高等專科學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檢索CNKI、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等獲得大量關于體育俱樂部發(fā)展的期刊文獻資料,并通過互聯(lián)網查詢相關信息。查閱近幾年來關于俱樂部體育發(fā)展改革方面的期刊文獻資料100多篇,進行整理與分析。
1.2.2問卷調查法。對江西省20所普通高校學生隨機發(fā)放問卷2000份;男生1000份,女生1000份;回收1936份,回收率96.8%;有效試卷1928份,有效率為96.4%。對20所學校體育教師發(fā)放問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120份,有效率100%。
1.2.3數理統(tǒng)計法。運用SPSS13.0軟件對問卷調查所獲得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江西省高校體育場地現(xiàn)狀。
從調查中我們看到大學生喜歡的運動項目大都需要場館和設施的支持。但近幾年的擴招使本來就不多的場地器材變得更為擁擠(見表1),且某些項目的場地只出現(xiàn)在少數學校,分布極不平衡。雖然各個學校不斷投資修建新的場地,購買新的器材,但僧多粥少的現(xiàn)象依然沒有多大改觀。在調查學生中因硬件設施不足而影響鍛煉興趣的占40.3%(見表2),這說明硬件設施不足直接影響了高校俱樂部的發(fā)展。
表1 江西省高校場地平均值(個)
表2 影響學生參加俱樂部活動的因素(%)
注:*表示男生與女生之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其他男女生之間無顯著性差異,下同。
2.2專業(yè)教師缺乏影響體育俱樂部活動的開展。
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體育教育以競技項目為主,而在競技項目中又以便于開展、耗資較少的項目為主,致使高校體育教師的專長多集中在田徑、三大球等項目上(見表3),而像網球、羽毛球、體育舞蹈等娛樂性較強項目的專長教師較少,甚至緊缺。調查發(fā)現(xiàn),約有25.6%的學生認為沒有專業(yè)老師的指導是影響他們參與俱樂部活動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3 專項教師在整個體育教師中的比例(%)
2.3體育俱樂部的有償消費影響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目前在江西省高校中的體育俱樂部都是有償消費,這是由于高校場館及設施緊缺,場館和器材超負荷運轉,為了保證場館和器材的安全運營,必須對其及時地維護、保養(yǎng),還需要有專人管理。這些費用對在經濟上不能獨立,要靠家庭支持的學生來講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特別是對于來自偏遠農村的學生來講無疑是奢侈品。在對“影響學生參加體育俱樂部的因素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由于經濟因素而影響積極性約占調查人數的36.4%,男女有顯著性差異(見表4),說明女生在花費方面較男生謹慎。其中部分學生(13.59%)對花錢鍛煉存在抵觸心理,寧愿用自己的方式去鍛煉,這使鍛煉缺乏系統(tǒng)性,也難以持續(xù)。
表4 經濟因素影響學生參加俱樂部活動
注:*表示男生和女生在經濟抵觸心理上有顯著性差異,p<0.05。
2.4學生興趣和學習氛圍影響學生參與俱樂部活動。
調查發(fā)現(xiàn)有30.6%的學生因為興趣而參加俱樂部,男女沒有明顯的差異,另有18.9%的學生因為周圍人的影響而參加體育俱樂部,這部分人中女生相對較多(見表5),男女之間有顯著性差異。這說明體育鍛煉的興趣和氛圍是影響學生參與體育俱樂部重要原因之一,特別是女生容易受周圍人群的影響,所以如何提高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營造鍛煉氛圍對于體育俱樂部的開展有重要作用。
表5 俱樂部組織活動的參加情況(%)
注:調查對象范圍為參加過俱樂部學生
2.5學校課程的時間安排影響大學生參加俱樂部的體育活動。
據調查,“沒有時間”是影響學生參與體育俱樂部的主要原因之一,38.9%左右的學生不參加俱樂部的體育活動與學校的課程安排很有關系,其中男生與女生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學生普遍反映文化課安排得太分散,有時下午的三四節(jié)和晚上都可能排課,再加上一般學校在大二、大三的課程相對較多,而這兩年恰是學生適用了校園生活,希望豐富生活和有強烈交往欲望的時期,時間安排的不合理使學生失去了參與的機會和交往的平臺。
2.6組織管理不利和學生骨干作用較差影響體育俱樂部的開展。
在體育俱樂部中教師只承擔設計、輔導、檢查、指導等任務,缺乏對各項目成績綜合評定的尺度及相應的獎懲制度,雖然部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但某些自我管理能力較差的學生任意玩耍,最終學會的東西不多,這也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調查發(fā)現(xiàn)有128人因為管理較差不愿意參加活動。在體育俱樂部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發(fā)揮學生的骨干作用,但目前存在的各類體育教學俱樂部骨干沒有群眾基礎,組織能力都較差,致使能積極參加俱樂部組織的活動的不到一半(見表6)。
表6 參加體育俱樂部的目的(%)
注:*表示男生與女生之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其他男女生之間無顯著性差異,調查對象是參加過俱樂部的學生。
2.7傳統(tǒng)觀念和松散的成員關系影響體育俱樂部的開展。
