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對中學生的學習效果有著很大的影響。教師應注重中學生心理因素的開發(fā)及教學方法的改進,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guān)鍵詞: 開發(fā) 中學生 心理因素 自主學習能力
從廣義上講,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因素都可以總稱為心理因素。從狹義上講,心理因素主要由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組成。教育不僅應注重對學生智力的開發(fā),更應注重對學生心理因素的開發(fā)。
一、心理因素影響教學效果
1.心理因素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是一個“教”與“學”雙向信息傳遞的流程。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對信息進行有效加工和輸出,并根據(jù)學生反饋的信息隨時進行適當調(diào)控;而學生則對教師輸出的信息主觀能動性地吸收、轉(zhuǎn)換和儲存。信息轉(zhuǎn)換能力,取決于雙方的交流,積極配合。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顧學生精力是否集中,情緒是否飽滿,是否進入到了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只管自己單方面輸出,在學生方面可能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那些有強烈學習動機、學習自覺性較高的學生,可能還會勉強進入學習狀態(tài),主動吸收、轉(zhuǎn)換并儲存所獲得的信息;而那些缺乏學習自覺性與積極性的學生,就不能較好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有的可能還會想入非非,甚至干一些與教學過程毫無相關(guān)的事情,根本談不上對教學信息的吸收、轉(zhuǎn)換與儲存。這樣教學雙向傳遞的信息就會部分地中斷了,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
2.影響中學生學習的心理因素
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智力水平相差無幾,但受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的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大不相同。
(1)動機的影響。如果一個學生的學習動機不強,學習目的不明確,就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只會處處陷于被動。如聽講不認真、不能自覺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以致造成惡性循環(huán),最終對學習失去興趣;相反,如果一個學生學習動機強烈,學習目的明確,他就會自覺地、積極地學習,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樣學習就會變得輕松而充滿樂趣。
(2)興趣的影響。興趣對學習效果的影響是眾所周知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如果沒有學習的愿望,沒有學習的興趣,就不可能積極主動地學習,也就不可能有效地掌握所學的知識。
(3)意志力的影響。意志薄弱的學生,在學習上受到挫折(如考試不及格)時,就會悶悶不樂,產(chǎn)生恐慌或焦慮,進而懷疑自己的智力、能力,感到自卑、失望、消沉,嚴重影響學習成績。相反,意志力強的學生即使面對挫折也不灰心、不氣餒,敢于競爭、善于競爭,學習成績會不斷提高。
(4)情感影響。學生成績差異的四分之一可由個人的情感特征加以說明。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某個學生把一種情感經(jīng)歷帶入學習,這種情感歷史能影響他對待學校的一般看法,或者影響其對某一課程的學習。一個積極學習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或者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和恐懼的學生,學習得更輕松、更迅速。
二、注重中學生心理因素的開發(fā)
既然心理因素對中學生的學習有如此大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開發(fā)中學生的心理因素就顯得十分必要。如何開發(fā)中學生的心理因素,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之自覺地、主動地參與一切與教學有關(guān)的活動,這是一個值得每個教師關(guān)注的問題。
1.培養(yǎng)學生正確持久的學習動機
一些學生或迫于考試的壓力,或出于個人某些愿望,暫時可產(chǎn)生學習動力,但這種動力是不大可能持久的。要使學生形成持久的學習動力,必須使之認識學習的重要意義,教育其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確立學習上的責任感及進取心,使其把個人命運與祖國前途聯(lián)系在一起。教師不僅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更要注意為人師表,重視感化作用,使情感與認識凝成信念,憑借意志使之鞏固,從而形成勤奮學習的強大的動力和精神支柱。
2.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有了正確的學習目的和動機,教師還要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不斷激發(fā)學生興趣,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經(jīng)久不衰。如果教師將教學過程處理得枯燥呆板,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就會受到極大的挫傷。如果教師不論授課內(nèi)容,千篇一律利用老教法、老套路,都會使學生覺得獲取的信息索然無味,久而久之,他們的學習興趣就會喪失殆盡。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地去感知、去認識、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力求科學有效地揭示知識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教師在處理教學內(nèi)容時應該注重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具體而言,教師可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與學生心理水平,有的放矢設(shè)疑,引導學生去積極思考,尋求解答,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經(jīng)過自己的積極思維,解決了疑難,獲取了新知識,就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也就增強了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對教學中的一些難點,教師最好引導學生利用原有知識進行聯(lián)想、歸納、對比、推斷、演繹,然后得出結(jié)論。這樣學生既學會了新知識,又鞏固了原有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另外,教師的講解還應富于節(jié)奏。教師應視教材內(nèi)容難易度不同,注意詳細得當,講練結(jié)合,節(jié)奏快慢有度,把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使用得更為科學合理,這樣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葉圣陶先生指出:“凡為教,目的在于不需要教。”這說明了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性。教師應該盡一切可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自己多操練、多運用、多實踐,培養(yǎng)學生實際運用的能力。只有教師的苦教而無學生自覺的實踐活動,教學不會有成效。“善學者師逸而功倍,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教師不僅要鉆研教材教法,而且要了解學生與學習規(guī)律,注意在學習方法上對學生進行指導,使之提高學習效率。
4.建立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
教師應該關(guān)心學生、愛護學生,設(shè)身處地為學生著想,體諒學生的難處,盡可能地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和生活上的困難。只要教師愛學生,真心幫助學生,學生就會親近教師,把教師當朋友。這就是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學生一旦喜歡某位教師,就會對該教師任教的學科產(chǎn)生興趣。因此,建立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而且有利于開發(fā)學生的心理因素。
總而言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不是簡單地向?qū)W生灌輸知識。教師應該根據(jù)形勢的發(fā)展,不斷地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心理因素的開發(fā)。
參考文獻:
[1]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公共必修心理學系編.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2.
[2][美]B.S.布盧姆等編.教育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3]克里·摩斯.EQ情商[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
[4]劉獻君.高等教育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