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國式轉軌:內在特性、演進邏輯與前景展望

        2009-04-29 00:00:00
        財經問題研究 2009年3期

        摘 要:中國改革開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所經歷的坎坷,為我們系統(tǒng)研究和總結“中國式轉軌”的內在特性與演進邏輯,提供了豐富而又真切的素材。站在改革開放30周年的歷史時點,瞻前顧后的考慮中國經濟轉軌的內在規(guī)律以及未來改革中可能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對于中國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沖擊以及最終實現(xiàn)經濟轉軌的戰(zhàn)略目標,無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及現(xiàn)實意義?;诖朔N考慮,本文基于中國式轉軌的主觀、客觀兩個層面,分別探討了中國式轉軌的客觀特性以及主觀政策駕馭轉軌進程的內在邏輯,最后對中國式轉軌進程的未來之路進行了前瞻性的思考。

        關鍵詞:中國式轉軌;改革開放;內在特性;演進邏輯

        中圖分類號:F06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76X(2009)03-0003-11

        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中國改革開放進程,是一個經濟社會體制全面變革的過程,也是一個就整個社會而言利益不斷增進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社會利益結構不斷在激烈的對抗與碰撞中進行調整的過程。時至今日,中國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30年的歷程,其間中國不僅在經濟發(fā)展方面實現(xiàn)了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成為世界同期經濟增長速度最快國家的經濟奇跡;而且也在體制層面實現(xiàn)了由傳統(tǒng)計劃經濟向現(xiàn)代市場經濟體制的順利過渡,因此,體制轉軌與發(fā)展轉型成為了中國改革進程的兩個重要特征。在這一過程中,民眾的生活質量在不斷提高,家庭恩格爾系數、居住條件、交通條件、通訊條件以及城市公用設施普及占有率等顯著改善,這些都標志著中國自1978年以來經濟轉軌進程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

        “經濟轉軌”的基本內涵是指在改變經濟資源的基礎配置方式,即將經濟運行體制從計劃控制為主的軌道轉變到由市場調控為主的軌道上去,是一個原理一般性與實踐特殊性相結合的從計劃向市場體制轉換的探索過程,而“改革”一詞,通常是與經濟轉軌同義的。

        因此我們站在改革開放30周年的歷史時點,瞻前顧后的考慮中國經濟轉軌的內在規(guī)律以及未來改革中可能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對于中國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沖擊以及最終實現(xiàn)經濟轉軌的戰(zhàn)略目標,無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及現(xiàn)實意義。

        由于中國經濟轉軌在經濟領域的成功,中國式轉軌模式也逐漸成為世人關注的重點,出現(xiàn)了各種關于中國經濟轉軌的特殊路徑、政府在經濟轉軌過程中的駕馭能力、經濟轉軌績效產生的源泉等問題的嘗試性的歸納研究。2004年5月,國際主流媒體對“中國模式”和“北京共識”(Beijing Consensus)做出了正面肯定[1],這似乎預示著國際社會對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某種程度上的認可,但是到目前為止,“北京共識”還只是作為一種理念提出,并未成為一種完整、系統(tǒng)的分析方法,因此尚缺乏對實踐的普遍指導意義。在中國經濟轉軌30年之際,總結其經濟轉軌實踐過程,并將其升華再次應用于指導實踐(例如2008年源于美國次貸危機并擴展至全球的金融危機)具有重要意義。雖然中國的經濟轉軌是基于自己的國情,走適合自己的發(fā)展道路,但“中國式轉軌”演進道路的內在邏輯卻應當成為也能夠成為經濟轉軌國家發(fā)展可供借鑒的“范式”。本文分為四個部分,首先從總體上總結了中國經濟轉軌成功的主要經驗;其次就中國經濟轉軌的客觀特性進行了分析;第三則探討了政府主觀駕馭經濟轉軌的內在規(guī)律,最后則前瞻性的考慮了下一階段中國轉軌的中心任務和路徑選擇。

        一、“中國式轉軌”緣何能夠成功?

        回顧中國30年所走過的路程以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總結和梳理中國式轉軌模式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的內在原因和機理,對于我們走好今后的改革之路無疑是有益的。綜合而言,“中國式轉軌”之所以能夠成功是與其有著戰(zhàn)略安排和政府應變能力的特殊性分不開的,而這也構成了中國經濟轉軌成功的寶貴經驗。

        首先在體制改革的戰(zhàn)略安排方面,中國充分考慮到“過渡”體制狀態(tài),通過新舊體制并行,實行“計劃外”轉軌方式,杜絕了“制度真空”狀況的出現(xiàn),即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進行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經濟建設與轉軌是改革的核心。這種主張通過價格逐步放開、國有企業(yè)逐步轉換經營機制來形成市場的主體與客體的轉軌方式,又被稱為漸進的或雙軌模式。轉軌的產生是由社會發(fā)展的客觀性,或者更直接地說是由社會再生產的連續(xù)性所決定的。相對于轉軌而言,再生產的連續(xù)性的含義是在經濟轉軌過程中必須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保留舊的經濟形式。這首先體現(xiàn)在某一時期內對生產結構的保留,因為結構改革需要較長的時期,不可能迅速地改變已經形成的社會經濟結構和現(xiàn)有組織的職能。同時,還表現(xiàn)在現(xiàn)有的部門內部和部門之間的聯(lián)系、經濟運行機制和人力資源方面。再生產的連續(xù)性決定了轉軌經濟的深刻繼承性、轉軌過程的相對長期性以及人們社會生活準則、思想觀念調整的緩慢性,也排除了先將所有舊的生產徹底打碎,然后重新建立所有新的生產原則開始發(fā)展的可能性。因為任何期望中的迅速代替現(xiàn)有體制的做法,都將不可避免地給生長過程帶來混亂,使其扭曲并產生衰退。

        圖1刻畫了中國轉軌的演進路徑。

        圖形主體部分的圓形1、圓形2、圓形3、圓形4分別代表轉軌過程新舊體制相互作用的四個階段。穿過四個相對獨立但又彼此承接的圓形圖的斜線,以模擬方式對各個時期和階段新舊體制比重變化過程進行了示意,從圓形1到圓形4的演進過程我們明顯看到計劃經濟體制逐步推出、市場經濟體制日益擴大的過程。圓形連續(xù)圖的下方,作了一條階梯形狀的折線,對經濟轉軌的四個階段中各自的發(fā)展特征加以簡要說明。經濟轉軌實際上肩負著生產關系向后調整與向前創(chuàng)新雙重意義的經濟制度和產業(yè)結構重組的使命。中國轉軌并沒有首先從傳統(tǒng)體制最頑固的堡壘——國有企業(yè)的體制——這樣的核心部位正面接觸,為了避免有可能引發(fā)的“改革大戰(zhàn)”,中國領導人選擇的是另外一種前進方法:先從它的“邊界”上進行突破,這里的邊界即是傳統(tǒng)計劃體制的邊界,可以作不同的細分,如計劃邊界、所有制邊界、產業(yè)邊界、地域邊界,每種邊界上都存在傳統(tǒng)體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也是改革最容易取得突破的試驗點。中國轉軌首先依靠各散點包括農村聯(lián)產家庭承包責任制、培育市場和非國有資本的示范效應,為解決核心部位的頑癥積累經驗和準備條件。當人們在第一階段改革的實施后對價值規(guī)律有了新的認識后,就不再滿足于局部發(fā)揮經濟杠桿的效用,不再滿足于政府模擬的市場化環(huán)境,而是出現(xiàn)了根除傳統(tǒng)、僵硬的價格機制以盡快形成公平的市場競爭環(huán)境的需求。由價格改革優(yōu)先深入到價格“闖關”受挫,轉而“治理整頓”,中國在這個階段的經濟體制演進可謂驟起陡落,風云激蕩,經歷了活與亂交織的關鍵時期,出現(xiàn)了計劃經濟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并行的特征,在獲得巨大成功的同時也在經濟、政治、社會等各方面付出巨大代價,同時,經濟體制演進方向也經歷了前蘇聯(lián)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解體”和“易幟”的域外震蕩考驗。中共十四大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中共十五大實現(xiàn)的所有制理論創(chuàng)新的重大突破作為兩大標志表明:在改革的征途上,中國執(zhí)政黨已告別了“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經濟轉軌”正由單項向整體、淺表向深層推進。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意味著中國的經濟轉軌步入如何更好地駕馭市場經濟體制階段,轉向全面建設小康和基本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轉軌終點目標。2007年中共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2020年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這是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基礎上提出新的更高發(fā)展要求。

