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敝挥猩鷦有蜗蟮恼Z言,才能感染讀者,成為文章的魅力之所在。比喻是一支小小的魔棒,在扮靚語言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表達中把它指向哪兒,哪兒就會化出新穎,化出真切,化出神奇,展現(xiàn)語言的智慧與魅力。那么,我們?nèi)绾卧谡Z文學(xué)習(xí)中善用這支魔棒扮靚語言呢?
一、 立足創(chuàng)意表達,化出新穎
語言表達貴在有“創(chuàng)意”,想他人所未想,言他人所未言,有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新思維。如古人寫愁,唐朝詩人李白寫“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居然寫出了愁的長度。南唐后主李煜所寫:“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睂n愁比做長長的江水,令人很容易理解憂愁之多,是多么富有創(chuàng)意呀。宋代詞人秦觀寫“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將愁比做深海,愁有多深重,讓人讀了就有感覺了。
要想有新穎的比喻,就得力求喻體的陌生化。怎樣做到這一點呢?我們以“夏天的夜晚”為例,首先要想清楚夏天的夜晚給我們怎樣的感覺呢?寧靜、朦朧,用一個詞來表達這種體驗就是“柔軟”。第二步就是尋找能體現(xiàn)“柔軟”一詞的“物”,這類物較多,也許你會先想到諸如絲巾之類的物,但這個“物”人們太過熟悉,離人們的心理距離太近,沒有新鮮感,我們應(yīng)拋棄它,重新尋找一個離人們心理距離稍遠一點的“物”,以達到陌生化的效果。詩人江河就找到了“湖”這個“物”。確實,湖面的平靜,湖水的“無骨”能較好地傳達“柔軟”這種感覺。第三步,就是形成陌生化的比喻,正如江河所寫的“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的像一片湖”。再比如,“夜深了/世界仿如籠著輕紗的夢”,夢,飄忽、朦朧,輕紗,柔軟、飄逸,柔軟的感覺就可感了。這個過程可濃縮為:體驗感覺,尋找陌生的喻體,形成清新的比喻。
二、 力求喻體神似,化出神奇
語言表達還應(yīng)力求神奇,神似的比喻更能達到出乎意料的陌生化效果。比如,人們在為大樹打比喻時,通常都說“大樹像一把傘”,這是基于二者的形似來作比的,但如果我們基于神似的話,就可以說“大樹像一頭老?!?,二者在精神上神似:默默無聞,無私奉獻。
如何做到神似呢?有以下幾種做法:一是聯(lián)通感官,在視、嗅、聽、觸、味覺之間轉(zhuǎn)換。如“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就是聽覺、視覺間的轉(zhuǎn)換。二是虛實轉(zhuǎn)換。通過比喻化實為虛,化虛為實。如寫愁情,“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就把無形的愁思比喻得具體可感了。而“白發(fā)蒼蒼的蘆葦,是樵子悠悠飄起的一縷秋光,是村姑眉宇間揮之不去的一抹蒼涼的嫵媚”則化實為虛,使語言文采斐然。三是異類比喻。如“大樹” 與“老牛”之間,一是植物,一是動物,二者間以其相似點構(gòu)成比喻。
三、 善于順水推舟,化出真切
語言表達還應(yīng)力求真切。為此必要時還要學(xué)會運用順水推舟的思維來完成比喻。這種方法是指我們在構(gòu)成一個比喻句后,沿著本體和喻體的角度繼續(xù)思考下去,直到發(fā)現(xiàn)新的角度可以把本體或喻體再次比喻;這時再把幾次思維的結(jié)果用一個或幾個比喻句表現(xiàn)出來。這樣的比喻往往極富表現(xiàn)力。
如宗璞《紫藤蘿瀑布》中的句子:“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作者將盛開的紫藤蘿花比喻成“帆”、“船艙”,僅僅是寫紫藤蘿花的形;為了更暢快地表達,又將紫藤蘿花比喻成“笑容”,從而進一步傳達出紫藤蘿花的“神”。再如,《老殘游記》中描寫王小玉,“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養(yǎng)著兩丸黑水銀……”連用幾個比喻,把王小玉眼睛的明亮有神表達得淋漓盡致。
總之,當(dāng)我們以一種智慧的眼光去審視比喻、創(chuàng)造比喻時,比喻這根魔棒就產(chǎn)生了巨大的作用,智慧的語言將帶領(lǐng)我們進入美妙的新世界!
(遷安市遷安鎮(zhèn)第二初級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