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語文教師既要抓好基本功的培養(yǎng),又必須對學生不斷進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因此,語文教學應盡量還原生活,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生的愿望,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使學生通過學習真正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做到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語文素養(yǎng) 生活體驗 學習效率 素質教育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tǒng)一,它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既要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多思、多讀、多寫,又要不斷進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那么,語文教學怎樣才能使兩者和諧統(tǒng)一呢?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語文教學應盡量還原生活,并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教學活動置于逼真的情景(社會背景)之中,從而激發(fā)學生聽、說、讀、寫的強烈愿望,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的生活。
一、利用沖突(反差)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實踐表明:學生除了對新奇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外,還對和他們的生活體驗有反差的東西也特別感興趣。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鉆研教材發(fā)現(xiàn)并把握教材中的內容沖突或生活反差,聯(lián)系實際設置情景誘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首先,抓住教材的內容或情節(jié)沖突,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并使他們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學七年級語文版教材中的《風箏》一課時,我考慮到按照學生的生活體驗,他們都知道放風箏是一件令人心情愉快的事,若不動些心思,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因此我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決定引導學生抓住課文情節(jié)的沖突來切入教學。于是我向學生提出:“我”看見“晴朗的天空中”、“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時,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而不是愉悅)?”這個問題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產(chǎn)生了強烈的反差,使他們產(chǎn)生了好奇心,強烈的求知欲望驅使他們認真閱讀課文。通過思考討論后,學生們才知道原來那是作者關于風箏的一段往事的回憶所激起的心中波瀾,是他反省過去對小兄弟的“精神虐殺”的情緒體現(xiàn),沉痛、悔恨、自責、內疚交織成的悲哀蒙罩著心頭,才形成了這種情感的反差。全班同學圍繞這個問題做讀—想—議,我便適時引導學生把握文中的積極意義:這種回憶的悲哀更加重了現(xiàn)實的嚴冬的肅殺,但作者卻沒有畏縮地“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而是積悲成憤,憤然前行。文章的結尾也分明顯出積極、昂揚的激情。借此讓學生懂得面對挫折、陷入困境時應該不氣餒,從自我反省中去探求新的出路。
其次,抓住課文中的對比,讓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感知。教材中強烈的對比也是學生產(chǎn)生求知欲的主要因素,它能使學生快速地進入角色,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如《挖薺菜》一課,我首先向學生提出:為什么現(xiàn)在生活這么幸福,而“我”卻還是喜歡挖薺菜、吃薺菜?接著再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對比烘托:今昔對比,兩個社會兩重天;舊社會與大自然對比,舊社會如此黑暗,大自然是那樣美麗自由;新老對比,兩代人的兩種思想;“我”和羊、鳥對比,羊能回圈,鳥能歸巢,“我”卻有家難歸。于是課堂上頓時議論紛紛,學生經(jīng)過了對照和相互之間的討論交流,體會到作者其實是借對薺菜的喜愛之情,闡明自己對生活的態(tài)度,表達對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的贊美。學生通過學習,懂得了作者真誠地希望兩代人能成為心心相印的好朋友,衷心地希望年輕一代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這樣利用學生生活實際和教材內容的反差,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自然地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培養(yǎng),并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用生活的體驗來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認識活動與情感是緊密聯(lián)系的,任何認識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誘發(fā)下產(chǎn)生的。在教學中,我們要積極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尋找與文中的生活相似的體驗,使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進而更好地進行教學實踐活動,這樣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朱自清的《背影》為例,當“我”看見父親“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時,“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作者的這一“感動”,很多同學都體驗過。我就調動學生已有的情感生活,通過學生的體驗進行教學。先讓學生了解“感動”是什么意思?再要求學生找出作者感動的情緒表現(xiàn)在哪里?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很快發(fā)現(xiàn)作者由于“感動”,而流下了淚,并且后來再看到、想到這一“背影”,仍是禁不住流下眼淚。此時,我因勢利導,讓學生根據(jù)課文展開想象,把父母對自己的關愛讓自己感動的生活體驗激發(fā)出來。結果,讀課文時學生感情投入并朗讀得聲情并茂??梢姡诮虒W中,調動學生的已有的生活體驗進行語文實踐活動,不僅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得以加強,也使學生的閱讀習慣、想象能力都得以提高,還
培養(yǎng)了學生豐富的情感。
三、透過社會生活的折射來陶冶學生的情操
生活是個大課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義遠遠大于我們的課堂教育。在教學中我們如果有意識地把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場景和教學內容聯(lián)系起來,那么這樣的教育效果比單純說教的效果要好得多。
例如《心聲》一課的教學任務完成后,我就以續(xù)寫《心聲》為題,讓學生根據(jù)課文展開合理想象。由于課文故事性強,又切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故此,學生寫作熱情高漲、想象奇特、感情深刻。在他們的續(xù)文中,既有李京京與爺爺在一起過著幸福生活的結局;又有李京京的父母不再吵架,一家人和和睦睦的美好景象;還有李京京憑著努力,終于成為“三好學生”等內容。通過課堂的延續(xù),學生的心靈得到了凈化。
再以《挖薺菜》為例。當完成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我布置了這樣的作業(yè):這篇文章有許多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如果是你的長輩要求你跟他(她)一起去挖薺菜、吃薺菜,你會怎樣做,怎樣想?有的學生對長輩的這種做法抒發(fā)感想——應該體諒、尊重長輩,消除“代溝”;有的學生發(fā)表看法:對照新舊社會,發(fā)現(xiàn)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應該更加珍惜;而有的學生則感受到祖國越來越富強,應該更加努力來報效祖國等等。這樣的教學,由于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所以不僅豐富了教材而且發(fā)展了教材,更使學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挖掘教材里面的生活因素,并和諧地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相結合,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成倍提高,也使學生在學習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凈化了自己的心靈,更使學生通過學習真正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做到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作者簡介:張朝文,廣東省潮陽區(qū)上堡初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