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秦安的文化背景入手,對秦安小曲進行了論述,主要分析了秦安小曲的特征、發(fā)展、歷史淵源及現狀調查。
關鍵詞:秦安小曲 歷史淵源 現狀調查
一、秦安文化的背景
秦安,是人類始祖“兩皇”(伏羲、女媧)故里和中華文明重要的發(fā)祥地之一,素有“羲里媧鄉(xiāng)”之稱。經聞名中外的“大地灣遺址”發(fā)掘證實。這里有著4800-7800年的文明傳統(tǒng),文化底蘊深厚。秦安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以北,屬隴中溫帶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泰安縣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物古跡眾多,旅游景點星羅棋布,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大地灣遺址、元代建筑群興國寺和秦安文廟,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4處。
泰安縣有風格古樸、造型奇特、保存完好的元代建筑群興國寺和明代建筑文廟大成殿、清代建筑泰山廟、可泉寺、清真寺,以及上關明清店鋪一條街。縣內交通便利,商貿活躍,旅游資源豐富,林果產業(yè)初具規(guī)模,是中國名特優(yōu)經濟林桃之鄉(xiāng),西北地區(qū)小商品集散地。
二、秦安小曲的特征概要
秦安小曲,民間俗稱老調,始于明而盛行于清,有花調和老調之分。花調的曲調風格保留了“眉戶”調的基本面貌,故又稱“土眉戶”,流傳范圍較廣;老調節(jié)奏抑揚頓挫,旋律迂回曲折,音域寬廣純厚,韻腳幽雅細膩,形成了秦安小曲的獨特風格,多為蠟花舞的伴奏曲,被譽為“含苞待放的戲曲新花”。所以,當地和周邊的老百姓為了區(qū)分其與外來的“眉戶”等“小曲”(俗稱“花調”),稱這種古老的曲藝形式為“秦安老調”。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秦安小曲已發(fā)展流傳到6個鄉(xiāng)鎮(zhèn)280多個村落,常用的演唱曲調已知多達40余種。1957年。秦安蠟花舞參加全國民間藝人第二屆調演時,演唱的曲調就是借用的秦安小曲曲調。六七十年代由于特定歷史背景的影響,秦安小曲的社會作用一度低迷,瀕臨失傳的邊緣。改革開放以來,秦安小曲雖然有所復蘇,并被新的文藝工作者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但傳承人的青黃不接和嚴重斷代,使其再度面臨失傳的危險。
秦安小曲主要分花腔與老腔兩大類。花腔的詞曲格式,演唱與演奏形式,以及調式與陜西眉戶十分相近,老腔明顯地保留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小曲以當地民間方言演唱,只唱無白;器樂主要以水子敲擊節(jié)奏,以三弦隨腔伴奏,既可演唱情節(jié)簡單的散曲小段。又能演唱內容比較復雜的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
秦安人愛小曲,幾乎到了陶醉和癡迷的程度。文藝專家們也認為秦安小曲“音調高而不炸,節(jié)奏緊而不急,變化多而不亂,起迭繁而不硬”,旋律迂回,一波三嘆,色彩明朗,極盡靈巧。但小曲這么多年來為什么只囿于一處而沒有走出秦安呢?筆者覺得除了有曲調、題材等承襲舊用,缺乏創(chuàng)新的原因外,最主要的還是時代的原因?!扒边@種戲劇形式鼎盛于元朝,至明代,雜劇和傳奇基本壟斷了戲曲舞臺,小曲的問世本身就遲到了幾百年,但小曲的藝術之花之所以開到了今天而沒有凋謝,是因為它沒有失去秦安這塊熱情的土壤。
三、秦安小曲的發(fā)展
秦安縣屬天水市,天水小曲和歷史上的漢大曲、唐宋大曲有一定的淵源關系,唐代大曲《濮陽女》就是天水地方的民間歌舞節(jié)目。小曲俗稱地攤秧歌,在天水地區(qū)各縣廣泛流行,數量很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秦安小曲是其中最有代表性一種,原系曲牌類民間曲藝,相傳早期形成于明代萬歷年間,清末已達興盛時期,主要流行于天水的秦安、清水一帶。
秦安小曲的誕生與著名的秦安文人胡纘宗有關。據《甘肅新通志》記載,胡纘宗幼年時,繼母待他非常嚴厲,深夜讀書時連燈油也不給,他的姐姐就用口銜油燈陪他讀書。明弘治二年(1489年),胡纘宗在他19歲時首創(chuàng)“四六越調”《玉腕托帕》,成為秦安小曲的開山鼻祖。胡纘宗為官后“撫綏安輯,民以大蘇”,“開石堰,溉民田”,“廉潔辨治”,“至能稱職”,罷官后“開閣著書”,題詩賦字。他一生的成就與他背后那位偉大的姐姐分不開。秦安小曲之所以贏得了一代又一代秦安人的鐘愛,恰恰是因為它背后有這樣一位品格高麗的文人和他同樣深明大義的姐姐。