        其次在政策駕馭轉軌進程的能力方面,中國更加注重公共政策在體制改革中的作用,凸顯政府較高的公共政策駕馭能力。從公共政策角度看,經濟轉軌是一個政府進行一系列公共政策安排的過程,各個轉軌經濟體以放棄舊制度、建立新的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確立為開端,根據各自的歷史背景和國情選擇了不同的公共政策方案,但是,比較復雜的公共政策執(zhí)行的過程,問題的多樣性、復合性和解決方案的不確定性都使得經濟運行狀況變化萬千,制度變遷所具有的路徑依賴特性也使得各國轉軌的執(zhí)行和績效差異很大。隨著一些轉軌經濟體在精心設計的轉軌方案下的改革效果與預期的巨大背離,政府在轉軌中的作用被提到了反思的臺面上。對于是否有能力全面認知轉軌過程中困難,解決諸如政治力量利益沖突等矛盾,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的公共政策能力經受著巨大考驗。因而,要想更好地、快速地彌合自然演進的經濟發(fā)展階段和自主選擇的經濟運行體制之間的錯位,就需要政府運用適宜的改革與發(fā)展戰(zhàn)略來推進轉軌,其中政府的政策駕馭能力起關鍵作用。

        中國政府從主動地設計、推進轉軌,到逐漸退出資源配置領域,培育市場競爭環(huán)境,讓位于市場的資源配置方式,再到保護市場機制正常運行和糾正市場失靈,對經濟轉軌過程的調控駕馭是通過對公共政策的系統(tǒng)性安排和連續(xù)實施實現(xiàn)的。

        首先,在調和各個階層的利益沖突問題上,中國政府通過相關的政策安排要求公眾與政府在重要問題上保持行為的一致性,通過政策的制定、執(zhí)行鼓勵目標群體產生預期和行動,從而實現(xiàn)利益關系的調整和體制結構的轉換。例如,政府通過放棄傳統(tǒng)計劃經濟體制下自己作為單一利益主體組織和主導經濟運行的格局的政策安排,放權讓利于公眾,承認公眾利益的合理性,并在一定條件下鼓勵和引導公眾以追逐自身利益為目標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增加了經濟活力,提高了經濟效率,促使市場的擴大和功能的完善。其次,在思想轉變問題上,中國政府通過強有力的宣傳工具加速了人們對社會生活準則、思想觀念的調整。例如,1998年大批的國有企業(yè)職工“下崗”并沒有引發(fā)劇烈的社會穩(wěn)定問題,時至今日,“下崗”一詞已經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絕大多數“下崗”工人已經適應了當前經濟體制,并逐步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再次,中國政府在對經濟社會全面改革進程中,從未將自身脫離其外,不僅作為公共政策的主體主導改革,而且也將自身看成公共政策客體進行改革。轉軌中的政府所應該做的事情,不只是彌補市場失靈,其政策目標的特殊性在于它還包括政府本身的轉軌。由于缺乏穩(wěn)定、成型的市場體制這一基本前提,政府在大多數時候并不具備按照成熟市場條件界定自身職能、選擇公共政策的目標以及實現(xiàn)公共部門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中國政府在轉軌的區(qū)間內,其自身也參與了對公共政策的反應,也成為了公共政策的對象。也就是說,政府不僅制訂出一系列的公共政策,同時,其有政府本身也成為公共政策的對象,要參與對自己制訂的公共政策進行反應的過程。特別是在“計劃>市場”時期,政府的許多公共政策安排是為了迫使自己將所掌握的資源逐漸移交給公眾,以發(fā)展市場的力量。當然,這種主客體的錯位很容易形成公共政策與政策對象的價值沖突,政府如何在轉軌中認清自己的角色,安排有針對性的公共政策就顯得尤為重要。中國政府歷來注重政府執(zhí)政能力建設,例如十五大報告提出“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十六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切實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chuàng)造良好發(fā)展環(huán)境上來”。最后,中國在轉軌路徑中的公共政策安排并沒有要求立即達到所要的目標或者所謂的均衡狀態(tài),而是不斷進行“試錯式改革”,從試點運行到全面推廣,從非均衡狀態(tài)逐漸逼近均衡狀態(tài)。也許一開始政策層采取逐步推廣的方式是考慮到中國幅員廣闊,只能采取先試驗的方式,才能保證良好的政策效果。但是,考慮到轉軌進程中經濟的特殊性,中國的這種公共政策安排方式是符合非平衡性的動力機制原理的:兩種體制的相互作用,導致在整個運動過程中一直發(fā)生著量變與部分的質變,其基本特征是運動的非平衡性。轉軌的突出特點在于制度的不斷變化,制度被作為一種內生變量來處理。當非均衡成為常態(tài),對公共政策的短期效果常常不能簡單地用對錯與否來評價,而應該立足于如何使由于制度的內生化所導致的非均衡的點、非平衡的力量向長期的均衡狀態(tài)移動,通過程度和方向等矢量來把握。因此,中國轉軌的公共政策安排是一個方向,即考察制度演進中的不可逆因素平衡、持續(xù)、快速推進發(fā)展的方向,只要公共政策演進方向正確以及效益略大于成本,無論是否到達最終目標,都可以進行安排。

        一、與眾不同的“中國式轉軌”

        “中國式轉軌”這個稱謂的出現(xiàn),暗示著中國的經濟轉軌進程必然具有著眾多與眾不同之處。這種差異一方面來自于中國特殊的經濟社會背景,另一方面也來自于基于特殊國情而引致的特殊轉軌任務。經過大量的鑒別和比較,我們可以把中國經濟轉軌的基本特征簡單概括四個方面,即二重任務性、非平衡性、階段性和二元性,并基于此對中國式轉軌進行解讀。這四個方面的特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間有著明顯的邏輯因果關系。圖1是中國式轉軌的內在邏輯示意圖。

        1.二重任務性

        二重任務性是指在轉軌經濟的運行中存在著體制和發(fā)展階段的雙重約束,這樣經濟轉軌實際上同時承擔著“體制轉軌”與“發(fā)展轉型”兩大任務,這兩大任務作為兩條主線貫穿于轉軌的始終,忽視任何一條主線的思想和行為都是不可取的并會給轉軌績效帶來不良影響。區(qū)分“轉軌”與“轉型”的雙視角分析思路散見于一些文獻中,日本學者加藤弘之(2003)定義了雙重轉型,認為中國經濟轉軌面對的任務并不單純,體制轉軌并非是純而又純的體制形態(tài)轉變,還要受到別的轉變條件的制約,使轉軌不能按照改革方案預先設計的路線前進,由此引起了將發(fā)展指標與改革指標結合起來進行分析的思考,這是很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2]。中國學者對經濟轉軌的研究擯棄了一些西方學者的理想主義和純理論化傾向,更多的立足于中國經濟改革與發(fā)展的現(xiàn)實土壤,基于有著典型中國特色的經濟轉軌實踐來考察經濟轉軌的實質與特征。厲以寧(1996)較早地闡述了“轉型發(fā)展”觀,認為中國是一個轉型的發(fā)展中國家,轉型是指中國正在從計劃經濟體制轉變到市場經濟體制,發(fā)展是指中國正在從不發(fā)達狀態(tài)邁向現(xiàn)代化[3]。正是由于轉型與發(fā)展這兩項任務結合在一起,中國所遇到的問題,尤其錯綜復雜,這里既有轉型中的問題,又有發(fā)展中的問題。周振華(1997)對“增長轉型”的研究則是以體制轉軌為約束條件,研究狹義的發(fā)展問題,只是這里的“轉型”是指增長方式或發(fā)展方式的轉換[4]。呂煒(2004)明確提出建立以“轉軌―轉型”為框架的雙視角研究思路來分析和研究轉軌政策和實踐[5]。

