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井田制與封建土地私有制
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制度規(guī)定土地歸國王所有,因此這里的“國有”不能理解為公有,井田制實質是一種土地私有制,但它與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同,井田制下的土地歸國王一人所有,而后者可為封建國家、一般地主、農(nóng)民所有。
例1“溥天之下,莫非王土”這是對我國古代奴隸社會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形象描述,以下表述正確的是:
①奴隸社會實行土地國有制。
②井田制實質上是一種私有制。
③井田制是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的產(chǎn)物。
④隨著井田制結束,分封制也消失了。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對史實的深入理解能力,從材料中的“莫非王土”可以選出①②;井田制下的耕作方式是奴隸集體勞動,因此③正確;井田制在春秋末年就瓦解了,但漢朝初期還實行分封制,④錯誤。故選A
二、郡縣制是否始于秦朝
秦亡贏政為鞏固統(tǒng)一,采取的措施之一便是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度,這就容易被誤以為“郡縣制”是秦統(tǒng)一后創(chuàng)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其實并非如此,秦國蜀守李冰修筑了都江堰,這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郡縣制已經(jīng)出現(xiàn),只不過秦統(tǒng)一全國后,這項制度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行。
例2秦朝李斯推行郡縣制的主張被稱為“千古創(chuàng)論”,郡縣制
A.始于秦朝B.終于漢初分封王國C.利于加強中央集權D.只在秦朝推行
解析:郡縣制始于戰(zhàn)國,并為以后歷代王朝所沿襲,因此可判斷A、B、D說法錯誤,郡縣制是中央在地方設立的行政制度,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故選C。
三、儒家學派代表的階級利益是否相同
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是春秋末期人,代表奴隸主階級的利益,而到戰(zhàn)國時期,封建制度逐漸確立,地主階級成為統(tǒng)治階級,所以儒家學派代表地主階級利益,因此儒家學派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
例3孔子主張社會和諧,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孟子主張“政在得民”,這些主張產(chǎn)生的共同社會背景是
A.社會動蕩,矛盾尖銳 B.百家爭鳴趨于合流 C.奴隸制度全面崩潰 D.封建制度逐漸發(fā)展
解析: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墨子、孟子生活在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因此從時間上可判斷B、C、D都不是三者共同的社會背景。從三者的主張可以判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是他們共同的愿望,因此A正確。
四、隋唐時各少數(shù)民族與中央王朝的關系是否都一樣
隋唐王朝采取多種形式、行之有效的措施,密切與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聯(lián)系,但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不一定都屬隋唐王朝管轄,比如當時西藏地區(qū)就不在唐帝國版圖之內(nèi),唐與吐蕃交往是屬于古代不同民族政權之間的往來。西藏地區(qū)在元代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例4下列有關唐蕃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唐太宗時,文成公主入藏。
②唐朝對吐蕃地區(qū)行使了有效的管轄。
③ 8世紀初,唐朝將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并冊封為都督。
④ 9世紀,吐蕃與唐會盟。
A.①②B.①②③C.①④ D.①③④
解析:選項①③④主要考查對史實的記憶是否準確,①④符合史實;唐并沒有冊封尺代珠丹,③不正確,唐對吐蕃也沒有實現(xiàn)有效的管轄,②不正確,故選C。
五、唐朝通用貨幣——開元通寶是否是唐玄宗時鑄造
開元通寶是唐朝通用的貨幣,因唐玄宗前期的年號是開元,容易認為“開元通寶”是玄宗時鑄造,其實不然,它是唐高祖李淵下令鑄造的,意思是“開辟新紀元”。
例5下列關于唐朝商業(yè)發(fā)展的表述,不準確的是
A.唐朝初期,出現(xiàn)了專營貨幣存放和借貸的柜坊。
B.唐玄宗年間發(fā)行的“開元通寶‘,成為當時普遍流通的貨幣。
C.政府允許外商在境內(nèi)自由貿(mào)易,胡商遍布各大城市。
D.唐朝后期,揚州成為全國最重要的工商業(yè)城市。
解析:唐朝商業(yè)、城市繁榮,A、C、D 均符合史實;“開元通寶”是唐高祖發(fā)行的,不是玄宗。故選B
六、廢除丞相制度是否標志著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已解決
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伴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始終,相權在這里是一種抽象的權力,并不特指丞相的權力,所以明太祖雖廢除了丞相制度,但并不能從根本上防止其他一切威脅皇權的權力,比如宦官專權等。
例6從明朝廢丞相到清初增設軍機處的變化說明
A.皇權專制日益得到強化。
B.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日益加劇。
C.相權重新得到恢復。
D.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得以調和。
解析:明朝廢丞相,皇帝的權力進一步集中,這樣使皇帝的權力大大加強,到了清朝增設軍機處,軍國大事皆由皇帝處理,皇權專制日益得到強化。B、C、D 與史實均不符。故選A。
(樂亭縣湯家河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