至清嘉慶年間,秦安人翰林張思誠(見《秦安縣志》)創(chuàng)作了《小登科》、《昭君和番》、《重臺贈釵》等曲本,并使曲調和內容都有所增加;道光、咸豐年間,在民間廣為傳唱。至民國時期,最為興盛,并將以“坐唱”為主要演出形式的唱曲活動搬上了舞臺,還衍生出一些“小曲戲”節(jié)目,涌現了李文贊、張耀亭、顏天賜等享譽秦州的著名演員。每逢年節(jié)或農閑時節(jié),人們在街頭巷尾、庭院炕頭或田間地頭,以演唱小曲消遣取樂。
明清和民國時期,清代張思誠創(chuàng)作的《小登科》,李文贊創(chuàng)作的《閨怨》、《想情郎》等,都是紅極一時的劇目。秦安小曲還有一種不同于上述“老調”的流派,叫“花調”。是清末由陜西傳人秦安的,俗稱“土眉戶”。它融進了秦安方言和當地民歌的曲調,適宜抒情,不強調劇情,所以更像是秦安的民歌,流行在村頭道口,普通老百姓用它抒唱悲歡、傳情達意。小曲鼎盛之時的秦安大地儼然是胡漢雜居、市井鱗列、莽漢彈弦、嬌女賣唱的自由的藝術土壤,不論是商旅羈客,還是市井小販,但凡腰中有些許細軟的。都在茶館里一邊咂幾口茯茶,一邊聽幾出小曲,一派陶然忘機的氣象。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秦安小曲不可避免地被打入“冷宮”。八十年代以來,年輕愛好者的群體日益縮小。據調查,演唱活動的范圍已由五十年代初期的遍布秦安縣6個鄉(xiāng)鎮(zhèn)280多個村落,縮小到目前不到2個鄉(xiāng)鎮(zhèn)的10個村莊。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由于社會現代化步履的不斷加快,秦安小曲的演唱逐漸衰落。老藝人減少,青年愛好者難覓,特別是長期自然存留民間,沒有專業(yè)演出團體作為依托的發(fā)展狀況,更使這種古老的曲藝唱曲形式瀕臨消亡的危險,搶救和保護秦安小曲已經刻不容緩。
改革開放后,小曲作為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的搶救、保護和挖掘。許多秦安藝人嘗試著創(chuàng)新小曲,1979年成功移植《梁山伯與祝英臺》,使秦安小曲搬上了蘭州、天水的戲曲舞臺,此后陸續(xù)移植的《樓臺會》、《雙蜀記》等,進一步提升了秦安小曲的藝術品位。2003年11月,由曹銳等人編導的現代小曲劇《鶯鶯拷紅》、《村官浪漫曲》、《生日》、《情系學子》等在蘭州、天水、秦安巡回演出,在全省的小戲小品調演中一路奪魁折桂,唱出了秦安小曲與時俱進、謳歌主旋律的時代強音。
2001年9月11日,天水市科委組織有關專家對該項目成果進行了評審鑒定,與會專家和領導聽取了課題組的研究工作報告,審閱了研究成果報告,并進行了認真討論評議,經歸納總結與會專家意見形成鑒定意見?!耙庖姟背浞挚隙嗽擁椖苛㈨椀谋匾院脱芯糠椒ǖ目茖W性,并特別指出,該項目成果在深入研究秦安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等豐富人文資源的基礎上,全方位審視了秦安古今文化的豐富內涵,在地方文化研究方面具有獨到之處:第一次系統(tǒng)地、準確地提出了秦安人文資源在全國所處的地位和價值,指出了秦安人文資源是天水地域文明的重要表現,又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極具創(chuàng)新意義。該項目成果可作為縣委、縣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對毗鄰縣區(qū)旅游經濟的開發(fā)富有啟迪價值。最后結論為:該項目成果達到了省內先進水平,同意通過鑒定。
在我國第三個“文化遺產日”之際,國務院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0項,以及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擴展項目名錄147項。其中,天水市秦安小曲、清水道教音樂分別作為曲藝和傳統(tǒng)音樂項目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天水市繼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再次獲得的殊榮。
四、秦安小曲的歷史淵源與現狀調查
(一)分布區(qū)域
秦安小曲最初形成于秦安縣興國鎮(zhèn),后來發(fā)展到郭嘉、葉堡等鄉(xiāng)鎮(zhèn),在興國、郭嘉、葉堡等鄉(xiāng)鎮(zhèn)廣泛傳唱。后又流傳到王窯、安伏、西川等鄉(xiāng)鎮(zhèn)和周邊部分縣區(qū)的鄉(xiāng)村。
(二)曲牌形式