        從體制的角度進行考察,中國轉軌實際上是政府當局通過政策駕馭一個相對比較短暫的時期(相對于人類體制的自然演化過程),將結構復雜的市場機制作為外生變量系統(tǒng)性、集束性地強行注入傳統(tǒng)計劃體制管理下的國民經濟中,新舊體制在一定時間內共同存在并不斷產生沖突與磨合交替,最終市場經濟體制以其相對明顯的高效率和優(yōu)越性戰(zhàn)勝并取代計劃經濟體制而居于統(tǒng)治地位;從發(fā)展的角度進行考察,實際上是在歷史原因造成的落后狀態(tài)下向有著明確目標和既定參照物的發(fā)達階段邁進,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客觀歷史條件已經不允許其進行遵循人類經濟發(fā)展史的自然演化過程,而是必須借鑒和直接利用發(fā)達國家現(xiàn)存的先進技術和發(fā)達的生產力,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傳統(tǒng)的生產力與現(xiàn)代發(fā)達的生產力長期并存的局面,并直接表現(xiàn)為“二元性”特征;從體制與發(fā)展交互關系的角度進行考察,轉軌既可以理解為既定體制約束條件下發(fā)展階段的躍升或者既定發(fā)展水平的條件下體制上的改善和調整,也可以理解為體制與發(fā)展兩者同時進行的以相互契合為目標,并以最終完成向發(fā)達市場經濟的轉變?yōu)槟康牡恼{整和變革。由于體制與發(fā)展本身都有其各自獨特的動態(tài)運行特征以及發(fā)達國家市場經濟占據世界經濟格局主導地位的現(xiàn)存格局和環(huán)境條件,已經不允許轉軌經濟體進行長期的以體制與發(fā)展相契合為目的的試驗性實踐,同時由于社會體制和發(fā)展水平中完善和改革的進程以及與此相伴隨的績效不是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凸現(xiàn)和觀察出來,而是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一個認識、評價、再調整的時滯,因而兩者不可能在整個極其復雜的轉軌過程中完美而長期穩(wěn)定的契合在一起并相互推進,體制與發(fā)展兩者的相脫節(jié)、相背離、相磨合、相交融、相促進不僅貫穿于整個轉軌過程的始終,而且也內在的成為解釋轉軌進程中“非平衡性”和“階段性”的關鍵性因素。

        2.非平衡性

        經濟轉軌的非均衡性是特指由于體制轉軌和發(fā)展轉型的錯位和不一致性所導致的非均衡系統(tǒng)狀態(tài)。也就是說,非平衡運動根源于兩種體制的共存和影響力的變化,根源于發(fā)展階段與體制的不協(xié)調,它是體制替代和發(fā)展轉型的過程在經濟運行中的客觀反映(例如我們在體制改革過程中切身經歷和研究的步驟、次序問題,改革中的磨擦、阻力問題等)。厲以寧(1998)在瓦爾拉斯均衡的假設下,提出了兩種類型的非均衡狀態(tài),一類是市場不完善條件下的非均衡,另一類是市場不完善以及企業(yè)缺乏利益約束和預算約束條件下的非均衡。他認為當前中國經濟處于第二類非均衡狀態(tài)中,并提出了“應當力求使經濟先由第二類非均衡過渡到第一類非均衡,然后再使第一類非均衡中的非均衡程度逐漸縮小”的政策建議[6]。呂煒(2002)系統(tǒng)闡述了非平衡系統(tǒng)經濟學的三個基本理論支柱,即耗散結構理論、協(xié)同發(fā)展理論和開放循環(huán)經濟理論[7]。

        中國經濟轉軌中“體制”與“發(fā)展”的交互作用可見圖2,橫軸代表發(fā)展,縱軸代表體制,Ln代表自然演進情況下體制與發(fā)展之間的相互作用,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協(xié)調發(fā)展的關系。Lt代表轉軌前體制和發(fā)展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在點S*之前、R*以下的部分,社會發(fā)展的曲線具有正的斜率,這表明體制的不斷改進和完善促進了發(fā)展水平的逐步提高,“體制”與“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是基本相適應的;但是當體制的改進或者變革R1超過了R*所代表的水平,社會發(fā)展曲線的斜率由正轉向了負,沿著Lt曲線移動,這意味著更高層次的“體制”R1不但沒有帶來發(fā)展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反而阻礙甚至是降低了發(fā)展的水平至S1,這是一個社會和民眾所不愿意看到和所不能夠接受的,于是便產生了變革生產關系的推動力。因而,需要對體制進行向后(向下)的調整(譬如點(S*,R*))以使體制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水平,進而繼續(xù)沿著Ln曲線協(xié)調發(fā)展。從這里我們進一步明確了轉軌的“時空錯位”的實質所在[8],從而也進一步明確了各轉軌經濟體在轉軌過程中所要集中解決的主要問題:既然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在一定時期之內是既定的(這主要是因為社會經濟發(fā)展受制于諸多關鍵性制約因素,例如資本的積累、勞動者的素質、技術水平等,而這些因素的改善和提高需要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我們就無法在短期內通過快速提高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與已經形成的體制設定相適應,那么可以做的事情無外乎變革業(yè)已形成的體制設定,以便使新的體制狀況與既定的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當然,在這個過程之中,政府并不是完全“摸著石頭過河”,而是有著現(xiàn)存的成熟的市場體制模式作為自己的參照坐標,其難點只是在于體制轉換過程中不僅不能讓經濟運行停下來,而且需要經濟運行提供比過去更高的效率,因為只有更高的效率才能彌補轉換成本的付出并獲得持續(xù)推進的動力。

        3.階段性

        轉軌過程的階段性主要是指由于經濟轉軌是一個相對長期的歷史過程以及體制轉軌進程演進中所客觀存在的諸多方面的特征,使得整個轉軌過程自然而然地區(qū)分為以事實上存在的一些轉折點為分水嶺的具有各自運行特征和標志的不同階段。在中國式轉軌進程中,有兩個由漸變積累到發(fā)生部分質變的關鍵轉折點:一個是代表著告別舊體制意義的轉折點,另一個是代表著建立新體制的任務接近完成意義的轉折點。關于后一個轉折點即建立新體制的任務接近完成意義的轉折點,就世界范圍內各個進行轉軌試驗的經濟體來看,至今尚無一個國家已經進入了建立新體制的任務接近完成的階段,因而在這里我們不做具體討論,關于建立新體制的任務接近完成意義的轉折點的具體論述參見呂煒.中國經濟轉軌實踐的理論命題[J].中國社會科學,2003,(4).而是把目光集中在前一個轉折點的分析和中國實踐的應用上。告別舊體制的轉折點標志著一個轉軌經濟體在“計劃→計劃>市場→市場>計劃→市場”的轉軌總過程中,從供需關系看,供給不足的矛盾已經基本解決,需求力量開始成為主導經濟運行效率的決定方;從政府部門與企業(yè)部門、家庭部門的利益博弈關系看,回歸舊體制的政策傾向已經受到遏制。這意味著,該轉折點是以如下兩個條件為標志的:(1)短缺現(xiàn)象的普遍消失;(2)市場化取向不可逆轉[9]。