傳統(tǒng)教育觀念根深蒂固,導致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接受需要一段時間,調查發(fā)現(xiàn)愿意參加體育俱樂部或者愿意以俱樂部的形式上課的學生占56.8%,參與的目有很多(見表6),不愿意參加的占20.5%,另有22.7%一般可有可無,這說明學生對體育俱樂部這種新鮮事物雖然大多數學生持贊成態(tài)度,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還沒有意識到俱樂部體育的重要性。此外體育俱樂部教學主體是學生,所以課內外互相幫助來完成學習內容是必須的。調查發(fā)現(xiàn)目前參加俱樂部鍛煉的學生課上部分大都能互相幫助(78%),但課后能夠保持聯(lián)系的人較少(47.2%)(見表7),男女有明顯的差異,畢業(yè)后能保持聯(lián)系的人估計會更少,這種松散的成員關系影響俱樂部的持續(xù)發(fā)展和學生健康素質的持續(xù)提升。
表7 俱樂部成員之間的關系(%)
3.建議與結論
3.1加大場館的投入,尋求政府支援,逐步減少本校師生場館使用環(huán)節(jié)的費用。
學校應加大場館的投入,進一步解決體育設施的缺乏問題,發(fā)動學生自覺維護和維修自己經常使用的設施,使用完畢后自覺打掃衛(wèi)生,減少場館管理費用,若為耗費性較大的設備器材,在收費上應做到既合理又照顧到經濟困難學生的實際情況。此外,學校場館可以采用與社會公用的方式尋求地方政府的財政補貼。如德國體育俱樂部場館大部分場館歸政府所有,俱樂部免費或付費使用,尤其是運動館的比例高達85.9%。這些運動場館中除了少部分為公共設施外,大多數都分散在學校里面[1]。
3.2建立受學生歡迎的俱樂部,吸引學生學習興趣。
普通高校建立大學生體育俱樂部是我國高校體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新事物,目前已顯示出其生命活力,對高校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是積極而深刻的[2]。江西省應根據學校現(xiàn)有條件,盡可能建立多種學生所喜愛的單項俱樂部,學生可根據自己對體育項目的興趣自由選擇加入俱樂部。俱樂部除組織學生參加各種體育鍛煉外,還可組織體育知識講座、體育咨詢、裁判員培訓和各種社會體育活動實踐,努力吸引學生加入其中。
3.3優(yōu)化教師組合,教學過程變主導為指導。
專業(yè)教師缺乏是影響學生參加體育俱樂部的重要原因,學??蛇m當引進,或者組織現(xiàn)有教師進修提高教學水平,同時各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給予參與體育俱樂部指導的教師以課時補助,增加教師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減輕學生的負擔。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注意角色的互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為主體[2],教師起指導作用,最后學生的成績也可由全體學生和教師參與評定,如最后的考核全體學生和有關教師參加,每一個學生的成績由全體學生按照規(guī)則和標準進行評議,最后成績交給教師評議組審議和修訂,作為正式成績[3]。
3.4調整課程安排,增加俱樂部的凝聚力。
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時間相對較多,但是比較分散,學校在安排課的時候可以考慮全校范圍內留有幾個下午和晚上作為組織體育俱樂部活動時間,這樣既不會影響正常的上課又不會耽誤鍛煉,還能提高場館的利用率。此外,開展多種娛樂、比賽性的活動凝聚俱樂部學生的團隊精神也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鍛煉的繼續(xù)和終生體育意識的形成。據了解,這一點德國的體育俱樂部做得比較好,在崇尚團隊精神的德國,俱樂部憑借俱樂部團體成員的密切關系,形成一種特殊的社會聯(lián)系,留住各自成員[4]。
3.5改變傳統(tǒng)觀念,養(yǎng)成終生鍛煉習慣。
高校體育是學校體育的最后階段,是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銜接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高校體育應摒棄階段性體育的教育觀念,進一步樹立終身體育觀念,既注重學生在校期間的健康教育,又要為學生走向社會奠定必要的體育基礎,使高校體育成為階段性教育與長遠性效益相結合的終身體育教育。
3.6加強管理,明確鍛煉目標。
體育俱樂部的質量管理必須通過健全的學校體育工作指導系統(tǒng),使教師和學生明確活動目標和活動進程的質量標準,在活動中自覺地貫徹執(zhí)行,進行自我調控。
4.結語
高校體育俱樂部突出體現(xiàn)了學生主體的選擇性,滿足了學生個體發(fā)展的需求,為學生養(yǎng)成自我鍛煉習慣和終生體育意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所以高校體育俱樂部必將成為高校體育活動的主要組織管理形式,也將成為江西省高校體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但目前就江西省本身的實際情況看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劉波.德國體育俱樂部體制與學校體育關系的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8,(1):88-93.
[2]周云飛.高校體育教學推行俱樂部模式的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6):93-94.
[3]趙志明.英國大學“能力教育”對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啟示[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6):110-115.
[4]傅光磊.德國學校體育俱樂部特點及其對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的啟示[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2,(6):14-15.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子課題(FLB070498-A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