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最古老的學科,可以說,自學校產(chǎn)生的那一天起就有了語文課。在這漫漫長途中,語文教學的用具一直非常簡單: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足矣。如今,科技的發(fā)展給這個古老的學科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以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已逐步進入農(nóng)村教學課堂。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就必須以現(xiàn)代化技術為保證,發(fā)揮傳統(tǒng)教學手段所起不到的作用。下面,本人就結合三年來的課堂觀摩和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淺識拙見。
一、 運用多媒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趣”乃萬事之源,“有趣”才有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有趣”才有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古人曰:“教之無趣,不如不教?!笨梢姡d趣是學生獲取智能的開端,奔向理想的橋梁。如邯鄲市農(nóng)林路小學的李會霞老師在教學“有余數(shù)的除法”一課時,就設計了電腦軟件《豬八戒分西瓜》的童話故事。教室屏幕上出現(xiàn)了聲情并茂的畫面:一天,八戒到花果山游玩,恰巧孫悟空外出。八戒就帶著20只小猴摘了70個又大又紅的西瓜。他故作大方地對猴子們說:“你們20人每人3個,剩下的一個就給豬伯伯我吧!”不久,孫悟空回來后就知道了這件事,他嚴厲地斥責了豬八戒,小猴們個個感到莫名其妙。看完故事,李老師就順水推舟,“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呢?”李老師就這樣用故事導課,創(chuàng)設了有趣的學習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 巧用多媒體,引導學生想象
新教材中,有許多語言生動、意境優(yōu)美的詩詞,但對于部分理解能力較低的學生來說,讀后只能達到“霧里看花”的效果。這時,教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啟發(fā)學生用想象去補充和點綴,從而深刻理解語言的內(nèi)涵。如教學《清平樂 ·村居》一詞時,學生對這首詞的理解較為狹隘,于是我精心挑選了一段描繪農(nóng)村自然風光的錄像,讓學生去盡情地欣賞。看完之后,學生思維的火花被迅速點燃,他們再次細讀課文,充分想象,各抒己見。生1說:從“大兒鋤豆溪東”,可以想象出溪東長著一大片綠油油的豆苗;生2說:從“中兒正織雞籠”,可以想象出茅屋附近一定有青翠欲滴的竹林;生3說:從“小兒臥剝蓮蓬”,可以看出小溪里長滿了碧綠的荷葉,其間還點綴著紅白相間的荷花呢!瞧,學生們把隱身在語句背后的景物一下子引到眼前,使山村那清新秀麗的景象在課上一覽無余。真沒想到這段聲情并茂的錄像,能讓學生的想象力達到“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钡拿篮镁辰?。
三、 利用多媒體,陶冶學生的情操
我個人很欣賞孔子“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教學方法,主張用詩歌、音樂來熏陶學生的性情,讓學生在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中受到教育。如為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我特意剪輯并演示了《上甘嶺》《董存瑞》《狼牙山五壯士》等經(jīng)典革命影片的錄像,充分利用多媒體音像效果和感染力強的特點,為學生再現(xiàn)那一個個振奮人心的歷史畫面:方志敏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劉胡蘭從容鎮(zhèn)定,視死如歸;董存瑞拉著導火索,高喊:“同志們,為了新中國,沖啊!”他炸開了勝利的道路……學生聆聽著鏗鏘有力的革命歌曲,激動于烈士臨死前的豪言壯語,仿佛身臨其境,馳騁疆場,奮勇殺敵。學生自發(fā)采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對英雄的敬佩。一個學生情緒高昂,當場吟出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更有甚者在班級黑板報的“今日格言”一欄里,工整地寫下了周恩來總理的肺腑之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后來,也不知在誰的帶頭下,全班學生一齊唱起了影片《上甘嶺》的主題歌。望著學生們那一張張稚嫩而又莊嚴的臉龐,聽著他們那嘹亮而又雄壯的歌聲,我的眼眶不覺濕潤了……
總之,多媒體教學把學生抽象的思維能力和切身的情感體驗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的感覺器官,全方位、深層次地感受信息,為小學課堂教學開辟了一片嶄新而又廣闊的天地。
(如皋市郭園鎮(zhèn)正皓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