        這樣,中國式轉軌可劃分為兩個大的階段:(1)轉軌前期。從改革發(fā)動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建立,即轉軌越過第一個轉折點。時間區(qū)間以政治生活事件為標志應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搞活經濟為最初動機,到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目標。實際經濟運行則是在1996年前后顯示出明顯的狀態(tài)變動特征,經濟告別短缺,需求約束主導運行,而這一具有轉折點意義的變化成為人們的普遍共識則還要晚一兩年,即1998年。(2)轉軌中后期。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建立到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即轉軌越過第二個轉折點。時間區(qū)間以政治生活事件為標志應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到2002年黨的十六大所確定的戰(zhàn)略機遇期結束、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成時[10]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中曾講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立的章程并不少,并且是全方位的……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該完善的完善,該修補的修補……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定型化”。從時間上算,也大致在2020年前后。參閱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鄧小平文選》,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卷,第371、372頁。。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第一個轉折點的復雜性,中國的轉軌—轉型過程在1998年之后,并沒有順利進入第二階段,而是出現(xiàn)了1998—2004年長達7年的一個過渡期,使轉折點延遲為一個轉折階段,形成轉軌前期與中后期的一個交叉過程。轉折階段的突出特征是:體制轉軌與發(fā)展轉型的進展都不明顯,政策的重點集中于應付實際經濟運行中出現(xiàn)的諸多問題。這一階段從時間起止上看,好像是一個從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到經濟開始新一輪增長的調控過程,是經濟運行方面的問題。但隱藏于背后的卻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經濟體制、運行機制發(fā)生深刻變化,實際經濟運行、政策判斷、思想觀念之間出現(xiàn)不同步、甚至碰撞的過程。實際上已經不是一個時點意義的概念,而是演化為大致從1992—1998年的一個過渡期。當然,這樣的過渡期并不是只有一個,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國經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全球經濟的影響,進而引起本國經濟的波動。例如2008年金融危機,這一經濟事件打破了中國原有的經濟轉軌進程,有學者預測這次經濟危機解除的時間約為2年,http://news.qq.com/a/20081105/001987_2.htm無論如何,從2008年開始中國轉軌將進入一個過渡期,可以預見,這次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必將給中國經濟帶來了發(fā)展阻礙,同時也帶來了改革契機,跨過這個過渡期,中國會更接近經濟轉軌的終點。改革進程中的過渡期是從實際經濟運行的評價來劃分的,未來戰(zhàn)略機遇期基本是與轉軌中后期重合的,目前的中國經濟,事實上正運行在以1978年為起點,以全面建設小康和基本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為終點的轉折點上。

        4.二元性和“公平性”政策

        轉軌過程的“二元性”是指由于經濟轉軌是一國政府主觀駕馭的強制性過程以及“體制轉軌”與“發(fā)展轉型”兩大任務所呈現(xiàn)出來的非平衡性,使得轉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二元性”現(xiàn)象。在中國存有兩類“二元結構”,即“傳統(tǒng)二元”和“轉型二元”,傳統(tǒng)二元是指轉軌過程中所客觀存在的比較明顯的城與鄉(xiāng)、工與農的差距,以及“城”與“城”、“鄉(xiāng)”與“鄉(xiāng)”之間的差距拉得過大的問題。圖3為1978—2007年間中國城鄉(xiāng)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比例,從總體趨勢看呈上揚趨勢,并且在2007年達到最高值3.33。

        轉型二元則是指體制變動導致的利益轉移過程中由于“轉移性收益偏多”和“轉移性損失偏多”的逆向性運動而帶來的非正常速度的高低收入群體的分化。這里的“轉移性收益”和“轉移性損失”,是反映體制變動過程中因各人所處地域、產業(yè)、崗位、人際關系等可利用性和受約束性的機遇不同,改革的步驟與方式不同、避免社會震蕩的保障機制和緩沖機制不同,在改革的各個階段里,因政策變動而發(fā)生的既有財富的體制性轉移,處在不同位置的家庭部門之間,有的輕易就獲得了轉移性收益,有的沒有獲得這種收益的機會,甚至失去了既有的收益,也就負擔了體制轉嫁的損失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兩個同是四世同堂的工人家庭,家庭甲從老一代家長開始就從事紡織、機械工作,子女大多繼承父業(yè),家庭乙從老一代家長開始就從事通訊、電子工作,子女也大多繼承父業(yè)。在產業(yè)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yè)改革推進過程中,前者就可能由“壓錠”、“限產”、“破產兼并”、“下崗”等變動而加入到“轉移性損失偏多”的群體;后者則隨“股份制改造”、“股票上市發(fā)行與交易”、“政府投資傾斜與分配激勵”、“合資利潤上升”等變動而加入到“轉移性收益偏多”的群體。。類似的變動過程中,顯然還會產生大量由于法律不完善、監(jiān)督缺位、運作不規(guī)范、體制性資源濫用所導致的“衍生性”收益畸高者與損失畸高者。這種因既有財富占有格局發(fā)生轉移性界定并進一步導致財富增量與分配畸形所形成的家庭部門的收入分化,加上改革起初以效率優(yōu)先、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所拉開的收入差距,二者結合在一起,就不僅在鄉(xiāng)村而且在城市,都同時并存著“畸高收入階層”與“畸低收入階層”的“逆向分離”——事實上,這是體制變革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新“二元結構”現(xiàn)象。因為這種“二元結構”經過增值效應的博弈,能量差異已經相對固化,對社會再生產的影響程度正在日益加深,以至于宏觀經濟層面再也不能忽視它的存在。另外,由于轉軌國家的行政權力控制著大量的社會資源,并經常介入市場對資源的配置,這就必然會出現(xiàn)形形色色的所謂設租尋租和腐敗現(xiàn)象,嚴重腐蝕社會公平。而權力參與分配往往是最難以被有效制約,之所以如此重視二元性、政策公平是因為如果“二元結構”超過了一定程度,就會抑制經濟活力擴張,妨礙經濟增長和延緩經濟恢復。嚴重的不平等會阻礙重要的制度和結構改革,使轉軌陷入困境。

        雖然中國經濟轉軌的“二元性”特征顯著,但是中國政府并沒有把之歸于要取得效率所必須的犧牲品,而是采取積極應對的態(tài)度例如關注政策制定中的公平。近些年,中國公共政策的親民色彩躍然眼前,第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一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中,關于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五大目標中直接涉及百姓利益,解決民生問題的就有三條,涵蓋了教育、就業(yè)、社會保障、物價等諸多方面。國家信息中心發(fā)展研究部戰(zhàn)略規(guī)劃處處長高輝清在評價“十一五”規(guī)劃時表示,過去,制定目標重點在經濟增長,把經濟增長的目標放到經濟計劃中。而現(xiàn)在,則將以人為本的社會目標放到其中。相對于過去來講,這是個質的區(qū)別。2007年十七大報告更是把“民生”作為一個專題,突出強調了民生理念在中國今后公共政策制定執(zhí)行中的重要地位。

        二、政策駕馭轉軌進程的內在邏輯

        至此前文是針對中國轉軌從起點在約束條件和啟動機制的作用下最后達到終點這一過程的客觀特性剖析,重點在于闡述轉軌客觀特征,除此之外其還具有重要的主觀特征。簡單來講,中國式轉軌是在轉軌目標明確的情況下,政府通過各種政策駕馭轉軌,并激勵民眾積極參與轉軌,從而使之順利完成的一個過程。,或者說是在轉軌客觀特征的基礎性約束下,政府做出能夠很好契合客觀特征的主觀決策,以實現(xiàn)改革的最終目標。

