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qū)學校教師由于受教學環(huán)境、教學對象和自身等條件因素的限制,其教學工作面臨諸多困難。山區(qū)學校教育質量要提升,必須重點關注其教學工作,促進各門學科教師走出教學困境。下面筆者結合山區(qū)學校語文教師作文教學實際,就語文教師如何走出作文教學困境發(fā)表淺見,旨在拋磚引玉,幫助其在作文教學資源有限、學生知識面狹窄和見聞不廣的情況下,有效實施作文教學,提升學生作文水平,推進素質教育向縱深發(fā)展。
一、樹立作文即生活的理念,引導學生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
之所以許多山區(qū)學生面對作文抓耳撓腮、無從下手,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主觀上“看高”作文,覺得作文神秘莫測、高不可攀,在未“出手”前就被“嚇倒”了,不知道作文本身源于自己的生活。所以,山區(qū)語文教師要走出作文教學的困境,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幫助學生樹立作文即生活的理念,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自己生活的熱心人。為此,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引導學生熱愛山區(qū)生活,感受山區(qū)大好河山田園風光的美麗、山區(qū)農民的勤勞質樸以及山區(qū)經(jīng)濟社會在改革開放以來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比如公路村村通、閉路家家通、廣播社社通、聯(lián)通移動“超時空”等方面的變化加速了山區(qū)農村與城市之間的聯(lián)系與密切往來。這些素材都是幫助學生形成自信樂觀品格與情懷、主動開啟其生活窗戶的好資源,從而觸動其自己生活上吃喝拉撒方面的事兒自己做,學會獨立,并力所能及地與家長一道參加必要的生產(chǎn)勞動,以便其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
(2)把學生的課余生活空間還給他們,盡量減輕其課外作業(yè)負擔,少占用學生的課余生活時間,即使要為其布置課外作業(yè),在其形式與內容上都要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可給學生布置“與家長的一次談話”、“我的痛苦”、“我的不平凡經(jīng)歷”之類的作業(yè),這些作業(yè)在其表達形式上既可以以作文的形式出現(xiàn),又可以與老師“匯報”交流、小組交流或班上集中演講的形式出現(xiàn),這樣能夠很好地讓學生既享有屬于自己的生活,又在生活中學有所獲,為作文積累素材、做好準備。
(3)設法讓學生享受美好的校園學習生活,遵循教育規(guī)律、采用科學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將語文教學的過程變?yōu)閷W生心靈成長、知識增長、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的過程;豐富學生校園生活,將其經(jīng)歷校園生活的過程成為“游戲”的過程、同學間相互影響共同成長、師生間相互鼓勵享有成功與快樂的過程。只要我們把作文融入學生的生活世界,變作文的過程為學生生活的過程,學生對作文原有的那種畏難情緒自然就會得以消解。
二、樹立作文即做人的理念,教會學生做人
作文絕對不是做文字游戲,而是人格的一種自然展現(xiàn)。山區(qū)學校語文教師要在作文教學板塊脫困,還必須樹立作文即做人的理念,革新作文教學理念,徹底擺脫過去那種就作文談作文的淺層做法,而應將課堂作文教學的觸角予以延伸,回歸到學生的整個學習與生活世界之中去,引導其學會做人。為此,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教師要身先士卒,時時處處在學生面前一言一行都要彰顯出教師高尚的人格魅力,成為學生做人的楷模,比方說將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理解學生、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學生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就是在為學生學會做人做示范。這方面并非每一位教師都做得好,有的在作文教學中給學生振振有詞地講一個人思想要如何如何的先進、奉獻精神要如何如何的強、倫理道德要怎樣怎樣的遵守,可是走下課堂就“目中無人”,沒有把學生放在心上。如果這樣的話教出的學生作文水平再高,也免不了會染上假大空的虛偽色彩,難有真正高質量的杰作誕生。
(2)引導學生在與家長、同學、老師和諧相處的過程中學會做人。家長是學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作為語文教師有責任引導每一位學生接納自己的家長,正確對待并處理好家長的一些管教行為,對家長的一些行為如果有異議,主動與其溝通,而不是獨自生悶氣或大發(fā)雷霆甚至一走了之;當然作為山區(qū)學生家長多數(shù)文化水平不高、教育方式簡單化,不利于學生人格健全發(fā)展的現(xiàn)象相對來講也比較普遍,所以,山區(qū)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家長的同時,也有必要尋找機會幫助家長改進家庭教育方法,幫助學生重構親子關系,懂得人世間最偉大的親情和愛心。通過引導學生學會與人和諧相處,使之深切感悟到尊重人、理解人、寬容人、親近人、溫暖人彰顯出的無窮人格力量。只有這樣學生寫出的作文才可能厚重、有底蘊、有情懷,才會煥發(fā)出生命氣息。
三、樹立作文即行動的理念,教會學生手腦聯(lián)盟
作文也絕非是閉門造車,很大程度上是“行動”的寫照。盡管作文的根在生活,但是一篇真正上乘的作品又高于生活,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提供的素材無論怎樣豐富都不等于作品,要成為一篇作品需要進行一番精心加工,其加工的過程就是思維運轉的過程,很顯然要加工出精品,就必須要有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善于從直觀的一系列素材中提煉出與時代脈絡相契合的觀點,演繹出催人奮進的中心主題。所以,山區(qū)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還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訓練。這種訓練一方面包括課堂式的訓練,即給學生提供一定的作文素材引導其圍繞如何確立主題、如何組織材料、如何謀篇布局等問題展開思維訓練,從而幫助其提高作文的思維水平。另一方面這種訓練更多的是要讓學生走出課堂到廣闊的自然界、五彩繽紛的社會大舞臺中去行動,參與形式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比如引導學生置身大自然觀察風雨雷電、春花秋月、草長鶯飛等自然界中的現(xiàn)象、引導其對山區(qū)農民改革開放以來生活條件的變化展開調查、把山區(qū)學生帶到大城市讓其親眼目睹祖國的繁榮景象……通過這些行動,不僅可以讓學生視野開闊、思想解放,而且其認知思維水平也會伴隨行動得到不斷提高,對人、對社會以及自然界的認識也就更為深刻徹底,也就有助于學生透過現(xiàn)實表觀現(xiàn)象揭示出內涵的本質與真諦。從而,其作文能力與水平得到提升,成為名副其實的手腦聯(lián)盟型寫作者,而不是背離現(xiàn)實生活、缺少時代氣息的“虛漂”杜撰者。
(重慶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