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教育條件相對于城市來說較差,很多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備都沒有,因此對于我們農村的教師來說只能因陋就簡,利用現(xiàn)有條件,讓死東西活起來,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使學生在學習中找到自我,在成績中找到自信,在效果中找到滿足。
一、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把競爭引入課堂
比如,在課堂“引導”這一點上,我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換一種新的思路,由老師的“引”變學生的“找”,使學生動起來。
如在講幾何中“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時,讓學生先自學新課,然后分組討論:學習本節(jié)內容與前邊的哪些知識相近??茨膫€小組的說法準確。于是所有的學生都會認真去找,爭先恐后回答:與“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相近。老師進一步提問:直線與圓有哪些位置關系呢?此時教師要給每一個學生有思考的時間,這樣做的目的是讓那些不會的同學也主動地去思考,把自己的手也舉起來。在這一過程中,利用他們的好強好勝心理,讓他們自己主動地去復習舊知識,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新知識的興趣。這種提問方式,讓每個學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所有學生都“動”起來。
二、要放開手,大膽讓學生去想去做,充分地開拓出他們的思維空間
在中學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已具備了自學能力,對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而且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利用一切知識來證明自己的正確性。針對這一點,我們可把那些新知識拿出來,讓他們自己去學習和探索。
如講解“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時,先讓學生自己做兩個用鐵絲圍成的圓圈,自己在演示實踐中觀察圓與圓有哪些位置關系,然后找成績稍差的學生回答并加以補充。這樣一來,所有的學生都對這種關系有了深刻的印象。接下來繼續(xù)提問在不同的位置關系中,什么決定了位置,最后作出總結:兩圓的位置關系是由“兩圓心之間的距離與兩圓的半徑的比較”決定的。
這些知識都是同學們自己找出來的,所以他們掌握得很牢固。同時,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其中,并對自己的學習充滿了信心。
三、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總結
一節(jié)課的尾聲并不是講完了課就行了,那樣的話課堂效果有時不會很好,怎樣才能鞏固呢?我的辦法是——回憶總結法。
比如說,在“圓和圓的位置關系”一課結束時,讓同學們閉上眼自己想一下本節(jié)課有哪些知識需要我們記住,教師在學生回答時把一個個知識點有條理地在黑板上板書后,并把它們作以適當?shù)姆治觯笞屚瑢W們從頭至尾地默念兩遍,并再閉上眼回憶半分鐘。當學生認為都記下來時,教師把知識點中的關鍵地方擦掉,把它變成填空題。這樣下來,學生們就能把整堂課的內容都印在腦子里。
總之,在農村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自我,在成績中找到自信,在效果中找到滿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