        中國轉軌的主觀見之于客觀的契合過程可以看作從初始點螺旋上升到終點的過程。首先,政府擬定經濟轉軌的目標,初步選擇能夠達到目標的路徑安排,所謂路徑安排即是在既定的制度約束條件下選擇如何進行轉軌,如何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推進某一改革。然后由具體的機制創(chuàng)新啟動轉軌過程并為其注入活力,推動轉軌進程向前發(fā)展。而當達到某個轉折點時,運用績效評價體系和方法來檢驗已有轉軌進程的效率與成果。然后,在此基礎上做出關于轉軌速度與次序的路徑選擇的進一步決策,政策選擇的依據則是最大限度地維持轉軌過程中的社會穩(wěn)定、較低的轉軌成本與轉軌收益的最大化。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在轉軌客觀特征約束下如此推進,即整體的路徑安排→具體的機制創(chuàng)新→績效評價(轉折點1)→整體的路徑安排→具體的機制創(chuàng)新→績效評價(轉折點2)→整體的路徑安排……,通過改革經濟體制來契合現(xiàn)實的經濟社會發(fā)展狀態(tài)與要求,以推進經濟發(fā)展階段的快速穩(wěn)步前進,最終完成轉軌由起點至終點的過程。圖4為轉軌的主觀見之于客觀的實踐過程示意圖,展示了轉軌達到某一轉折點的三個相互依存、共生的因素,路徑安排、機制創(chuàng)新和績效評價。

        1.轉軌的路徑安排——選擇—契合思想

        中國政府在路徑上的主觀安排體現(xiàn)了選擇—契合思想[11]。所謂選擇—契合思想是指客觀約束雖然在相當程度上能夠影響和決定轉軌所能選擇的路徑、速度和次序,以及可能獲得的績效,但轉軌主體的主觀選擇仍能夠在這些客觀約束條件下,作出契合客觀約束的最優(yōu)路徑選擇和安排,準則是績效評價。轉軌是基于現(xiàn)實經濟的自覺選擇過程,路徑安排與經濟成長階段的程度決定著控制沖突的程度和對沖突的處置能力。由于促進轉軌績效和轉軌目標的最終實現(xiàn)是評價路徑選擇的根本標準,因此任何偏離這一根本目標而選擇的轉軌路徑都會造成經濟發(fā)展的挫折與陣痛。合理地安排轉軌路徑以實現(xiàn)經濟增長,涉及到兩個層次的戰(zhàn)略問題:一是轉軌路徑安排的次序與發(fā)展戰(zhàn)略的選擇與搭配問題。轉軌路徑安排的次序中,產權和競爭是兩塊最重要的領域,即是對產權制度甚至憲政體制的變革與價格機制、商業(yè)規(guī)則的建立誰先誰后的選擇。發(fā)展戰(zhàn)略即實現(xiàn)發(fā)展的路徑,如均衡與非均衡的區(qū)分。這一層次的選擇與搭配具有長期而不易更改的性質,可稱為路徑安排的靜態(tài)選擇。二是改革政策與經濟增長政策的選擇與搭配問題。轉軌過程中,新舊體制磨擦將以不同強度出現(xiàn)在不同階段時,為了保證經濟增長目標實現(xiàn),必須及時采取有利于減少磨擦、避免損失的措施,由此突出了政策選擇的必要性。靈活的政策搭配基于過程中的變化,調整各個領域的變革速度,可稱為路徑安排的動態(tài)選擇。

        中國剛開始改革的路徑比較像“隨機行走”,在摸索中前進的對原有計劃體制實施逐步推進的改革,在保留原有計劃體制的同時,積極發(fā)展計劃外的市場成分,在增長中再逐步改革原有的計劃體制并逐步培育起市場經濟。中國的前期經濟轉軌隨其階段性而呈現(xiàn)出顯著的次序:(1)1978—1984年進行了三個領域的轉軌。價格改革逐步深入,價格信號作用的增強;非國有化經濟有了一定的發(fā)展,市場主體多元化形成了一定規(guī)模的市場化環(huán)境;資本形成通過社會動員的能力增強,國有企業(yè)自主權擴大,體制外與體制內的比較優(yōu)勢形成。1978—1984年,農村聯(lián)產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全面推行、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征購方式調整、收購價格的大幅提高,有力地推動了農業(yè)商品化進程;企業(yè)擴大經營所有權的試點,以及流動資金全額信貸管理、基本建設“撥改貸”辦法、兩步“利改稅”三項改革則在利益主體、資本形成等方面初步形成了多元化格局。(2)1984—1992年主要進行了價格雙軌制的改革。在價格雙軌制的體制環(huán)境下,存量資源(包括生活資料、生產資料、金融資產等)開始出現(xiàn)集中性的由舊體制向新體制流動的特殊商業(yè)化過程。由于體制條件的不完善,這一過程中有正常的經濟行為,有過渡性經濟行為,也有大量的“尋租”行為,利益關系的合理調整與不合理調整并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原始積累的特征,并導致了經濟運行的波動與混亂。但從整個轉軌過程來看,這一時期基本改變了舊體制下商業(yè)功能、商品流通缺失的格局,建立了以商品流通為樞紐的資源配置方式,從而使社會再生產的方式發(fā)生了根本性改變。這種改變的經濟績效十分突出,1984—1992 年國民經濟年平均增長率高達10.2%,是增長最快的時期。(3)1992—1998 年前后,是商業(yè)革命的延續(xù)時期。商業(yè)革命推動了雙軌制向單一市場體制的并軌,推動了市場體制基本框架的建立。國內貿易與國際貿易逐步實現(xiàn)統(tǒng)一,商業(yè)制度的國際化趨于完成。非均衡戰(zhàn)略推進的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三大經濟區(qū)為帶動的中心―外圍效應已經形成。那么,中國在經濟轉軌第一階段的路徑安排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1)經濟體制轉軌的路徑安排是:計劃機制→雙軌制→市場機制;(2)經濟成長轉型的路徑安排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當然這種路徑安排的成本收益需要我們進行全方位的評價與權衡,這些我們將在后面具體討論。

        2.公共政策的駕馭——機制創(chuàng)新

        在體制轉軌過程中,政府的主要職責是作為新制度的供給者,通過對體制轉軌秩序的控制和調節(jié),逐步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符合市場經濟的規(guī)則來組織市場,完成制度變遷。因此,研究如何平穩(wěn)、持續(xù)、快速推進轉軌,應是這一時期最大的機制創(chuàng)新目標。由此延伸出來的對國情民意的判斷、對體制轉軌目標的確定、對改革步驟的安排、對各項政策的預見和把握、對矛盾與沖突控制和化解的能力、對相關政策之間的統(tǒng)籌和協(xié)調等,也自然成為政府供給和駕馭創(chuàng)新機制的主要內容。政府作為一個有限理性的機制創(chuàng)新的主要供給者,雖然受到認知理論的限制,即使充分考慮了特定部門特征、國際經驗教訓和主要起始條件以及制約后來行動出發(fā)點的歷史路徑,供給機制創(chuàng)新仍然可能存在不足和不完美,但對于處于落后經濟發(fā)展狀態(tài)的一個民族走出“惡性循環(huán)”,政府對政策的駕馭始終是不可或缺的。