秦安小曲采用秦安當地的方音演唱,表演形式或為一人自彈中三弦自唱;或為二人分持三弦與摔子(銅質碰鈴)對唱:或多人分持三弦、摔子、四片瓦等輪唱。唱腔屬曲牌連綴體式,分為“大調”和“小調”,常用的曲牌有[越調]、[越尾]、[穿字越調]、[四六越調]、[十里亭]、[滿江紅]等40多個。曲調高古而通俗,旋律簡潔而豐富,唱法柔媚而雅致。
(三)伴奏形式
秦安小曲的傳統(tǒng)伴奏樂器分為彈撥、打擊兩類:
1、彈撥類:就是中三弦,采用“雙撥”或“單撥”手法彈奏。
2、打擊類:有摔子(碰鈴,銅質),四片瓦(竹質)。
(四)代表性傳承人
高志堂(1947—)男,小學文化程度。秦安縣西川鎮(zhèn)李堡村農民。1965年開始學藝,師傳,2006年獲民間實用人才曲藝彈唱師中級職稱。
安治平(1963—)男,初中文化程度。秦安縣興國鎮(zhèn)依仁村農民,1973年開始隨父學藝,2006年獲民間實用人才曲藝彈唱師副高級職稱。
(五)傳統(tǒng)曲目
已知有《玉腕托帕》、《小登科》、《昭君和番》、《重臺贈釵》、《伯牙撫琴》、《王祥臥冰》、《狀元祭塔》、《百寶箱》等。傳統(tǒng)曲目除了相傳由該曲種的首創(chuàng)者秦安人胡纘宗采用“四六越調”所作的《玉腕托帕》外,還有清代嘉慶年間秦安人張思誠所作之《小登科》、《昭君和蕃》、《重臺贈釵》等。
(六)研究價值
秦安縣歷史悠久,這里孕育了舉世矚目的大地灣文化。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民間藝術遺產和文化積淀十分豐厚且特色鮮明,秦安小曲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產生、流傳和發(fā)展的,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傳統(tǒng),使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作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曲藝,秦安小曲在縣內流傳甚廣,尤其是歷史上在興國、西川、郭嘉、葉堡等6個鄉(xiāng)鎮(zhèn)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或流行于田間地頭,或彈唱于街頭巷尾、農家庭院,是當地群眾勞動之余消遣娛樂和親友聚會交流情感的獨特方式手段,老少皆唱,蔚然成風。秦安小曲是秦安民眾表達愛憎和抒發(fā)情感的重要載體與手段。其獨特的演唱形式和演唱內容,蘊含著秦安人的審美情趣、精神信仰和價值取向,表現了當地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殊追求,具有作為人類學、民俗學和美學等研究素材的獨特價值。
(七)瀕危狀況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左”的文藝思潮的影響。秦安小曲也不可避免地被打入“冷宮”,致使處于失傳邊緣。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和現代化生活方式的改變。普及千家萬戶的電視、廣播及電腦網絡等占據并主導著當地人的娛樂生活,使秦安小曲的演唱受到擠壓和冷落。流行地域也日益縮小,由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流行的6個鄉(xiāng)鎮(zhèn)280余村莊縮小到目前2個鄉(xiāng)鎮(zhèn),不到10個村子。
特別是老藝人的急劇減少,以及農村中青年農民大多進城務工的生活生產狀況,使秦安小曲的愛好和演唱者越來越少。傳統(tǒng)的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也不利于今天的推廣普及。
(八)保護措施
1 2003年,秦安縣人民政府將散見于民間流傳的40余種秦安小曲,聘請有關專家學者配合秦安小曲傳人發(fā)掘、整理,并籌資10萬元出版了《秦安小曲集成》。
2 縣政府一方面引導鼓勵中青年人學唱秦安小曲,進行健康傳承,另一方面對年逾古稀的少數有傳承能力的傳承人生活給予補助,定期進行體檢,確保其身體健康,并對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了職稱評定。
3 以秦安縣文化館為保護單位,已組織起以代表性傳承人為主體,中青年秦安小曲愛好者為群體的秦安小曲演唱隊伍,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演出和研討活動。
4 為演出隊伍購置了相應的服裝、樂器等設備,提供了演唱的必備條件。
5 秦安縣文化館成立了專門研究機構——秦安小曲藝術研究室,進一步推動了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