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改新理念中,增加了過程性評價,即把學生在平時學習中的行為表現(xiàn)納入了評價的范圍,在學期終結中得以體現(xiàn)。那么如何實施過程性評價,做到公平、公正,讓每一位學生和家長都滿意而又不偏離新課程改革的標準呢?依據(jù)新教材的新理念和新課程標準,結合數(shù)學科目本身和當今時代學生的特點,筆者在評價學生方面作了以下的嘗試。
關鍵詞:數(shù)學;過程性;評價
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新的教改理念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評價學生的手段和形式應多樣化,應以過程性評價為主。包括學生參與數(shù)學活動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識,以及獨立思考的習慣、數(shù)學思考的發(fā)展水平等方面。筆者的做法是把課前準備、課堂回答、紀律、作業(yè)(包括書面作業(yè)、口頭作業(yè))、檢測(平時測驗、口頭考試和期中、期末檢測)與教師評價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學期末給出全面分析,作出有時效性的綜合評價。
一、對學生進行課前準備檢查評價
俗語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在學期伊始,每節(jié)課前聯(lián)合課代表專門用一分鐘的時間檢查學生的準備情況:是不是忘記帶課本了,學習用具準備好了沒有,是否復習和預習過?然后就上節(jié)課的內(nèi)容進行簡單的回顧,對新課進行大致的預習,這些,我都在評價中有所體現(xiàn)。而且,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交給課代表輔助來做,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對課代表又是一種鍛煉,還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通過課堂提問進行評價
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可以以本節(jié)課所講解的知識點為評價的標準,就題目的難易而言有針對性地提問學生;對思維敏捷的學生,可就知識的擴展向他們質(zhì)疑,提出一些有深度和廣度的問題,以開闊他們的視野;而對于掌握不是特別明確的學生,可就基本的知識點給予提問,必要時稍加提示。評價學生的回答多用鼓勵性的語言進行表揚,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培養(yǎng)他們對數(shù)學的興趣。雖然這樣做費時費力,但可以把握每一層次的學生掌握知識點的程度,更便于因材施教。
三、作業(yè)評價
對于書面作業(yè),可就完成的數(shù)量、質(zhì)量、態(tài)度給出相應的分值,也可以給出書面評語,在評語中應使用鼓勵性的語言,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關注作業(yè)中還存在的急需解決的問題,這其中可以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從中發(fā)現(xiàn)學與教中的不足??陬^作業(yè)可采用提問的方式,包括課堂提問和課下談心式的提問。在課堂提問中,觀察他們對問題的理解能力和應變能力,同時看他們的思維是否活躍,回答問題的態(tài)度是否積極。
四、檢測評價
通過平時的檢測,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遺漏的知識點,以便在檢測后及時復習補講,讓學生真正去領會獲得知識的愉悅。口頭測試則彌補了每天所學知識點的不足,通過抽查幾個學生,一方面記錄他們的成績,另一方面可從中了解全班的狀況,同時關注著他們的學習意境及態(tài)度,對他們又是一種激勵和督促。而期中、期末檢測則是對整個學期學習的綜合檢測,是對學生學習程度的反饋,通過這樣的反饋,學生對自己在本學期的學習狀況有所了解,可以作出反思,有針對性地對本學期的知識進行回顧,而對下學期的學習制訂目標與計劃。
五、評價應注意的幾點問題
對于不同的學生,應在問題情境的設計、教學活動的展開、練習的安排和課堂的提問等方面有所不同。對于學習較突出的學生,關注他們的數(shù)學學習能力,觀察他們在對有深度和廣度的問題上的反應,是否作出積極的思考,能否有條理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否提出具有探討價值和有深刻性思維的問題。對于個別學習上稍慢的學生,教師應多加鼓勵,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心,在提問問題和對他們的評價方面有所側重,使他們看到自己的成功,更多地關注他們學習的態(tài)度和意向,爭取他們健康地學習與成長。
在教學探索中,筆者還根據(jù)教學實際和學生特點,嘗試用以下的做法:在講完每一章后讓學生自己寫一下本章的小結,如都學了哪些基本內(nèi)容,還存在什么疑惑,有什么感受,對老師想說點什么等。當然并不是小結完了就放過去了,找到問題就要解決,是怎樣解決的?有成功的喜悅嗎?把這些寫下來,每一次可選出有代表性的幾篇在班級展示,并在作業(yè)本上蓋一朵小紅花以鼓勵;對于比較好的作品,可在學校櫥窗展示,或者反饋給家長,并把每個學生的作品裝入他們的成長記錄檔案袋中。
在過程性評價中,參與評價的人群可以多樣化,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參評、教師點評等方式相結合。要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大城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