        中國經濟轉軌機制創(chuàng)新[12-13]從總體來看,主要是計劃與市場兩種經濟運行機制并存,努力在穩(wěn)定性、自由化之間權衡。如價格雙軌制、國有經濟與非國有經濟并存、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等。從體制外來看,對部分經濟領域和空間領域進行市場化改革試點先行,先從傳統(tǒng)體制比較薄弱的經濟領域開始,例如,改革是從沿海地區(qū)逐漸向內陸擴散的,從農村向城市逐漸轉移的。特許改革或者試點的成功案例能夠對人們起到一種示范作用,說服人們、減少反對改革的阻力,相應地降低轉軌成本,這也是符合行為學原理的。從體制內來看,一是實行增量改革[14]但是,這個理論卻難以解釋前蘇聯(lián)的漸進改革(1985—1989年)為什么失敗,為什么當前俄羅斯也采取了增量主義的改革方式,形成了經濟中國有部門與非國有部門并存的“兩部門結構”卻沒有成功地實現(xiàn)經濟的增長(張軍.“雙軌制”經濟學:中國的經濟改革(1978—1992)[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林毅夫等,1994),例如,糧食的計劃銷售價格通過多次小幅度的調整,最后當其接近市場價格時再放開。同樣,農村土地承包制是從農民到社區(qū),從社區(qū)到地方,從地方到中央,一級一級實現(xiàn)了合法化(周其仁,1994);二是補償改革,國家通過彌補既得利益者在改革中的損失來降低改革成本。例如,在逐步提高對城市居民供應的農副產品的價格的同時,對城市居民進行相應的補貼;外匯額度交易在用計劃權利與計劃義務“對沖”之間逐漸消亡。

        3.績效評價——最終費用結算問題

        轉軌的好壞要通過績效來評判。由于轉軌是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短期內不能盡顯其成本和收益,因此,需要不同于一般的績效評價方法。中國學者的理論創(chuàng)新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績效評價方法創(chuàng)新,注重轉軌過程中控制成本與擴大收益的研究。中國實踐使傳統(tǒng)的成本―收益分析由沒有過程的時點概念轉向針對轉軌經濟過程中累積效應的研究,從而證明至少在短期內適宜的路徑選擇與次序優(yōu)化是存在的。王躍生(1997)、劉世錦(1993)、樊綱(1993)等學者討論了轉軌成本的概念。轉軌過程中實施成本與磨擦成本的區(qū)分[15]、轉軌過程中的成本最小化原則[16]、轉軌過程中收益的存在[17]都體現(xiàn)了這種研究的深化。二是績效評價思路創(chuàng)新,注重轉軌過程中改革與發(fā)展關系的研究。轉軌節(jié)約的成本和擴大的收益的原因并不僅僅來自于改革,同時還受到傳統(tǒng)社會經濟結構的約束。轉軌過程中的利益沖突,都隱含著發(fā)展水平對轉軌速度、路徑的制約。例如,董曉媛(2002)實證分析了股份所有權的不平等分配是民營化后收入不平等上升的重要原因。蔡眆、孟昕(2004)分析了中國養(yǎng)老保障體系的歷史欠賬問題。將改革與發(fā)展結合起來,不孤立地設計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不按照常規(guī)實施對變革中經濟的宏觀調控,而是同時考慮到經濟發(fā)展的階段和條件,成為轉軌時期績效評價思想的重大創(chuàng)新。轉軌過程“非均衡經濟[6]”的定義、“轉型發(fā)展理論[3]”的提出,以及以體制轉軌為約束條件對增長方式轉型的研究[4],都體現(xiàn)了這方面的貢獻。

        筆者認為,以民生為轉軌的基本目的,以民意為轉軌路徑選擇的基本導向,經濟發(fā)展績效和體制轉型績效雙重考察標準應作為轉軌績效評價的核心,并提出了最終費用結算的轉軌績效評價模式。最終費用結算的核心概念是未償費用,所謂未償費用是指轉軌過程中的某些當期行為產生的費用并沒有在當期償付,而是由于政策安排或者政府能力等原因向下期遞延,例如先增長后民生、先發(fā)展后環(huán)境治理等。當未償費用累積過大時,可能會降低經濟運行的效率或者阻礙轉軌的繼續(xù)前進,如果合理分攤未償費用,可以減輕進一步轉軌的壓力。到轉軌結束時,其績效評價應該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是否建立了一個好的市場經濟體制;二是是否確立了一種好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模式;三是是否為未來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奠定了一個好的現(xiàn)實基礎。

        中國最初對于轉軌的評價標準不是拘泥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而是將發(fā)展和共同富裕作為根本目的,得出體制也需要轉換的訴求則是由于發(fā)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實際上是選擇了以發(fā)展績效和民生作為評價轉軌績效的標準。改革開放初,中國政府對于經濟轉軌的績效評價模式偏重于經濟增長,在1998年之后有所改變。這是因為,1998年之前的中國經濟轉軌階段中,雖然取得了經濟高速增長、解決了溫飽問題,但也為此付出了相應的代價,積累了大量的未償費用。這些未償費用的累積引發(fā)了日益嚴重的結構性失衡,并伴隨市場化進程的深化而加劇,最終形成了對經濟運行的制約:利益紛爭多元化、法制建設滯后突出、政策約束明顯乏力在當前已有所體現(xiàn);強勢地區(qū)、行業(yè)、群體中的某些集團的利益訴求,日益演化為促使GDP增長走向異化的力量。為了防止新增的外部負效應持續(xù)性轉化為新增未償費用,增加政府的結算壓力,除了提出和倡導科學發(fā)展觀之外,也需要從轉變績效評價模式出發(fā),制定相關法規(guī),進行逆向約束。中國政府在1998年后推行的積極財政政策實質是試圖補償在這之前發(fā)生的部分費用,對其進行結算。例如,通過國債還本付息支出、補充銀行資本金、處置不良資產和國有企業(yè)的解困支出,以及科技教育衛(wèi)生等事業(yè)發(fā)展支出以及與公平、福利相關的支出來解除新舊體制過渡過程中的欠賬,通過建設國債、預算內基本建設支出、其他政府性投資應對因未償費用導致的經濟效率損失;通過突發(fā)性公共事件與應急性的支出應對因未償費用導致的各種突發(fā)事件(諸如2008年的雪災、汶川地震)等方面都體現(xiàn)了對未償費用的清償與結算。

        三、中國式轉軌的未來之路

        中國改革的動機來源于傳統(tǒng)計劃經濟運行機制的失效,市場機制應該比傳統(tǒng)機制更有效率,更利于經濟增長和福利改善。但是,市場經濟的完美是基于完全競爭狀態(tài)的市場環(huán)境下,當這種前提與現(xiàn)實出現(xiàn)了沖突,對個人利益的追求最終會導致的是兩極分化和生產危機。近些年來不斷出現(xiàn)的大公司造假欺騙、全球環(huán)境惡化、貧困以及金融海嘯等問題,深刻地反映了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發(fā)展中日益突出的負效應的一面。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世界上來自正面的“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和來自負面的“中國威脅論”等各種聲音,使得我們一度開始更多地醉心于我們所取得的成就,而忽視了我們的高速經濟增長下也同樣存在各種潛伏、前期改革積累的危機。2008年由次貸危機引發(fā)的金融危機,繼而爆發(fā)全球經濟危機事件,讓我們一方面在擔心世界經濟恢復的時間,另一方面也讓我們不得不反思中國經濟究竟面對著什么危機,這些危機是別人帶來的,還是我們自身的體制也確實存在問題?如果有問題,怎樣解決,未來轉軌的路怎樣走?這些都需要我們回過頭來,先從中國奇跡的原因探尋起,看看在奇跡產生的過程中還伴生著一些什么樣的東西。

