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是時代發(fā)展的產物,隨著社會科技日新月異的發(fā)展,信息技術的應用已遍及到社會的各個領域,特別是教育領域。近幾年,我在音樂教學中,不斷嘗試將信息技術應用在音樂教學中,收到很好的效果,下面談幾點看法,以便與同仁交流。
一、 信息技術能提高音樂教學效果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需要,從不同的角度靈活運用多媒體、網絡,尤其是視頻的合理放映,能使學生獲得“人在畫中游”的效果,使用的順序合理,可使學生獲得層次分明、生動完整的印象,從而加深對教學內容的記憶,使用的次數(shù)合理,可使學生獲得鮮明深刻的印象,增強教學效果。由于信息技術教育聲畫并茂,視聽結合,通過情景再現(xiàn),能激發(fā)學生的情緒及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因此,能提高教學的效率。
二、 信息技術能準確表現(xiàn)體裁和聲音
因為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所以音樂教學使用信息技術尤為重要。例如,我在教學生學習《中國,中國,鮮紅的太陽永不落》這首歌曲時,如果由教師一個人范唱,是不能表現(xiàn)齊唱的雄壯有力、輪唱的此起彼伏、合唱的豐厚效果的。另外,音樂教師是女性的,唱不了男聲;是男性的,又唱不了女聲。解決這些矛盾的辦法是什么?就是使用電教手段,播放教學錄音帶或讓學生從網上收看歌手的演唱,因為只有它才能準確地表現(xiàn)體裁和音色,準確地表現(xiàn)音樂形象,并且能激發(fā)學生的演唱熱情。
三、 信息技術能深化美育
音樂除了聲音的美之外,形式美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能被人的感官所接受。如我們在學習冼星海的《保衛(wèi)黃河》這首歌時,我讓學生通過網絡自主去尋找有關網站,去了解有關的視頻資料及文字資料,使學生從形象色彩、音樂旋律等視覺和聽覺方面,身臨其境地強烈地感受到了磅礴的氣勢美和中國人民奮起斗爭的英雄形象美,從心靈深處接受了美的教育、美的熏陶,進而熱愛美、追求美,就會更加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生活,并為這種美好的生活和未來而奮斗。
四、 信息技術能陶冶學生的情操
感染功能指的是歌曲的內容通過電教媒體再現(xiàn)情景后,學生的情感受到激發(fā)而產生的共鳴。比如,教《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這首歌,在課件放出的“青山、白云、河水、梯田、果樹、松柏、麥浪”背景下,然后播放歌曲的演唱錄音,這樣把學生置身于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藝術氛圍里,使學生的情緒受到感染,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熱愛歌中的家鄉(xiāng)和我們自己的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可見,將信息技術應用到音樂教學中效果是非常好的。在音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不僅大大提高了音樂教學效果,而且間接地提高了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我相信,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信息技術對音樂教學的促進作用也會越來越大。
(冀州市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