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好的導語可以吸引學生,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引導他們深入文本,進而深入作家的心靈。如果我們能根據(jù)學生的知識積累、生活積累,設計出個性化的導語,就可以將學生帶入語文的天地。
【關鍵詞】語文教育 課堂教學 導語 課堂設計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構建課堂應從導語開始。一個有創(chuàng)意的導語,不僅能牢牢地吸引學生,而且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進而深入作家的心靈。
導語,好比文學作品的序、楔子,戲劇中的序幕,不僅僅要介紹作者、作品,還要調(diào)動一切積極因素,將文本中飽含深意的藝術形象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置身其境,從而在情感上受到觸動、感染,為之陶醉。
一個恰當?shù)膶дZ,要合乎以下常規(guī)要求:
(1)目標明確。導語的作用是橋梁,是紐帶,目的是自然過渡到教學內(nèi)容,因而導語設計要圍繞教學目的和教學重難點。
(2)簡潔明了。導語固然重要,但畢竟不是最主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長了,會分散學生注意力;設計花哨了,會喧賓奪主,沖淡主題。因此,內(nèi)容要提綱挈領,語言要簡明精當。
(3)新穎靈活,富有啟發(fā)性。教師首先要深入文本,并且要深入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知識儲備,從而設計出針對學生實際并富有創(chuàng)意的導語,激發(fā)學生的探求欲。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在同仁的課上認真學習,自己也做過大量的嘗試,覺得有很多好的設計值得借鑒:
一、以對聯(lián)導入
在安慶市中學語文優(yōu)質(zhì)課比賽中,一位選手執(zhí)教《范進中舉》,導語是這樣設計的:
回憶去歲饑荒,五六七月間,柴米盡焦枯,貧無一寸鐵,賒不得,欠不得,雖有近戚遠親,誰肯雪中送炭?
僥幸今朝科舉,一二三場內(nèi),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經(jīng)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張三李四,都來錦上添花。
這副對聯(lián)與課文內(nèi)容密切相關,單刀直入,又簡潔自然,還與課文表現(xiàn)手法相同——范進中舉前后不同的境遇形成鮮明的對比。以對聯(lián)導入,既有傳統(tǒng)文化的因素,又闡釋了文本,可謂匠心獨具!
二、以古詩詞導入
在安慶市第三界教壇新星比賽中,桐城二中占淑紅老師的導語設計引用古代詩詞,意蘊豐富,飽含詩情。
《故都的秋》導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悵地歌唱,“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彼斡裨凇毒呸q》中悲傷地吟誦,“悲哉秋之為氣,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無依時吟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蹦敲?,秋在現(xiàn)代文人郁達夫心中,又該有怎樣的一番滋味呢?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故都的秋》,走進他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
《夢游天姥吟留別》導入: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提到離別,我們腦海里會跳出唐詩宋詞里許多美麗而哀婉的詩句:或感傷如“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或蘊藉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或纏綿如“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不過,在我們今天所學的這首詩中,我們看不到淚眼,感受不到纏綿,讓我們一同走近李白,去感受他的浪漫的詩風和傲岸的精神。
以古詩詞導入,讓學生在詩情畫意的背景中進入文本,從而品評文本。
三、影像和導語相配合
在教《再別康橋》時,我制作了一個課件,首先在屏幕上展示出康橋圖片、徐志摩照片和詩題,接著配上導語:這座橋,風光旖旎,聞名遐邇;這個人,風流倜儻,譽滿詩壇;這首詩,飄逸靈動,情思綿遠,你想走上這座橋,了解這個人,欣賞這首詩嗎?
富有吸引力的影像和有感染力的導語相配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大家興趣盎然。
四、動手和動腦相結合
在教學《沁園春·長沙》這首詞時,我首先掛出“橘子洲頭”的畫卷,讓學生欣賞畫面,然后再根據(jù)詞作自繪圖畫,設計解說詞。最后總結再讀出自己的導語: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我們的祖國風雨飄搖,農(nóng)民運動風起云涌,青年毛澤東置身其間,他志存高遠,自湖南赴廣州開辦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途經(jīng)長沙,重游橘子洲,憶起昔日“同學少年”,感慨今日重任在身,抒發(fā)奮勇報國主宰沉浮的情懷。
這樣,激發(fā)學生自己動眼,動手,動腦,動心,詞的深層含意在這一番創(chuàng)造中已是了然于胸,學生很快就深入詞的情境,并熟讀成誦。
五、從課外積累導入
教學《邊城》時,我的設計是:
他的二姐張允和挽他: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他的學生汪曾祺評他:除了魯迅,還有誰的文學成就比他高呢?
他為自己寫下了這樣的墓志銘: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以識“人”。
這個人是誰呢?——湘西秀士沈從文。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他創(chuàng)造的美麗的“邊城”。
教學《燭之武退秦師》時,我這樣設計:
同學們讀過《三國演義》吧,第四十二回中張飛立馬于長坂橋上,怒目橫矛,一聲如雷斷喝,嚇退曹操十萬大軍,乃勇也;第一百零四回中諸葛亮死后,其木像嚇退司馬懿大軍,乃智也。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位古人,出自《左傳》,他憑一張三寸不爛之舌說退秦晉聯(lián)軍,他就是在國難面前挺身而出的燭之武。燭之武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呢?讓我們把時間回溯到公元前630年,去鄭國看一看。
這樣的設計,鞏固了一些學生的課外積累,又引導了另一些學生補充課外閱讀,同時激發(fā)了學生的探求欲。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如果我們能根據(jù)學生的知識積累、生活積累,設計個性化的導語,啟其心智,對于激活語文課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無疑有深遠的意義。
★作者簡介:葛徐棟,安徽省潛山縣野寨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