        關于中國奇跡的產生,目前主要有幾種流行觀點:一是認為所謂的“中國奇跡”和“華盛頓共識”比較接近,姚洋(2008)認為,中國的改革目標和華盛頓共識提出的指標是一致的,中國政府之所以能夠采納正確的經濟政策和改革路徑,是因為它是一個中性政府[18]。二是認為中國奇跡之所以產生是先天條件很差?!拔幕蟾锩笔且粋€歷史上罕見的“負帕累托過程”。因此,鄧小平“走出文革”的“改革”當時的社會基礎空前廣大,而且?guī)缀跛腥嗽诟母锍跗谝泊_實得到了或多或少的益處[19]。三是認為中國的增長來源于中國人的勤勞。陳志武(2004)認為“眾多廉價勞動力的勤奮工作,可以在經濟增長初期彌補制度資本的不足,這是中國經濟近二十幾年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20]。本文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在于“中國式”,其沒有盲目追隨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的經濟模式,而是充分考慮了轉軌體制下特有的二重任務性、非平衡性、階段性和二元性等客觀特征,通過政府主觀行為駕馭轉軌,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過程觀應用成功的體現(xiàn)。中國經濟長期增長之謎,可歸結為遵循激活—防亂定則安排,并控制變革系統(tǒng)及過程的總收益最大化。1978年至今所展現(xiàn)的奇跡,是在一個危機與契機并存的環(huán)境中,以改革開放為主因并基于多前提、多因素恰當耦合而創(chuàng)造的奇跡[21]。

        未來轉軌的路依舊是“危機”與“契機”并存,中國政府職能轉變成為能否延續(xù)奇跡的關鍵。目前,試圖運用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來駕馭“看不見的手”,對市場經濟體制進行駕馭已經是市場經濟國家的普遍做法。中國轉軌面臨的問題將更為復雜,在“看不見的手”搞活微觀經濟、發(fā)揮主導作用的同時,市場經濟體制不可避免的缺陷已經隨之潛伏下來,這樣,當國民經濟出現(xiàn)問題時,首先要甄別其是改革不到位、不徹底還是對新機制沒有駕馭好、對其負效應沒有限制好。市場的問題要靠市場來解決,改革不到位的問題要通過進一步轉軌來解決。當然,更多的問題摻雜了兩種因素,解決起來也就更為困難。例如毒奶粉引發(fā)的三聚氰胺食品安全問題,不再是簡單的監(jiān)管機制不到位問題,而是夾雜著地方政府利益分配、信息披露、企業(yè)誠信以及食品行業(yè)法制法規(guī)等問題。這里面有發(fā)展階段的原因——為了短期利潤最大化,寧可欺瞞事實也不愿坦誠問題的企業(yè)行為,引發(fā)了對奶制品全行業(yè)乃至所謂“國家免檢品牌”的信任危機。同時還有政府職能尚待轉變的原因——當問題奶粉事件曝光之后,衛(wèi)生系統(tǒng)、質檢系統(tǒng)、工商總局、農業(yè)部以及政法系統(tǒng)齊動,又是一場“九龍治水”,更多地是對事件的事后補救,而沒有去掐斷問題產生的源頭,沒有清晰劃分政府和市場的界限。對于食品安全問題,政府與市場界限模糊的地方至少存在兩方面:一是地方政府為保護本地企業(yè),對信息的披露不透明,干預了市場機制的運行;二是把產業(yè)信用與政府的信用相混淆,例如開展國家免檢工作使得市場機制本身在應該發(fā)生作用的時候沒有發(fā)揮作用。可喜的是,政府已經停止了生產企業(yè)國家免檢工作[22],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他政府行為就不會干預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

        縱觀中國經濟轉軌之路,其目標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其手段是從計劃經濟體制轉換到市場經濟體制,這一中心主旨意味著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將由三部分組成,即解除舊體制,建立新體制并使其有效率,以便給人們帶來真正的福利。那么,由這三點出發(fā)就可一觀中國經濟面臨的或者潛伏的危機。危機之一:市場經濟體制并不是完美的,其固有的供求失衡和潛在的生產危機這些致命性的體制缺陷同樣也會對中國經濟的健康運行形成威脅。危機之二:雖然中國初步建立了市場體制,但是漸進式的改革模式遺留了大量改革成本或者未償費用,積累到現(xiàn)在,已經對國民經濟的健康發(fā)展形成了阻礙,到了不可不解決的階段。危機之三:在政治體制改革未動的情況下,經濟體制改革先行,這遵循了漸進改革戰(zhàn)略,同時也被西方國家扣上了統(tǒng)治經濟體制的帽子,這意味著中國的市場經濟要不停地面對國際上的疑問,需要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解除舊體制的約束。危機之四: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中國經濟已經不可避免地融入到世界經濟潮流中,在中國的經濟體制尚未成熟之時,一方面要面對不斷調整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接軌,另一方面要加強博弈和宏觀調控能力,注意防范國際經濟風險。危機之五:民生改善的程度有限。中國高速的經濟增長似乎并沒有讓中國的老百姓共享其帶來的好處。2008年爆發(fā)的金融危機更清楚地把這一問題擺到了眼前,中國通過出口產品,積攢了大量的外匯儲備,然后通過資產證券化,借錢給美國人再來購買中國的產品,或者說“中國人賺錢給美國人花”,這種發(fā)展模式與民生目標出現(xiàn)的矛盾,即中國民生發(fā)展開始游離于現(xiàn)有經濟增長模式之外,繼而我們對當前的制度就產生了質疑,一國的發(fā)展目的是什么?以往的轉軌模式是否過多地強調了政治上的社會主義屬性,而忽視了社會主義屬性在經濟上的實現(xiàn)?如果說美國作為成熟的市場經濟體,供求失衡以及過度放任消費所帶來的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與生俱來的,那么,為什么尚處發(fā)展中的社會主義中國也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可以充分解釋2008年金融危機給中國帶來的沖擊嗎?這樣看來,中國的轉軌經濟似乎仍是一面輝煌盛世,一面危機四伏,古語說得好:“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鄧小平在談到1984—1988年經濟快速發(fā)展與1989—1991年治理整頓的關系時,有這樣一段評價:“如果不是那幾年跳躍一下,整個經濟上了一個臺階,后來三年治理整頓不可能順利進行??雌饋砦覀兊陌l(fā)展,總是要在某一個階段,抓住時機,加速搞幾年,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加以治理,爾后繼續(xù)前進”[10]。那么,上述危機包括2008全球金融危機,或可以再次推動中國的改革,變?yōu)橹袊洕D型的一個重要契機[23]。

