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證逐年熱成為大學生奮斗的目標,對于大學生考證失敗所造成的心理危機不一而足。本文就考證失敗對在校大學生造成的心理影響,不同的學生對考證失敗所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機,從一位心理委員的角度來分析心理危機對學生造成的心理影響。
關鍵詞:心理委員;考證失??;挫折;心理危機
就全國各大高校逐年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高校針對保持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建立班級心理委員制度來預防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發(fā)生,是一種保證學生心理健康的一種良性教育機制。心理委員通過接觸學生、了解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快速準確地發(fā)現(xiàn)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并及時給與幫助治療,把危機解決在萌芽階段。心理委員的出現(xiàn)緩解了學生們在各階段遇到的不同的心理危機,將心理問題對學生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目前,很多在校大學生都抱著“藝多不壓身,只要是有益無害的東西都要嘗試去做”的觀點參加校外補習班。根據(jù)復旦大學團委調查的數(shù)據(jù)顯示:60%的大學生參加校外培訓班為了考證。學生們普遍認為誰掌握的證書多,誰就能在就業(yè)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因此,在大學四年期間,學生的主要任務是把專業(yè)課學好,拿到優(yōu)秀的成績,考專業(yè)課的證書也就成為了證明自身含金量高低的憑證。于是,待到發(fā)榜時,幾家歡喜幾家憂愁。每個人的心境都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心理危機便悄然產(chǎn)生了。而這種心理危機往往是突發(fā)的,出乎人們的預期,如果不能得到很快控制和及時緩解,就會導致人們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出現(xiàn)功能失調以及社會的混亂。
一、考證對大學生造成的心理健康影響
心理學上提倡每個人都要建立良好的心境,心境具有彌散性特點。就拿考試通過者為例,考試為他們帶來成功的喜悅,心里愉快的他們會感到周圍的一切充滿生機,接下來的幾天都會縈繞在一種喜悅的情緒色彩之中;反之,另一些眼含淚水的人用汗水換來的卻是失敗,難免會“見花落淚”“對月傷心”。美國一位心理學者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因情緒壓抑時,會產(chǎn)生某些對人體有害的生物活性成分。人們在哭泣后,在情緒強度上一般降低40%,而那些不哭泣,沒有利用眼淚把情緒壓力消除掉者,結果是影響了身體健康和身心健康。在考證過程中,同學間的競爭會造成一些學生產(chǎn)生自卑心理,他們常常會因自責而哭泣。他們的心中會有一種深深的愧疚感,總覺得對不起父母辛勤的汗水,對不起老師的精心培育,對不起朋友的衷心期待,對不起自己為了準備考試的日日夜夜。不同的學生經(jīng)歷同樣的挫折所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危機也不盡相同。一些同學變得異常的沉默,開始獨來獨往的生活;越來越多的學生則通過網(wǎng)絡來排遣壓力,仿佛一切都已無力回天。事實上,他們完全能夠站起來,只是他們的信念告訴他們失敗了就不會站起來了。也許他們忘記了,與人交流是宣泄情緒、保持心理健康的不二法寶。有一部分學生在遭受失敗的打擊后,并不知道反省自己、總結經(jīng)驗,單憑一腔熱血勇往直前;也有一部分學生學習帶有功利性,找不到學習的目標,再加上社會的誘惑,使他們變得浮躁,做事不肯下苦工夫。在經(jīng)歷許多挫折后,很多學生都產(chǎn)生了回避心理,逃避現(xiàn)實對他們的心理造成的危機。同時,一些家庭和學校不能給予理解,一味地施加壓力,使學生產(chǎn)生抵觸情緒,回避學習,以致厭倦學習。
二、回避心理產(chǎn)生的原因
第一,過分自信,甚至自負。長輩們過分的夸贊使許多獨生子女非常自信,有時甚至是盲目的自信,它影響了正確地認識自我,解決不了問題卻又不愿表現(xiàn)出自己的無能,只好用回避的方式來掩蓋。第二,對自己的期望值日益增長,但卻得不到滿足。從最高點到零點,是一個快速跌落的階段,他們正常的需求得不到應有的滿足,青春期的欲望無限蔓延,對于成功的渴望急速爆發(fā),考證失敗所帶來的回避心理便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
三、面對挫折的應對技巧
學校應該加大力度教育學生勇敢地面對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學校領導和老師更應該給予學生鼓勵,教育學生直面困難、挫折的方法,重新樹立戰(zhàn)勝困難、挫折的信心。
首先要做到自我認識。想要真正了解自己,就得用全新視角來審視自己的身心狀況、氣質、能力及學習上的優(yōu)勢和劣勢。而這些對自己的認識是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既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可過分夸大。
其次是自我接受。有些人認為自己考證失敗是命中注定的,覺得自己沒有那么好的運氣,沒那么多的智慧,自己一無是處。不肯接受自己是失敗者,不肯原諒自己的失敗所造成的心理扭曲。
最后由于個人歸因方式不同,不同的學生對同樣一件考證失敗的不同歸因方式,會對個人的自信產(chǎn)生不同的作用。以考試的成功和失敗為例,可分為:(1)內(nèi)在的和外在的因素。內(nèi)在的因素表示個人所具有的特征:個性、態(tài)度、情緒、能力、努力程度等。外在的表示各種非人為的因素,包括機遇、別人的影響、工作難度等。這個心理過程是:內(nèi)在的我努力學習我狀態(tài)好,我天資聰明,無論怎樣都成功;我準備不充分,我努力不夠,我考試緊張。外在的就是我很幸運,猜中試題類型,試題難易程度在我掌控的范圍內(nèi);老師輔導的不到位,我答題不順手,試題偏難。(2)可控和不可控因素。表示個人能否通過自身做出改變,能改變的稱可控因素。反之,稱為不可控因素。當一個學生將自己學業(yè)的成功或者失敗歸結到一個可控的內(nèi)在原因時,例如一個學生認為我是因為努力而成功的,那么他會更加肯定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而因不努力或準備不好導致失敗時,也不會感到懼怕,因為下次努力就可以改變。這樣,學生對學習能夠再次成功的信心就會增強。而當這個學生將自己的成敗歸結到不可控制的或者外在的原因時,例如運氣、狀態(tài)發(fā)揮等,那么他就會認為自己是不能決定結果的,成功是因為好運,和自己無關;失敗是因為倒霉,也和自己無關。那將會大大挫傷個體,改變自己的積極性,也逐步失去自信心。
四、心理危機的預防
不要總拿自己和別人比,比別人好會自傲,不思進取,比別人差會使自己自卑、消沉。要知道,自己的生活要自己做主,自己的心情要自己調節(jié)。考證其實是一種對名利的追求,但追逐名利的過程讓人痛苦不堪。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從中獲得反思。考試只是手段,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知識,在我們走上社會之前積累更多的財富。
(哈爾濱師范大學西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