        既然中國的轉軌是一個主觀見之于客觀的過程,就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在未來的轉軌道路上適宜的發(fā)揮作用。當然,市場的問題需要市場來解決,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市場失靈”以及有些領域通過市場自身調節(jié)需要的時間太長的情況下,政府對經濟進行調節(jié)的需求則不可或缺。另外,中國作為一個轉軌中的發(fā)展中國家,還要考慮與經濟發(fā)展水平和市場發(fā)育水平相聯(lián)系的市場經濟特殊性的一面,市場發(fā)育程度低,市場調節(jié)功能不健全,需要政府介入的領域比發(fā)達國家要廣得多,因而政府職能轉變的任務相對應西方市場經濟國家也就更為特殊。在發(fā)達國家可以交給市場去干的許多事情,在中國卻需要由政府去做,如能源開發(fā)、原材料工業(yè)、鐵道、航空、電訊等,同時,由于市場經濟體制尚待完善,存有很多政府與市場界限不明的領域,即存在政府管了不該管的事情,放任了不該放任的事情,解決這兩種由經濟發(fā)展水平導致的市場失靈,加快完善市場制度,建立健全各項法律法規(guī),是中國未來轉軌的任務之一。中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著特殊的制度約束,國有經濟比重大,改制、改組、改造的任務重,深化改革國有經濟以保持在國際舞臺上的競爭力是中國未來轉軌的任務之二。中國地域廣闊,城鄉(xiāng)經濟、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極不平衡等,調整這種由自然、歷史原因形成的“多二元”經濟結構,有計劃地攤銷前期改革累積的未償費用,防止其導致某些領域矛盾激化、運行受阻,從體制上使轉軌過程中的成本能夠與收益更好地對應起來,減少新的改革成本的發(fā)生和向政府的轉嫁是中國未來轉軌的任務之三。中國以往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變得越來越難以為繼,一方面在2008年金融危機下,出口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另一方面通過“財政分權讓利”以及“政府公共投資拉動”的增長效果逐漸趨于極限,同時現(xiàn)有經濟增長模式對于民生改善的績效并不顯著。另外大量未償費用在此時顯露,易綱,林明(2003)認為中國的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經濟增長出現(xiàn)了“宏觀好、微觀不好”的局面[24]。為此,中國政府出臺了大量的擴大內需措施來促進經濟增長,這表明中國的前期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適應今后的路,轉變經濟增長模式、找尋新經濟增長機制啟動點,逐步將民生改善納入到經濟增長的體系之中,并從戰(zhàn)略上設計和矯正不合理的發(fā)展思路,防止壞的市場體制和發(fā)展模式固化、轉軌的整體績效遞減,是中國未來轉軌的任務之四。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先行,而政治體制改革未有大的變動,官僚作風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放大,個人利益最大化驅使了某些地方行政系統(tǒng)的失信和失靈,在行政體制改革中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增強政府駕馭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能力,增強財政的調控能力,及時疏導運行中的障礙,及時校正改革與發(fā)展中的偏差是中國未來轉軌的任務之五。在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的背景下,中國作為一個發(fā)展階段處于工業(yè)化過程中、轉軌進程處在市場化中途的經濟體,在世界經濟競爭中占據主動的關鍵在于為有效的吸納開放型資源進行適當的制度設計和制度安排,加強與國際經濟博弈的能力,并將其納入體制轉軌的設計中,以尋求在國際經濟中與其他國家的比較發(fā)展中的優(yōu)勢、經濟控制力和影響力,這是中國未來轉軌的任務之六。

        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之際,轉軌還沒有結束,改革之路還需要繼續(xù)走,30年的改革輝煌和遺留下的問題都需要總結和反思,這是在30年之后開創(chuàng)改革新局面之前所要做的準備工作,也是對改革開放30年最好的紀念。在今后的路程上,加快政府職能轉變以建立和創(chuàng)新防范、減緩和消除危機的機制應當成為中國轉軌未來之路上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Joshua Cooper Ramo.The Beijing Consensus,F(xiàn)oreign Policy Centre,May,2004.

        [2] 加藤弘之.中國經濟的雙重轉型及其特點[J].經濟學動態(tài),2003,(8).

        [3] 厲以寧.轉型發(fā)展理論[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6.1-2.

        [4] 周振華.增長轉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 呂煒.轉軌經濟研究思路的評述、反思與創(chuàng)新[J].財經問題研究,2004,(2).

        [6] 厲以寧.非均衡的中國經濟[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1998.1,6.

        [7] 呂煒.經濟轉軌的過程與效率問題[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8] 呂煒.論改革過程中的機制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新機制的持續(xù)更新[J].財貿經濟,2002,(9).

        [9] 呂煒.應著力研究如何駕馭好市場經濟體制[N].光明日報,2002-10-08.

        [10]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1-372,376-377.

        [11] 呂煒.完善體制階段的最終費用結算分析與績效評判模式的轉變——從一般性理論到中國樣本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5,(34).

        [12] Naughton.What is distinctive about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State Enterprise Reform and Overall System Transformation[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8,1994.

        [13] 盛洪.關于中國市場化改革的過渡過程的研究[J].經濟研究,1996,(1).

        [14] 張軍.“雙軌制”經濟學:中國的經濟改革(1978—1992)[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5] 樊綱.兩種改革成本與兩種改革方式[J].經濟研究,1993,(11).

        [16] 盛洪.中國的過渡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4.8-9

        [17] 馮舜華,等.經濟轉軌的國際比較[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10-20.

        [18] 姚洋.中國高速經濟增長的由來[N].南方周末,2008-09-11.

        [19] 秦暉.“中國奇跡”的形成與未來——改革三十年之我見[N].南方周末,2008-02-21.

        [20] 陳志武.為什么中國人勤勞卻不富有[J].新財富,2004,(8).

        [21] 呂煒.中國改革開放30年評價路徑辨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8,(6).

        [22] 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令第109號,《關于廢止<產品免于質量監(jiān)督檢查管理辦法>的決定》.

        [23] 加里布埃爾#8226;格雷西永.中國經濟不再例外.法國《回聲報》10月27日文章,轉載于《參考消息》,2008-10-30.

        [24] 易綱,林明.理解中國經濟增長[J].中國社會科學,2003,(2).

        [25] Lodge,George C.the New American Ideology,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6.

        [26] 樊綱.現(xiàn)代三大經濟理論體系的比較與綜合[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4.53.

        [27] 劉世錦.經濟體制創(chuàng)新的條件、過程和成本——兼論中國經濟改革的若干問題[J].經濟研究,1993,(3).

        [28] 呂煒.基于中國經濟轉軌實踐的分析方法研究——兼作對“北京共識”合理邏輯的一種解釋[J].經濟研究,2005,(2).

        [29] 呂煒.進入“后短缺時期”的中國經濟[J].財經問題研究,2001,(3).

        [30] 呂煒.中國經濟轉軌實踐的理論命題[J].中國社會科學,2003,(4).

        [31] 呂煒.轉軌過程的最終費用結算與績效評價[J].中國社會科學,2005,(1).

        [32] 呂煒.轉軌經濟的基本特征與研究方法探討[J].經濟研究參考,2001,(84).

        [33] 呂煒.資本挑戰(zhàn)體制——關于中國經濟轉軌原理的一種解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34] 呂煒.經濟轉軌理論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35] 熱若爾.羅蘭.轉型與經濟學.(中譯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6] 王躍升.不同改革方式下的改革成本與收益的再討論[J].經濟研究,1997,(3).

        [37]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體制改革30年研究課題組.論中國特色經濟體制改革道路(上)/(下)[J].經濟研究,2008(9)/(10).

        Abstract: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tremendous achievements and frustrations experienced,which provides a wealth of real material to system research and summarize the rule and the evolution path of “Chinese Style transition”.Standing on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historical point,considered looking over the inherent law of “Chinese Style transition” and may fac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future,which no doub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at how to deal with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as well as the full realization of the ultimate strategic goal of economic transition for China.Based on such considerations,this article summarized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the Chinese-style transformation and discussed China-transition objective characteristic as well as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transition process of subjective policy control,by the end of a forward-thinking for transition process of Chinas future road.

        Keys:Chinese Style transition;Evolution path;Reform and Opening up

        (責任編輯:楊全山)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p>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另类| 狠狠狠狠狠综合视频| 精品亚洲人伦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软件| a级国产乱理伦片| 亚洲经典三级|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女同| 日韩在线视频专区九区|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 吃奶摸下的激烈视频| 日本a在线天堂| 国产av一区二区网站| 丰满少妇作爱视频免费观看| 少妇白浆高潮无码免费区|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综合在线不卡|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 隔壁老王国产在线精品| 亚洲色无码播放| 国产亚洲女人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又湿又黄九九九久久嫩草 | 日本国产一区二区在线| 成人网站在线进入爽爽爽| 少妇邻居内射在线| 精品999无码在线观看| 青青草手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精品毛片99久久久久| 久久麻传媒亚洲av国产|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不收费| 最新日韩人妻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极品粉嫩小泬无遮挡20p| 久99久精品视频免费观看v| 国产在线观看女主播户外|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国语对白露脸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av久久激情亚洲精品 | 性色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 无码专区|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